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平台
Search
1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173 阅读
2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154 阅读
3
六绝·壬寅春夜试当季春社头采茶得赋
136 阅读
4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121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107 阅读
茶道美学
历史文化
核心产区
工艺研究
交流茶聚
茶品分析
诗文光影
品鉴审评
定制茶品
登录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76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茶道美学
历史文化
核心产区
工艺研究
交流茶聚
茶品分析
诗文光影
品鉴审评
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平台
搜索到
50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7
【短视频】被疯传的六堡茶桂青种根本不存在(五)为何要以讹传讹?
【短视频】被疯传的六堡茶桂青种根本不存在(五)为何要以讹传讹?三口居士 :了解六堡茶多一点,喝对六堡、喝懂六堡、喝好六堡#BV# quality:360;volume:1;autoplay:true;
2022年10月17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7
【短视频】被疯传的六堡茶桂青种根本不存在(四) 以讹传讹是怎么形成的?
【短视频】被疯传的六堡茶桂青种根本不存在(四)以讹传讹是怎么形成的?#BV# quality:1080;volume:1;autoplay:true;
2022年10月17日
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短视频】被疯传的六堡茶桂青种根本不存在(二)
被疯传的六堡茶桂青种根本不存在(二)三口居士 :了解六堡茶多一点,喝对六堡、喝懂六堡、喝好六堡#BV# quality:1080;volume:1;autoplay:true;
2022年10月17日
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学几点技巧泡好六堡茶
—— 冲泡六堡茶的技巧的比重可概括为“六分茶、三分水,半分技巧、半分杯”,押韵而朗朗上口。是依据本人多年冲泡六堡茶之心得,是多年来对六堡茶茶性深刻理解而得出,百分百原创。这篇文章早在几年前就刊登在报纸上,至于辗转传播被他人改作“五分茶三分水”或“七分茶两分水”,或牵强附会篡改,不过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被换做‘三行’的差别而已,不妨一笑置之。 2010年所写的旧文,转眼十二年,编辑一下,加个注释与大家分享。一杯六堡茶,十分之好,其中茶本身的品质好仅占六分,水极为关键,占了三分,概括为“六分茶三分水,半分技巧半分杯”。这里,茶是指茶品其茶质的优劣,水是指冲泡水质。这里的“杯”是泛指的概念,指泡茶器具及环境,包括壶、杯及其他茶器。而“技巧”指冲泡技巧手法,占去“半分”,做好这茶之外的“四分”,一款好的六堡茶,会还你一个惊喜。泡茶,论水之优劣为历代文人茶人所推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提到“十分茶七分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亦十分矣;十分之茶遇八分水亦八分耶。” 这里是说,一款好茶水好占得比例很大,有七成是水的功劳,较好的茶如十分满分能得八分的茶,遇到很好能得十分的水,就能达到十分的茶汤,而最佳的、得十分的茶,如果只是拿八分的水去冲泡,就只能得到八分的茶汤。这说明了泡茶用的水对茶叶的重要性。(这里的“分”与我提法中的分是指权重或比重意义不同)茶寄于水,方显其味。好茶无好水则难得其真味。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的色、香、味。学几点技巧泡好六堡茶技巧虽占半分的比重,但做好几点,却能够把按茶性,冲泡好,不留遗憾。 一位外地茶友对六堡茶的“红浓陈醇”慕名已久,想多了解一下,于是笔者便给他寄去一些茶样,但后来他提出不懂如何才能把六堡茶泡好,不知道有什么技巧,须注意些什么问题。一位有志于学习六堡茶艺的茶艺小姐也问起过这个“冲泡技巧”的问题,确实,要冲泡好一泡六堡茶,其中是有点技巧的。一杯好六堡茶可概括为“六分茶三分水,半分技巧半分杯”,茶是指茶质,水是指冲泡水质,这里的杯是泛指,指泡茶器具,而“技巧”虽只占“半分”,但做好这“半分”,好六堡茶会给你一个惊喜。懂茶性才能泡好茶制茶术语里面有句话叫“看青做青”,主要指在制茶工艺中,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青环境的控制。其中,影响做青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温度湿度、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冲泡道理与之相通。姑且称之为“看茶泡茶”吧。首先,一茶在手,你必须了解手头这泡六堡茶的“性”,不然,你是不会冲泡好这泡茶的。了解这个茶,这个是你能否冲泡好这泡六堡茶的第一步。每款六堡茶,甚至是每批,甚至可以细分到每箩每包每罐(毕竟在沤堆中不同位置都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是这个差异不大,经翻堆和后期工序也基本消除了这些差异,所以每批品质基本算是一致的)都有其特有的个性,了解这个茶的特性,如汤色、茶香、口感、发酵度、耐泡度,并了解这个茶的大致真正的年份(影响到口感、香气、溶出度),最好,还需了解一下这个茶的存放环境好坏、有什么缺点。这些信息,大多可以通过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喝几遍,看干茶和茶底等,了解一点这个茶的“茶性”的信息。六堡茶,因其独特的后发酵工艺而体现其特色,但,也同样是因为这个特色工艺,让很多初次接触六堡茶的,尤其是部分女士,难以一喝就马上接受并喜欢上六堡茶,有的女士甚至说,六堡茶喝着像梧州凉茶,或者干脆说喝六堡茶像喝中药。其中原因,固然或许有所喝六堡茶本身茶质低或六堡茶特殊的茶味茶香一时难以适应等原因所致,但一定程度上,也与冲泡六堡茶不得法有关。六堡茶属于黑茶,与其他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闽南乌龙铁观音等)、或是其他绿茶红茶等茶类都不同,由于其后发酵工艺和茶叶浸泡时候的内涵物溶出量、溶出时间都比较独特,这点与普洱茶有点类似,自己动手,画一个浸出物的“溶出曲线”,大致感受一下六堡茶的溶解过程与其他茶的差异,会对于泡好六堡茶很有帮助。因而,多学多思考,了解六堡茶在水中溶出物的状况以及在水中浸泡的变化,对于泡好一泡六堡茶,尤为重要。六堡茶冲泡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定法,常见的泡饮方法,有直接从潮汕功夫茶“移植”过来的小杯品饮,而本地传统的有大瓷壶冲泡凉饮(也称作茶娘式)、有农家暖水壶(茶筒)闷泡,更有以瓦陶器皿煮茶的方式。其中,比较流行的是采用潮汕功夫茶式的泡饮方式。无可否认,潮汕功夫茶式的泡饮方式比较利于座谈交流,因而比较受茶友欢迎。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一个一个茶品轮换着品尝。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源于潮汕功夫茶的品饮方式最适合的还是品尝闽南乌龙、闽北岩茶和潮汕的凤凰单枞等。要喝出六堡茶的真味与特色,乃至于从独具特色的六堡茶文化中发掘一些适合六堡茶的品饮方式和器具,还需从本土原有的泡饮方法入手加以研究和传承,普洱茶极具特色的“烤茶”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比如说,用一个白瓷小茶碗(或青花)喝六堡茶,比用喝铁观音一样的薄胎瓷杯更好,用土陶所制的大茶壶泡饮老茶婆,也别有一番风味。其他使用的茶器包括茶滤、茶壶等,都可以探索出独具本土的特色的冲泡。灵活掌握置入茶量要泡好一杯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你的饮用习惯而定。 一般而言,茶与水的比例掌握在4~10:100~4~10:120左右(古法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六堡茶差异较大),200毫升的泡茶器具(如壶或盖碗),放8~15克左右的干茶,这是比较适合快进快出的泡法,也能充分体现六堡茶的特点。当然,那是老茶骨类比较浓重的品茶试茶的手法,具体平时多喝多比较,才能摸索出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置茶量。 不过,我们品饮六堡茶,跟审评不同,这个置茶量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茶,特别是不同年份不同茶质的茶,其浓度差异较大,最好还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正确醒茶是第一步一般而言,六堡茶前一两泡,必须先醒茶,也有茶友称之为洗茶的,一是为了洗去杂味(堆、仓之杂味)。从明代《茶谱》所载:“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这句话很值得分析,说到了‘洗茶’的点子上,笔者发现,这个关键点被很多现代茶人忽略了。古人用字很讲究也很精确:“热汤”与“沸汤”明显的差别啊,我们现在用沸汤来洗茶,甚至反复洗确实是不正确的。一开始,我们的古人就提出是热水洗,而不是沸水洗了。其作用是“去其污垢、冷气”,这里“污垢”就不多说了,中国茶叶学会的刘仲华教授认为洗茶不单是洗涤尘沙等附着物,还有除去部分易溶于热水的农残物和重金属物质的作用。而去“冷气”则是指其另一种作用,有“润茶、醒茶”之用,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泡茶时,可更好地体现茶的香气和滋味。 这个“温茶润茶”的步骤可以理解为“去掉茶叶中的阴湿之气”。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和附着表面的少许杂味。有心的茶友不妨尝试尝一下洗茶的茶汤,是不太好喝的,而且味道显得不如后面几道茶汤味道“纯正”,所以也不必担心洗茶把茶中的精华都洗去了。是以有学者呼吁“不洗茶”,倒大可不必,最关键是要正确洗茶。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不应浸泡过长时间,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冲泡的水要足够开 泡茶,特别是六堡茶,对水温要求很高,要求“水必须大开”。以开水冲泡。个人经验,冲泡好六堡茶,高水温冲泡是个关键。有句茶谚:“水滚茶靓”是很有道理的。潮汕人将水开分为一沸、二沸、三沸三个阶段。开始冒水泡的时候太稚,温度不够,不宜泡茶,叫做婴儿沸,长时间开的水叫做百寿汤不宜泡茶(注:这里指连续煮开,与平日随手泡“煮沸即停”不同,但也不宜长时间烧煮);一沸,我们梧州称之为“虾眼水”;二沸,气串冲上来水面来,水面浮珠。三沸,当水涌起刚刚顶水壶盖,水刚刚冒出大花的时候就是最合适泡茶的汤,这样的汤才能泡出茶最佳颜色和味道。保持足够高水温冲泡六堡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提高泡茶技巧,就水温要足够“开”这点,就会使你发现原来自己的茶可以这么优秀。调整时间控制茶汤浓淡了解并熟悉六堡茶茶性,并确定合适的置茶量,通过控制冲泡时间、出水快慢,合适调节每泡茶的浓淡。这个是至为关键的。六堡茶由于有沤堆工艺,经后发酵后,茶的内含物极易溶解于水,如掌握不好出水时间,很容易泡浓了,泡苦了,就真的如喝中药了。有茶友按经验说,六堡茶是三泡之后才好喝(其实笔者更认同是5泡后渐入佳境),估计也是这个冲泡浓淡相宜问题。一般而言,女士或初喝六堡茶的茶友,一开始不要喝太浓。而六堡农家茶,特别是新茶,苦涩而回甘,置茶量不应太多,快冲快出。而农家的老茶婆、中茶之类,不太容易“出味”,则宜久泡,甚至可以煮茶了。每泡茶须沥尽茶汤笔者有个泡茶小技巧:每泡务须尽量沥尽茶汤,不留余茶在盖碗或壶里,这样可以让每泡倒出的茶汤更为鲜活。这样的泡茶习惯,第一可以避免剩余的茶汤留在壶里久泡,过浓,直接影响下一泡的茶色茶味,第二可以避免剩余茶汤把下一道冲进的开水水温降低,影响冲泡温度。笔者曾与茶友探讨过,为什么一个六堡茶有时候泡饮觉得有点苦,有时候却不苦,估计,跟冲泡的手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候,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做事如此,泡茶也当如此。老茶更须讲究茶滤有时候泡茶,为了简便,用不用滤网也比较随意。据测试,使用滤网(特别是金属滤网)确实会对茶味茶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有时候不使用茶滤。不过,后来发现有些六堡茶,用茶滤是必须的。如一些陈年的六堡农家茶。这时候,建议用那种非金属的滤网(蚕丝),或者是银制的滤网。由于一些有一定年份的农家老茶存放时间久,会带有很多微尘,甚至于十泡八泡之后都依然很多。这时候,需要那种近年推出据说是蚕丝超密的茶滤才有效,而对一些珍贵而尘多的老茶,我往往采用咖啡滤纸进行过滤的。而茶滤还有一个泡茶的作用,就是用来泡饮农家特色的“虫屎茶”。“虫屎茶”很易溶于水,直接放盖碗一下子会变得很浓。一般将适量的虫屎茶放入茶滤中,直接冲水,出来的茶已经比较适合了。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将茶滤在茶海中适当浸泡,即可起到调节浓淡的效果。六堡茶冷喝热饮各有风味对于厂家茶(即经过沤堆发酵的)六堡茶,一般经验而言,不适合冷喝,即当茶汤凉到一定温度时,茶汤会显得偏苦(特别是几年内的新茶),口感会变得很差。按茶友们的经验,一般茶汤大约要高于45℃,甚至更高,入嘴应稍觉轻微烫,但又以不太烫为前提。如果茶汤太烫,口腔中味觉细胞受强烈刺激而麻木,会影响正常茶汤评味。太低温度的茶汤,溶解度降低,茶汤中的部分物质析出,从而影响到茶汤的口感。六堡茶一般而言,不宜冷喝。但又不绝对,一些经过一定时间存放的老六堡,或经过闷泡不再苦涩的六堡农家茶例外。在盛夏,喝口清凉爽口的农家茶,经过晾一下,凉凉地喝,却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最后,有一点要提醒茶友们,煮茶是六堡茶的一项很独特的泡饮方式,但最好不用铁壶而用陶器煮茶,因为用铁壶煮茶的话,煮出的茶汤色黑发暗,会极大影响到茶汤的品质。更多六堡茶精彩内容,请关注本博客。
2022年10月16日
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品六堡茶 探究茶气之精妙
品六堡茶 探究茶气之精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何为茶气? 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有人说是人体真气类似;也有很多人描述得非常神秘,归入游走全身的气与经脉之类,喝下茶汤,就融入人体,打通血脉,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越说越不靠谱,误人误己。 茶气似有还无,传统的茶叶学理论以及审评无法给出解释,很多人觉得很玄,无色无相无形,不可捉摸,却又被很多茶人屡屡提起,特别是喝一些有年份的老茶,很多人的反应就是“茶气足”、“身体反应强”,到底何为茶气,困扰了很多茶人,特别是一些新学茶平日接触老茶少的茶友。茶气,也成为普洱茶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由于各种原因(有先天因素,举个例子,人的味蕾数目就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萎缩超过三分之二,同样,味觉也有赖于后天训练培养,如调酒师的嗅觉味觉锻炼)每个人对色、香、味、触、温这几方面感知的敏锐度千差万别,因此,特别是对某些细微的感知,就有很大的不明确性,也有很多人因此否定“茶气”,认为“茶气”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认为茶气就是茶叶内分解过程中能量的释放。个人觉得,泡茶只是茶叶内含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并没有“分解”,也没有能量的释放过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有多种感官,从感官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如色、香、味,分别对应于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音乐或者聊天,那还有一样就是听觉。这些都是人们常常使用到的感官。 另,在喝茶当中,我们还常常用到触觉,如感受到茶汤的“滑”或“涩”这就是我们舌头和口腔中,用触觉感受到的。另外,我们喝茶的时候,会感受到茶汤“烫”、“热”、“凉”,这是我们人体的温度感,是常常用到的感官,感受温度和触觉,非单在口腔可感知,我们的皮肤也可以感受得到。 说到品茶,以上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温度感等感觉都应用于其中。对茶汤“色、香、味”进行分析,比较易于理解,毕竟感官上可以对应视觉、嗅觉和味觉进行理解。而茶气这类综合指标,更需凭借品茶者有一定的经验和素养。梧州茶厂建厂元老、老茶人刘福生在品饮六堡茶。茶汤,在冲泡的时候,大量的溶出到茶水里面,成分非常复杂,如茶多酚、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生物碱、有机酸、维生素、皂苷、甾醇等等等,包括有呈味物质、香气物质(包括一些挥发性物质)以及其他如茶黄素、茶褐素(新茶有叶绿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等物质,在一定温度的水中溶解下成为茶汤。 笔者认为,茶气可以理解为:在品茶过程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饮茶汤,所有溶出物瞬间作用于人的口腔及舌的味蕾,给你所有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并不只是单纯的滋味和气味,还有视觉、温度、触觉、自我意识感等等感官参与)。换个角度看,茶气可以理解为茶汤的“冲击力”。尝到茶气足的茶时,有的茶友往往会有“为之一振”之感、有“为之一麻”、“头脑发汗”或“心胸一下子打开”的感觉,或出汗、或背后有热感、或感受到升腾之气等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 茶气之所以一直被众人描述得扑朔迷离,却又难以说清楚,是因为感受这个茶气,除了用到我们常常说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等感官外,往往还用到人体其他感官,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几种感官感受。这些是属于人类高端的、无意识的身体本能反应,其感受程度强弱往往因人而异,且差异极大。 要理解和感受茶气,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为轴的概念,在一个品饮动作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茶气。 从感官、时间、动作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整个品饮过程。 品饮一口茶,从时间段上分四个阶段:1.端杯靠近口鼻。2.茶汤入口,瞬间感受茶汤。3.茶汤在口腔停留。4.吞咽茶汤,感受并回味。 茶气,是在上述品饮过程中的第一、第二步骤最容易感受到的茶汤的一个属性,是一款茶的品质(在冲泡成为茶汤后)的一种体现。从端着茶汤靠近口、鼻(这时候可以感受到气味和热感),接着茶喝进口腔、品尝茶汤(这时候可以感受滋味、温度、茶香、茶味、浓淡、稠度),全身心都能充分感受到这款茶汤内含的物质、茶汤表现。茶气,可以描述为这茶汤“一下子”给人的各种感觉之和。 品饮过程中,在吞咽茶汤之前我们可以充分感受茶气。 茶气的描述语言,往往是力度方面的,是对“茶汤”整体对于人体的冲击程度力度的一种描述。如“足”、“劲”、“霸”、“弱”、“强”、“柔”、“顺”、“柔和”、“凸显”、“隐约”、“单薄”、“平淡”等总体感受,很少再去细分。经过岁月的积淀,老茶往往显得“茶气”更足。一喝到一款茶气“足”、“强”的茶,往往除了给人味觉的冲击外,会在人类其他的几大类感受中有所体现:或在自我意识感有所反应,让人感受到茶汤在体内如一种真实的存在,直下丹田或直冲脑门,如醍醐灌顶;或让人猛醒顿悟,似有所得;或让人感觉平衡感一下子改变,飘飘然而脚下发虚,茫茫然不知所处;或在自身??身体的动作感上有所反应;又或手足似有热流;或后背有暖气上升;或大脑变得通明、胸腹涌入气流。凡此种种,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多喝并细细感受会逐步有所体会。从这些感受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感受茶气,其实已经不单单用到我们常用的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而且会用上一些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动作感等本能感官。文征明之行书《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关于茶气,其实同陆羽《茶经》齐名的卢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里就有生动描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这首诗里,描述到喝茶后的感觉,看似离奇的感受,很多人认为是文学的夸张手法,不去细细分析,其实这里面就说到“茶气”,只是这个感受没有用“茶气”这个词而已,这里面就包含喝茶过程中用到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第一碗第二碗,那是解渴,是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渴了,要喝水,口干了,要滋润一下,基本需求解决了。接下来,是描述“茶气”冲击人体的冲击力,非常生动传神:这里的“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描述得非常明白,也明显看得出是自我意识感和生命意识感的综合,这种感觉一些资深茶友或曾有所感受;接下来,“通仙灵”的感受与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动作感等密切相关,其与后面“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仙感觉,更综合了人体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对茶气、茶韵感受之准确描述,卢同的这首诗可谓神来之笔。 所有的这些感受,在品茶的时候,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诸多感受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其最高境界谓之“和”,是茶气、茶韵和谐融通、身心舒泰之自在境界。原创文章,个人观点,仅代表个人于品鉴之道的一些看法请别抄袭,因为这个看法不一定代表你的观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交流
2022年10月16日
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