首页
关于
推荐
【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平台
Search
1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173 阅读
2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154 阅读
3
六绝·壬寅春夜试当季春社头采茶得赋
136 阅读
4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121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107 阅读
茶道美学
历史文化
核心产区
工艺研究
交流茶聚
茶品分析
诗文光影
品鉴审评
定制茶品
登录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76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茶道美学
历史文化
核心产区
工艺研究
交流茶聚
茶品分析
诗文光影
品鉴审评
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平台
搜索到
48
篇与
的结果
从口感回归体感 从体感导引气感(五)
——喝对六堡 喝懂六堡 喝好六堡(完结篇)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工艺,决定茶之性味茶本来就是一种健康饮品。在日常生活中,喝茶作为人们一项休闲的家居活动,既可以从茶中摄取所富含的利于养生保健的成分,也可以通过休闲品饮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关于茶之性味,历代茶书医书药书多有论及,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句“至寒”已经是说得很清楚明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茶说》也说: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冷脾胃”把茶“性寒”也说得很透彻。梁代陶弘景《杂录》也说:“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此茶之害也。”《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解;《本草纲目》改为“味苦、甘、微寒、无毒”。李时珍在晚年谈及饮茶体会时说:“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泻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古代医书皆云“茶”是寒凉,这也是通晓中医医理的茶友们往往不敢多喝茶,或对茶总带有某种顾忌的原因。熟悉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茶友都知道,自汉、唐至宋、元、明,茶从开始的“吃茶、羹饮”发展到“煮茶”、“痷茶”、 “点茶”、再发展到散茶“撮泡”,茶叶也从最早的“绿茶”开始发展出“黄茶(明代隆庆年间)、黑茶(雏形工艺约在明代嘉靖年间)、红茶(明代嘉靖年间)、青茶(清代早期)、白茶(明代中期雏形,兴于清嘉庆,当然,也有远古说)” (注:时间为学术界主流观点,此不引个别说法),可见,这些茶书、中医药论著自唐宋起到清代,包括李时珍(1518年~1593年)所提到的茶,基本都是绿茶。当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这些茶类未出现,或即使开始有雏形工艺的探索,但其覆盖面、民众消费尚未具普遍意义。因此可以断定上述这些古人对“茶性寒凉”的认知,是基于当时流行的绿茶而形成的。众所周知,同一种茶青原料,按不同工艺加工,就可以做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六大茶类的茶。而对中药性味有研究的茶友普遍认同,当今的六大茶类其性味是不同的,比如,属于青茶(乌龙茶)的武夷岩茶会略微偏热、红茶性温、绿茶和白茶偏凉,黑茶性平。六大茶类其性味差异固然有发酵轻重不同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不同工艺所形成的,如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使得其新茶往往有火性,偏于温热,但经过一定时间的仓储,其温热之性会缓和下来。普洱生茶是偏于寒凉,但经过一定时间仓储的普洱中期茶,也会慢慢地改善。首先,茶的制作工艺对于茶之性味是决定性的。若再经过一定时间的仓储陈化,茶汤颜色会转为黄色、褐色乃至红色,其茶性也会变得平和。再者,茶性与泡茶方法也有密切联系。采用传统闷泡的方法,8~10个小时之后,茶汤红亮,性味甘甜平和。传统医学食疗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通过食物性味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定的类似,只是在效果大小方面有差异。此外,除了“寒、凉、温、热”四性,有些食物其性平和,称为“平性”,包括一些发酵类食品茶品。平性食物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等,一般而言,平性食物食用禁忌少。常见的有:百合、莲子、芝麻、燕麦、山药、枸杞等,六堡茶也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制茶工艺,往往巧妙地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要素,佐以时间,平衡五色五味以而得出温凉寒热均衡、阴阳平衡的茶。五味转化,平衡阴阳茶之性味转化,从传统医学理论的五色、五味、五行的转化也可以得到印证。而其不同工艺、不同仓储阶段,呈现出不同汤色、滋味,其茶性之变化也是很明显的,由此功效也从新茶的“清肝明目、抗炎降火、增强免疫”转向中期茶的“祛湿、健脾和胃、抗氧化、延缓衰老”,进而转化到老茶的“宁静心神、调降代谢、调养身心”等。六堡茶属于黑茶类的茶,由于经过“后发酵”过程(现代工艺是通过渥堆的工序,传统工艺是一定程度的堆闷以及炊蒸压篓、后期仓储自然陈化等),一些刺激性物质相对减少,通过微生物分解,部分转化为酯类醇类醛类物质,对肠胃黏膜的刺激相对弱了很多。这种“寒凉”的性状得到改变,茶性也变得“味甘、性平”了。 刘仲华院士关于六堡茶的优势微生物研究报告列举的六堡茶的优势微生物中,有些是其他黑茶类所没有的。古法传统工艺中,六堡茶最后是用烘培甑把茶烘干的。传统六堡茶在按古法之工艺,采用原种茶青以“传统加工手法、技艺”进行制作,经杀青→初揉→堆闷→复揉→烘干,这些工序,茶性尚略带凉,如后面炭火烘干通过做法和时间把控,可以去除一部分凉性。而最后往往再加上“双蒸”工艺的“拼堆→堆闷→烘干→上蒸→压篓”,其性味更趋向于平和,而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存储,其颜色也明显地渐渐向红色方向转化,我们可以从泡茶所见的茶汤、茶底颜色做出研判,从“偏绿色→黄绿色→明黄色→黄橙色→黄红色→红色”也就是古法六堡茶一个从偏绿色的“微带凉性”慢慢地向红色的“味甘性平”转化过程。六堡茶其不同的工艺、仓储的时间变化而对于不同的茶汤颜色。除了工艺上的控制,作为后发酵茶的六堡,其仓储后的转化也是其性味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过仓储六堡茶经验的茶友都知道,在自然陈化的过程中,六堡茶的汤色也是经历了从“偏绿色→黄绿色→明黄色→黄橙色→黄红色→红色”的转变。而其香气也从一开始的清香、花香、兰香、蜜香等慢慢地转化,滋味也从清甜爽口、回甘回甜变得醇厚、内敛、绵密,饱满而韵味悠长。传统医学的五行五季五色五味理论。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新茶就一定带有凉性吗?聪明的岭南先民们早就通过实践找到了答案,并完美地解决:很早的时候,广府民众就开始使用大壶闷泡六堡茶、煮饮六堡茶。近代也有使用暖水瓶(六堡茶乡及周边地区,当地人称作茶筒)闷泡、焗泡,经过三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闷焗”,茶汤也会从绿色往红色转变,茶汤变为“橙红清澈”或“红浓酽厚”(因置茶量及闷泡时间而有差异),其性味也变得平和。平时对凉性茶比较敏感的茶友,特别是女性茶友,可以考虑通过选购渥堆工艺或“双蒸”工艺的茶、也可选择经一定时间仓储的陈茶,以闷泡、煮饮等不同的泡饮,让古法六堡茶变得平和,作为日常饮品长期饮用。夏天,用广式洋桶壶来闷泡六堡茶,等凉了再饮,别有一番滋味。六堡茶 以后天元气导引养生写这篇文章,其最核心的是想探讨一个命题《六堡茶以后天元气导引养生》,六堡茶丰富多彩,品类繁多,有不同的季节的茶(六堡茶四季可采,有春茶如社前茶、明前茶、谷雨茶、夏茶、秋茶如寒露茶、霜降茶、冬茶等)、不同的粗细老嫩(有茶谷、中叶茶、粗採茶,甚至有其他茶类弃之不用的老茶婆)也有茶树的不同部位包括茶花、茶果壳、茶梗做成的茶,而工艺上也有其不同的做法,从传统的古法工艺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单蒸、双蒸工艺,再有后来出现的现代渥堆工艺等等,而且,在发酵程度上也有轻发酵、中度发酵、重发酵之差异。而后续的仓储,也有不同地方(如马来西亚仓、香港仓、广东仓、六堡山区仓、北京仓、北方仓等等)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微生物菌落种群作为优势菌而参与而的仓储,自然转化出不同品质、不同风格、不同性味、不同功效的六堡茶。这点已经被广大的茶友们所认知认同。而六堡茶之魅力,也往往在这纷繁多样、形形色色的六堡茶之中。百花丛中过,如何选择一款、一类适合自己当下身心需求的六堡茶,作为导引养生、驾驭身心元气的茶饮,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万物有灵,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在不同时令、不同的环境下,进入到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后天元气,升、降、出、入,滋润我们的身心,涵养我们的生命。限于篇幅,或由此也会涉入更深层次的茶饮养生的范畴,其受众或更为小众,能透彻理解的也仅限于同道同好者,因此,本文就不再详细阐述了,有兴趣的茶友可以留意本人以后写到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或者加本人的微信(微信号:sankoujushi)深入交流探讨。喝对六堡,喝懂六堡,喝好六堡,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从喝对开始,你才会喝懂,喝懂了六堡,你才能喝到好的六堡,也才能把六堡喝好,身心健康、愉悦通泰。喝对六堡,更是在适当的时令,每个不同体质的人,如何找到对自己身、心都最适宜的茶。喝懂六堡,是懂得什么样的六堡才最适合自己,懂得如何将饮、食摄入,如何在人体内运化、导引并为身体所用,调养、保养、补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防病免疫,进而达到快乐延年之境界。(完)古人崇尚道法自然,调养身心。
2023年08月21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从口感回归体感 从体感导引气感(四)
——喝对六堡 喝懂六堡 喝好六堡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传统医学:脾胃乃元气之本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在其所著的《脾胃论》尤为强调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则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乃元气之本,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云“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胃气是元气之异名,胃气本质就是元气。 《脾胃论》是传统医学里极为重要的经典论著。传统医学上的“气”,亦称“炁”,并非先天后天之别,亦非玄之又玄的东西,大多是后世之人有意无意的误读误解。传统医学的“气”的概念,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本质而言,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饮、食与人体之气(炁)、“生命之养”之深层关系。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因此,气与人体的病理变化之间,就有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亦不能充(饱满)致诸病之所由生也。”人体之气,本原乃源于先天父母,而人出生之后,先天来源则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所吸收。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而充盈;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脾胃学说”特别强调脾胃与元气的密切关系,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核心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如脾胃之升降失常,诸病由之而生。同时,脾胃学说亦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关键是元气充足为根本。保护正气,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现代医学:肠道菌相失衡引发各类疾病同样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在哺乳动物肠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动物的健康及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通过外源性食物来调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内的增殖,维持或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菌群向更加有利于宿主健康的生理性组合状态转变,达到增进宿主健康的目的,是目前研究肠道健康的重要方向。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会影响人的情绪。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情绪,包括:A、肠道菌群可以产生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有关。B、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肠道内壁的通透性,当肠道内壁通透性增加时,可以使一些有害物质进入血液,从而影响情绪。C、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异常可以导致情绪问题。D、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E、肠道菌群可以帮助调节免疫系统,抵御感染。F、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情绪,例如焦虑、抑郁、压力等。G、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认知功能,例如记忆力、学习能力、注意力等。H、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体重,例如肥胖、减肥等。I、肠道菌群可以影响皮肤健康,例如皮炎、湿疹、痤疮等。J、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心脏健康,例如心脏病、中风等。K、肠道菌群可以影响癌症的发生风险,例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而不健康的肠道菌群则会增加我们患疾病的风险。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管理压力、避免服用过多的抗生素是一些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生活习惯。而吃健康的饮食,包括富含纤维的食物、益生菌和益生元是尤为重要的。刘仲华院士的《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的研究报告中关于六堡茶对人体肠道菌群调节研究的部分内容截图。在刘仲华院士的研究中,以不同剂量的六堡茶叶提取物为试验材料,观察与研究六堡茶对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探讨六堡茶的调理肠胃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其研究结果证明,六堡茶提取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水平,降低有害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水平(而且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一些),具体的剂量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而定。另外,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判定标准,证明六堡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化学物质组成为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可以对肠道菌群机构进行有益的调控。(详见笔者《中国六堡茶》) 何为“导引”?导引,也称“道引”。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和医疗方法之一。包括运动、吐纳、运化、静养等。起源古远,已知的古代导引包括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包括战国《行气玉佩铭》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导引图”所载的养生、健身方法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强调以吐纳、静养和锻炼形体的方式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健身、强体、焕发活力、修养身心之功效。回归到我们的主题,饮与食,从口感回归体感,首先,我们应该如何喝对六堡,六堡茶的品类非常多,其外观性味也非常丰富,如何喝懂六堡,喝好六堡,“从体感导引气感”,以达到保持旺盛之元气,保持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以脾胃之气的升发,扶正祛邪,请看本文下一段落。喝对六堡、喝懂六堡、喝好六堡。(未完待续)
2023年08月21日
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从口感回归体感 从体感导引气感(三)
——喝对六堡 喝懂六堡 喝好六堡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岭南民间日常之“祛湿”在传统的南方家庭,大多比较关注“湿”这个概念,甚至时时处处从食疗的角度“祛湿”,比较著名的是“祛湿粥”或者在煲老火靓汤的时候,加入淮山、莲子、芡实,或是加入赤小豆、扁豆、薏米等等祛湿的中药材,以达到祛湿的效果。或在夏季,煲个冬瓜老鸭,或煲个祛湿凉茶(常见的方子多有金银花、夏枯草、棉茵陈、白菊花、木棉花、槐花、金钱草、车前子、扁豆、枳壳、土茯苓等等),都是很常见的。食疗茶饮,乃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只是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老火靓汤也因为所含嘌呤等等问题而渐行渐远,更少有时间专门有针对性地煲祛湿粥、祛湿茶进行调理,也有部分是因“是药三分毒”这个理念使得很多人在调理方面,更倾向于食疗食补,而不是药疗。毕竟,凉茶方子是固定的,人各自“湿”的成因不同、症状不同、程度不同,更何况,各人的耐受力、温凉寒热的体质属性差异很大,同一款凉茶,真的能人人有效,很好地祛湿吗?旧时在两广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如没煲凉茶却偏遇上“湿滞”、“热气(上火)”,可浓浓地泡一壶六堡茶,同样起到“清凉”、“祛湿”的功效。而六堡茶性平而温和,不寒不燥,可以长期饮用以祛湿健脾,调理肠胃、调理身心。据说,早期在马来西亚矿区有很多“琉琅婆”“琉琅妹”,每天顶着烈日双脚泡在水里,在近打河边或溪流里“洗琉琅”(淘洗锡米),日晒雨淋、暑热蒸腾、外湿侵体,她们赖以与湿邪对抗的,是每天带一壶六堡茶“祛湿”解渴,而“驱风除湿”靠的也是来自广西梧州的“三蛇酒”。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有大量三蛇酒出口大马。 当年很多“琉琅婆”“琉琅妹”靠六堡茶祛湿、消暑,每天辛勤地工作,在异乡拼搏谋生。在岭南在民间,或在马来西亚华人当中,六堡茶祛湿的功效可谓人人皆知,也被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应用着。传统医学,特别是在民间对中草药的应用,很多时候可以看作是一种经验科学。近代数百年以来,六堡茶先后在海内外各个地区被广泛消费,时至今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所使用,并通过长时间的体验,验证着其显著的祛湿功效。 马来西亚一本茶业刊物中关于六堡茶的插画,描绘当年矿工们饮用六堡茶的情形。探究六堡茶之“祛湿”机理何为“湿”?湿,乃是中医概念。千百年的流传,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而且流派众多,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师承关系,使得传统医学学说广博而深邃,思想多姿多彩,流派灿若星辰。著名的伤寒学派认为广义上的伤寒均由外感“寒毒”所致,兼受四时不同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不同有所不同。而临床中发现因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反映,出现类似风、寒、湿、燥、火特征的证候,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合称为“内生五邪”。由此,湿,可分为外感六淫的“湿邪”与“内湿”两大类,乃为病之因。在通常的理解,中医所指除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暑证等。是以,我们常常说到的“湿”其实更多是“湿证”。是指因身体上的“湿”而导致的某种症状。总的来说,南方人比较容易理解湿,因为日常生活常常遇到,并且对身体出现某些症状便知道是“湿气重了”必须“祛湿”了。事实上,南北一视同仁,特别是现代都市人,都容易出现“湿证”。传统医学的病机理论认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称为内湿。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负责提取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平常所说的“脾虚生内湿”,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时就会显得“湿气重”了。传统医学总结出四大特点作为“湿”的特征:1,湿为阻滞,表现为留滞于经络,则出现肢体困重、屈伸不利等;如留滞于脾胃,则会消化不良、腹胀、大便不爽等。2,湿为重浊,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浑沌、关节痹痛、分泌物与排泄物秽浊不清等。3,湿性粘滞,表现为舌苔粘腻、小便涩滞不通、大便粘腻不爽、病情缠绵难愈等。4,湿性趋下,表现为下肢肿胀、泄痢等。在南方,民间传统对“湿”的症状描述,常见的表现为“全身困顿、四肢倦怠、关节痹痛、舌苔粘腻、食欲不振、胃脘饱胀、大便粘连、小便涩滞、下肢肿胀、下痢溏泄、病情反复。”煮饮药茶,包括煮饮茶叶的尝试,是“交广之地”最早出现煮饮茗茶的开端。随着现代都市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大家开始逐步留意到一个新的名词:“亚健康”,笔者搜索相关资料,其症状大多描述为“四肢困倦、疲劳乏力、精力不足、胸闷气短、头脑浑沌、饱滞无食欲、记忆衰退、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免疫低下,反复感冒等。”可见,其症状与中医“湿证”有着相当大的重叠度。可以说,现代都市人的亚健康,在某个角度来看,与传统医学所说的“湿”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人的“湿”从何而来?众所周知,现代都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很大,空气污染、不健康食品以及不规律生活,暴饮暴食、肉食偏多、营养不均衡、睡眠不足等等。是以,很多人开始出现亚健康的状况,大部分,其实就是类似于湿的症状。一年有四时之变化,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或生活习惯,或过度劳累,或情绪所引起的脾胃之伤,颇为常见。于春天,肝火旺盛人易怒。脾胃失调,则春困乏力、倦怠无神,手脚冰凉,偶然会引致肠胃紊乱而下泻,脾胃由此受伤,五脏也会受影响;于夏季,贪图口腹之欲,生、冷瓜果之食易于致脾胃虚寒,贪图空调、冷饮之爽快,内外温差及骤冷骤热,胃肠易出现痉挛性收缩导致腹痛,致外邪伤及脾胃;于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外邪湿热最易终归脾胃;于立秋之后,虽秋至而余暑未消,秋临夜雨,导致湿气积聚,秋风萧瑟,易外感于物,郁结于气侵于体,尤易伤及脾胃。以上这些,都易于伤及脾胃,导致脾虚胃弱,伤及根本。六堡茶“祛湿”的中医机理传统医学讲求的是“辩证施治”。湿在人体所体现来的证,或许有很多方面:全身、四肢、关节、舌苔、食欲、便秘、小便涩滞、下肢肿胀等等,这些症状表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甚至也滞留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假如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指引去治疗,会发现“全身是病”,无所适从。亚健康就是这样,看起来每个方面都不是很严重,却又严重地影响着生活品质。 马来西亚的广府文化圈中,华人后裔依旧保留着以茶养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依照传统医学的病机理论,都市人当前很多出现亚健康状态,真正的问题确实是在“脾胃”,是我们的脾胃出了问题。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在中医里,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而我们平日所说的“湿”,概由此而来。所以,一切的根本,还是归于需健脾养胃,固本培元。传统医学病机理论认为,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时各种“湿”的症状就出现了。而以健脾养胃著称的六堡茶正是直接奔着最重要的“脾胃”而来。实验室的多项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六堡茶汤对平衡肠道菌群的双向调控原理,以及在日常喝茶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健脾和胃”的亲身感受和应用。六堡茶,简简单单以一招平衡肠道菌群的“对因治本”的办法,从根本上把人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到一个菌群平衡消化吸收正常状态,恢复脾胃的运化之功,以不变之策应万变。从而解决了由于脾虚胃弱而引发的一系列“邪湿”外侵、“内湿”伤身而引发的各种“湿证”。(待续)古人崇尚道法自然,调养身心。
2023年08月21日
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从口感回归体感 从体感导引气感(二)
——喝对六堡 喝懂六堡 喝好六堡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治于未病,茶乃“万病之药”古代的伟大的医家药家一直都谆谆告诫世人“是药三分毒”。众多生活中有着活生生的例子,近代的科学研究也表明,以药作补品、或滥用“补药”乱用“补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对人的身体都会造成危害,往往保健养生不成,反倒亏了气血、伤了身子。是以,药养的前提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适量有度地进行。而且,药养不宜长期进行。与之相对的是,最为安全而适用的养生,是注意饮食均衡、健康,以平衡调养为法则,按人体所需而甄选最适宜的健康食品、健康饮品进行食养(即食品养生)。很多中医典籍都有关于茶保健养生、药用食疗的记载。撰写《本草拾遗》的唐代药学家陈藏器提出“茶为万病之药”,其核心意义,并不是说茶可治百病,而是茶有很好的保健养生功效,可以调养身心于“未病”,对“各种病”有预防之作用。众所周知,茶里面含有保健功效的成分非常多,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以及茶多糖、纤维素等等,其对人体的各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健作用。有人就把茶多酚称作食品六大营养素之外的“第七营养素”,而现代的自由基病因学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茶的保健作用。由于茶里面所含丰富的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其清除自由基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茶通过抑制氧化酶与过渡金属因子络合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抗氧化作用,使得人类肌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这个层面上说“茶是万病之药”是绝不为过的。以自然本草,养自然之身心。茶所含众多的保健成分可以保持肌体健康、减少疾病对身体的危害,促进对受侵害肌体的修复和调养。同时,通过高雅的品茶聚会,品饮之间,或三五茶友,进行愉快的交流;或一人独坐,一几一壶一盏,静听琴音,怡然自乐,也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过程。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从提高免疫力、防病、“治于未病”。美国的《时代周刊》也把茶作为最好的抗氧化食品或营养食品去推荐给公众;德国的《焦点》杂志把茶作为十大健康长寿食品之一,向大众推荐。饮茶不宜偏执有长期饮茶经验的人,随着流行的节奏,会有过或多或少类似的经历:这几十年来,先是喝绿茶,包括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都是顶级的好茶,新茶即喝,香甜鲜爽,很是享受。早期,也或许会接触过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等等,也是越新鲜越好,香清茶浓,非常惬意。接下来,追逐潮流开始喝铁观音,或轻发酵的闽南乌龙,本山、毛蟹、黄金桂,越是鲜香扑鼻,口感清洌,越是追求不止。再接着有蜜兰香、鸭屎香的单丛,飘香四溢,浓厚回甘。再接下来,台湾冻顶乌龙也曾是风靡一时。再接着,便是流行普洱了,尤其是生普,从大益下关过来,再到古树纯料,从传统山头到老班章、麻黑再到冰岛等等,很多茶友都是新茶即开始“尝鲜”了,而尤为喜欢新茶的清香。再下来,有喜欢武夷岩茶的,找老枞水仙、肉桂、大红袍等等,其岩骨花香,迷倒不少资深茶人茶客。笔者虽特别喜爱六堡茶,但也是这么一路随着流行之风“喝过来”的,而且,自小就特别喜欢茶,喝茶量大,经常一喝就整晚。不过,年少气盛,身体也受得住。回想起来,其实,这样大量喝茶一段时间后,身体就会出现反应,如泛酸、心悸、手脚酸软等。笔者所整理的常见茶类之寒凉温热属性。有一位茶友说起他以前长期喝轻发酵铁观音之类的乌龙茶后,发现自己经常会无缘无故“心发慌”、冒冷汗,偶然发现手指会不由自主发抖。不少茶友反映,说喝偏寒性的茶如绿茶、生普一段时间,往往会出现腰酸腰胀,有头晕、心悸、手足酸软、头皮发麻等等症状。有的茶友还专门为这种现象起了个名——“醉茶”。醉茶这个词,最早的意义是指在血糖偏低的情况下(如空腹等),大量饮用无发酵的新绿茶、鲜爽的生茶而引致的身体不适如头晕、恶心难受、手足颤抖、站立不稳、心跳加速等等症状的现象。在现在的茶友圈中,也有人把长期(不正确)喝茶导致身体发生某种不适现象,甚至是出现某种症状的情形,称作“醉茶”。甚至还有些茶友总结出一些“偏方”,以服用药片或某种东西,缓解不良饮茶习惯所带来的“醉茶”症状。第一步:从口感回归体感笔者从多年经验和茶友们(特别是女性茶友)平日品饮各种茶类后身体所感来看,茶是有“寒、凉、温、热”之分的,喝多了寒凉类的茶,或是一年四季长期地喝,肠胃受不了,身体也会有明显反应,出现如胃泛酸、或肚子发凉、拉肚、腰酸背胀等等“症状”。“绿茶偏寒凉”的特点在古代众多中医典籍有记述,也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这种“体验”在现代对茶叶进行理化分析研究结果也得到支持,由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鞣酸和多酚类物质,能刺激胃黏膜和影响胃酸分泌,在长期连续喝饮或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后,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出现各种状况。而这些物质以未经发酵的绿茶和轻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含量为多。在有适度“闷堆”的黄茶、重发酵的传统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较少。本着这样的宗旨,越来越多的茶人在实际品饮的选择中,逐步开始“从口感到体感”的转变,从过去追求“艳香、奇味”之惊绝、追求茶香芬芳先声夺人、追求茶气刚猛高扬、追求茶味浓洌霸道等等这类“口腹之欲”的口感享受,开始向使人宁静、安神、平和、注重“体感”的茶类方向转变。实践证明,经过良好存藏的六堡茶茶性平和,长期饮用不会身体不适。网上不少文章说“六堡茶是温性茶”,那是不正确的。按我们绝大多数茶友的认知,虽然不同原料不同工艺(发酵之轻重)、不同仓储时间的六堡茶(茶之新老)导致其性味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六堡茶是“味甘性平”的一类茶,甘爽、润泽、平和、醇厚。六堡茶就是这样一类茶,没有一冲泡便香溢四座、闻之动容的异香,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一喝惊叹的滋味,六堡茶,就是这样一道一道地喝,喝着沉静内敛,渐入佳境,喝后感受全身舒泰、身心愉悦畅快,而且,由于茶性平和,适量的前提下,长期饮用也不会出现不适症状,且最终对身体有着很好的调理和保健功效。(待续) 银发满头、精神矍铄的马来西亚老人在一个茶会上交流品饮六堡茶。
2023年08月21日
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从口感回归体感 从体感导引气感(一)
——让您 喝对六堡 喝懂六堡 喝好六堡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如何才能喝好六堡?众所周知,长期饮用六堡茶有很多好处,身心受益颇多。远古的时候,茶最早是作为药用而进入民众视野的。在野茶遍布的广西,煮饮草药作凉茶的习惯,使得当地民众很早就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2012年11月8日,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在广西梧州市举行。在下午举行的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时任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大教授的刘仲华院士表示,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课题组通过构建一系列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进行长期的对比研究,证明了六堡茶除了具有其他茶类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多项保健养生功效,如六堡茶可以显著地降脂减肥、调降血糖水平、调降血液中尿酸水平、有效防护酒精引起的肝损伤、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同时它还有美容抗衰、有效抗辐射、抵抗炎症等保健养生功效。刘仲华院士通过构建一系列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进行长期的对比研究,证明了六堡茶除了具有其他茶类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多项保健养生功效。各项研究显示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效非常显著。近年来,也有不同团队的研究表明,六堡茶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控制体重、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及调理肠胃等健康功效。民间也特别推崇六堡茶的祛湿、健脾和胃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传统医学理论、实践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六堡之祛湿健脾、调理肠胃功效,以及理解不同体质的人,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六堡茶其不同的功效,如新茶清肝明目、抗炎降火、增强免疫;中期茶祛湿、健脾和胃、抗氧化、延缓衰老;老茶宁静心神、调降代谢、调养身心等。这就是笔者所推崇的“喝对六堡、喝懂六堡、喝好六堡”的核心,不同体质的人、不同需求的人喝不同种类的六堡茶,喝对了六堡,才能喝懂六堡,最终喝好六堡,身心获得最大的益处。让我们在喝好六堡上有“从口感回归体感、从体感导引气感”这样层面上的飞跃。首先要“喝对六堡”岭南古为百越,中原称作“南蛮”之地。“地湿水温、瘴重雾大”,水质偏燥热,身体易“聚火”。因此,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岭南一带广泛分布着的野生茶树资源,煮饮生草药,也包括煮饮茶叶的尝试。在古代人们饮用尝试后,很快发现煮茶清香提神,饮后有“散郁驱睡、益思健谈、养生除病”之功效,于是便逐步流传开来。此应是作为“交广之地”最早出现煮饮茗茶的开端了。汉代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可见,茶最早是以药的面目出现的。这和至今仍广受民众欢迎的梧州凉茶、广东凉茶一样,与岭南气候和水土有很大关系。在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抗争过程中,岭南人积累了调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为了除湿去热,适应环境,他们在植被丰富的山川谷地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在一些医家及民间的实践过程中,比较各种各样的植物、药草的药性,熬煮成的茶水饮用,并将经验总结成各式各样的如“狮子草”、“田基黄”、“山楂叶”等类不同用途的凉茶。民间医书依然可见茶在民众的养生保健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饮在民生中的地位之重要。不同的六堡适合不同的人众所周知,人的体质各有不同,也势必影响到其饮食及生活习惯。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有阴阳之分,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体质寒凉的人,阴气偏盛,阳气不足;体质温热的人,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其中,寒性体质:体质寒凉,怕冷,手脚冰凉,容易感冒。热性体质:体质温热,怕热,脸红,手足心热,容易上火。平和体质:体质平和,不寒不热,不怕冷不怕热,舌苔薄白,脉和缓。虚性体质:体质亏虚,疲劳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而传统医学认为人又可以细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大类型体质。传统医学把人按体质分作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大类型体质等九个分类。笔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同体质的人,对茶味茶性的喜好程度、接受程度以及饮用感受是有显著差异的。如常见的偏于寒性体质的女性,对于寒性的茶(如新的绿茶)是异常敏感的,而且饮用后(或饮用一段时间后)往往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或有不良反应。而体质温热的人,喝偏于温热的茶类也往往是容易导致身体不适或影响睡眠等。有趣的是,人作为万物之灵,部分人还保留着一丝丝直觉上的判断,如寒凉的人,对寒凉的茶感觉是特别苦涩,不愿意多喝;而温热体质的人对这类寒凉的茶尤为喜爱,对偏温热的茶却有着“天然的”排斥。只是,随着现代都市生活各种压力及奔忙,很多人慢慢地失去了这种“直觉”或因为各种原因不再遵从内心的判断,而做出有违本心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六堡茶有着不同的功效,如新茶喝着清香回甘,清肝明目、抗炎降火;中期茶口感丰富、饱满,祛湿、健脾和胃、调降血糖;老茶醇厚沉稳,宁静心神、调降血脂、调养身心等。其差异及功效,我们在后面会慢慢分析到。(待续)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外国客商前来六堡参观。(待续)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便于您的阅读,拟分作几个章节连续刊载,感谢您的关注。
2023年08月21日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