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平台
Search
1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115 阅读
2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94 阅读
3
六绝·壬寅春夜试当季春社头采茶得赋
90 阅读
4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83 阅读
5
定制茶品 交流平台
78 阅读
茶道美学
历史文化
核心产区
工艺研究
交流茶聚
茶品分析
诗文光影
品鉴审评
定制茶品
登录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71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茶道美学
历史文化
核心产区
工艺研究
交流茶聚
茶品分析
诗文光影
品鉴审评
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平台
搜索到
46
篇与
的结果
【岁月知味】 三口居 吃茶去
【岁月知味】 三口居 吃茶去#BV# quality:360;volume:1;autoplay:true;
2022年10月28日
1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三)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三) ———从易中天教授说茶是外国传入说起 (2008年的一篇旧文) ■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日本茶道受我国古代茶文化影响最深。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2700年古茶树生长在镇沅县(红点处)。云南至今仍生长着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种类较多的原生野茶树自然群落。 世界各国“茶”字的发音 我国很多地方对“茶”字的发音不尽相同,福州发音为:ta,厦门、汕头发音为:te,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tea”、法文的“t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通过对各国茶字发音的归纳,可以发现,茶叶从中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中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ti”音。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国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 茶叶由中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茶字的语音近似中国华北的“cha”音,如俄罗斯的“чай”、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i”、朝鲜的“sa”、希腊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间接证明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是古代中国通过贸易传到世界各地的。 2700年古老茶树王的故事 1985年4月下旬,云南省镇沅县九甲区和平乡大石房村农民李自荣父子二人。上山采摘野茶时,发现一大片原始野茶林和现在所称的第2号古茶树。后报经县农牧局、农技站后,经局长李德智、站长邱继才、技术员杨钊等人于同年6月3日至9日实地考察,当时认定属于野生大茶树群落,面积约l万余亩,树龄最老的一株约2700年,便迅速加以保护并上报,等待专家组考察认定。 根据分析,茶树为该片植被的优势建群树种。专家组认定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森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可以称它为超大面积原始野生茶树自然群落。 综合千家寨1号和2号茶树的树型、叶片及繁殖器官的形态特征,它们的植物学性状相同,属较原始的野生型茶树。根据勐海南糯山大茶树已知的确切树龄(800年)和已有的生理生态研究资料,结合千家寨古茶树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光温水温等资源条件,进行类推测算,1号上坝古茶树的树龄为2700年。2号小吊水头古茶树的树龄为2500年,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 这些茶树,按年龄来推测,已经是中国商周时期,距今近三千年了,因而,说茶树是汉朝时从外国引入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植物学研究成果已经证实 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自然分布集中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茶树物种变异最多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 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 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为何易中天教授会错了呢? 为什么易中天教授会出现这样一个差错呢,原来,关于茶树起源,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 之前,在学术界,形成“中国不是茶树原产地”观点的唯一依据,就是中国有没有野生大茶树。随着中国上世纪大量发现大面积、大规模的原生野茶树自然群落,国际学术界这些异议的声音慢慢地消失了。 后来经多方考证,论证印度古代是无茶的,这又更清楚地显示出中国是茶树起源的中心、中国是茶树发源地的这一结论。(完)
2022年10月15日
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二)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二)———从易中天教授说茶是外国传入说起 (2008年的一篇旧文) ■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王褒的辞赋在汉代非常著名。马王堆出土的“茶笥”木牌文。“槚”的异体字,“槚”是汉代茶字的一种写法。王褒信手写就的《僮约》成了研究我国茶史的重要资料。 最为著名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明确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等语句,经考该“荼”即现在的“茶”。 关于这个《僮约》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那年正月,书生王褒据说是赴成都应试,暂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 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奴仆,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什么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后来,这件事传到王褒那里,王褒颇为气恼,便对杨氏说这个便了如何如何不听话,杨氏不如把他卖了。 杨氏说这个便了脾气不好,可能没人要,王褒便说,卖给我吧。于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要便了做王褒的仆人,极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你把我买了,您也应该像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做的工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没有的话,我可以不干。” 这怎么难得倒王褒,王褒此人本来就以辞赋见长,才华横溢,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帖帖,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 契约上写着繁重的工作,便了一看便怕了。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果按照这样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西汉已形成茶产区和专门市场 《僮约》通篇文辞幽默,诙谐揶揄,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荼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荼”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特别是“武阳买荼”这句,其不仅表明在西汉时巴蜀已经形成茶业产区,而且也反映当时形成了诸如武阳一类专门销售茶叶的市场。 而在《华阳国志·蜀志》有“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可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考古:马王堆发现有茶随葬 非但在典籍中文字记载可以看出茶在西汉乃至春秋战国已经开始流行,在考古的发掘也支持这个说法。 从现代考古发现中可以知道,在中国,把茶作为随葬物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中,出现有整箱茶叶做随葬品,并用竹简标明箱内是茶叶。考古工作者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清册中查实,在1号墓(墓葬时间为前160年)和3号墓(前165年)中,有“槚(异体)一笥”和“槚(异体)笥”的竹简文和木牌文。而古文“槚”是茶的另一种名称。所谓“槚一笥”和“槚笥”,就是“茶一箱”和“茶箱”。(待续)
2022年10月15日
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一)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一) ———从易中天教授说茶是外国传入说起 (2008年的一篇旧文) 从汉印中的“荼”到今天的“茶”历经两千年变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首播即获热评。 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茶”字的演变。 古籍记载我国古已有茶。 核心提示 2008年4月4日晚,央视《艺术人生》的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在全国播出。节目里易中天说“茶是外国传进中国的”引起一片哗然。节目播出后,各地观众议论纷纷,特别是了解一点茶叶历史知识的茶友,颇感疑惑,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证明,茶叶原产于中国。 为此,笔者专门在网上找来节目录像观看。确实,在该节目中(约开始了40多分钟时),当时是朱军与易中天在泰山去往玉盘顶的东侧唐摩崖碑下“品茶论道”,易中天在节目中是这样说的:“其实茶这个东西,它本来也不是中国产的,也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但传进来以后,深得国人之喜爱,中国人饮酒的历史很长,饮茶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三国魏晋的时候,上流社会开始饮茶……”朱军则在一旁点头附和。 就这件事,国内许多报刊都进行了报道,《重庆晚报》更是采访了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朝正,陈朝正表示,“《中国茶经》开篇就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茶书。‘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茶茗久服,令人悦志。’”据报道,随后该报记者致电易中天,来电被转移未接。 易中天教授,您错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探究茶的起源,多方证据显示,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树原产于中国,并最早被我们的先人所利用。 从历史典籍记载、考古发现、植物学家的分析研究、各国茶字的发音以及云南现存世界最古老茶树等,都确切无疑的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这点基本是当前学界的共识。 易中天说茶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是错误的。 典籍:中国有“茶”两千多年 从历史典籍的考据来看,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茶的记载。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 在《晏子春秋》里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据笔者考证《晏子春秋》即使是后人伪托,但由于在《史记》中提到过《晏子春秋》,也就是说《晏子春秋》成书不晚于《史记》的成书时间(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距今也有2100年了。 在西周时期有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当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两汉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不只《尔雅》和《说文解字》等一类字书中,在一些医药著作和笔记小说中,也都出现了茶的专门介绍和记述,是我国也是世界有茶的可靠和直接记载的最早时代。自此以后,我国茶叶便进入了有文字可据或信史的时代。(待续)
2022年10月15日
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茶船古道话沧桑(四)
茶船古道话沧桑(四)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一篇旧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在粤港的码头,挑夫在等待着装载着茶叶或其他货物的船到来。 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早期六堡茶还需在广州再加工,之后才发往港澳南洋等地。但以李旭秋老人懂事并有记忆开始,他记得整个制茶工艺已经全在六堡完成,所有工序都在当地做好,六堡茶在广州就仅仅是分装或改换包装后,即被转销他处。 很多资料显示,抗战前后六堡茶在香港市场很受欢迎,也颇有口碑。据一位黎姓香港的老人回忆,当年,一有六堡茶从“上面”运到茶行,老板往往会做个大招牌挂在门口写上“新到六堡茶”等字样招揽顾客,而有的茶庄则在门口两侧,也有在骑楼外面两根砖柱上写上大大的“陈年六堡茶”字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常可看到一些茶庄用“正宗苍梧六堡茶”做大幅广告,以示正宗。可见当年六堡茶的受欢迎程度。“茶船古道”之花尾渡 无动力的花尾渡前面是一个拖头。 这种花尾渡是比较漂亮的。 家父彭耀光对那时候西江航运相当熟悉,据他回忆,西江河道的运输,一直以来以梧州到广州的居多。以前,在梧州广州之间对开的花尾渡约有七八艘之多,几乎是每天都有一艘以上的花尾渡开出。 花尾渡是西江水域特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大型楼层式木质客货混载船,花尾渡本身没有动力,一般须靠拖头拉行。花尾渡船体很大,底层一般作货舱,上面是统舱,客舱在最上两层。船中间的过道很宽,一字排开的木质双层“碌架床”分在船两边。“茶船古道”之大火船 至于有部分要直接运销香港的茶叶及其他货物,则由梧州当时直通香港的大火船运输。 据家父回忆,抗战前,梧州已经有三艘直通香港的轮船,分别是“广雄”、“广宽”、“广英”号。由于是使用蒸气机作动力,当时梧州人习惯称之为“火船”。 这三艘船直接来往于梧州与香港,当时也基本能保证每天有船从梧州开往香港,从梧州集散的货物以及沿西江装载的货物,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二天内到达香港,可见当时梧州水运之发达。 据梧州一位老茶人梁先生回忆,当时喝到的六堡茶多是从这些船上的人带回梧州或六堡的人翻山越岭来到梧州,才能得到,所以才会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据家父回忆,直到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底广州沦陷后不久,这几艘梧州直通香港的船便停止了运输,其中“广英”“广雄”两艘船一直滞留在梧州,其中“广雄”号为免落入日军手上,在日军即将侵占梧州的1944年被凿沉于火山(锦屏山)对开河面。 李旭秋回忆道,他很小的时候就听祖母说过当时六堡茶供给香港的天顺祥茶庄,当时的一些六堡的箩外刷有天顺祥的“唛号”。据一位老茶人回忆,当时运往香港的六堡茶叶除本地消费外,其余大部分运到马来西亚怡保和吉隆坡一带,再转运到其他地方。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公路的修通,特别是近年,一条新修的混凝土公路直通六堡镇,繁盛一时“茶船古道”渐渐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而这条运送六堡茶的古老而传奇的“茶船古道”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完)
2022年10月15日
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