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话沧桑(一)

三口居士
2022-10-15 / 0 评论 / 10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茶船古道话沧桑(一)

l99x5r8r.png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一篇旧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l99x4aew.png
千百年来,六堡河从六堡的合口街边蜿蜒流过,与街口那棵老樟树一起,见证着六堡茶的兴衰起落。从前,六堡茶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出六堡镇的?又是怎么运销到粤、港、澳乃至南洋的?六堡茶的独特的运输方式对六堡茶特有品质有什么样的影响?六堡茶的沤堆又是如何在产运过程形成的?

2008年初春,笔者来到六堡镇,走访了镇上的几位七八十岁的老茶人,听他们讲述关于六堡茶的陈年往事———

旧时,梧州以及周边的地方说起六堡,都会用一个很形象的粤语词汇来形容———很“山”。意思说的是六堡很偏僻,交通很不方便。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街,都是峰峦耸立,多山多坡的地貌。即使是现在,很多山路依然是不太好走,如遇雨天,更是难行。

抗战前,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这么多的六堡茶是怎么样从这么偏僻山区里运出来,销到南洋去的呢?这就不得不说起这条曾经辉煌繁荣的六堡“茶船古道”了。

“茶船古道”之山间道

  抗战前就开始制茶的87岁李旭秋老人回忆起,当年很多人在六堡合口街开设茶庄收茶,很多是广东人,有来自广州的、有佛山的茶老板。当时茶叶产销非常兴盛。茶庄有很多家,有“英记”、“生记”、“同盛”等很多家,也有些就在合口街头的大樟树下(当地人也称樟木根)开称收茶。

曾任六堡镇供销社主任陈振东老人回忆,当年交通非常不便,以前六堡茶种植比较分散,周边四乡的茶农很多是挑茶走几十里蜿蜒的山路,到合口街卖,再换点粮食及日用品回家。挑茶用的是专门竹编的茶担,也有些是用布袋装茶。

茶担是用竹篾织成的圆柱状的容器,网眼较密,约拇指大小。陈振东老人回忆说,茶农一般是先将茶压进去,装至一半时,将扁担伸入竹内,将两个串成一担,再将上面的茶压上去。据估计,这样一担茶可以达到七八十斤。

l99x4w3z.png

“茶船古道”之小竹排

  李旭秋老人回忆到,周边四乡也有些用小竹排,顺水路将茶运到合口街来。

  从一份手绘的六堡地图可以看到,六堡以前产茶最多的主产区不倚、四柳、塘平、理冲乃至梧桐、高枧都是有溪水流经的地方。年近八十的车俊良老人告诉笔者,以前,六堡河以上的水比现在大多了,可以通行竹排甚至小艇,甚至是大一点的船。

笔者在六堡镇几天,看到当地人依然保留着用竹排往来的习惯,看到了好几次当地人撑着竹排的情形。只是现在的水量小了,活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

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以前,在春夏丰水期时候,水面平静,很多竹排在六堡河上来来往往,交通运输,很是热闹。很多茶就是通过这种运输形式,运到了合口街茶庄。

一般而言,运到合口街的茶多是经过茶农初步加工的毛茶,很少直接将茶青来卖。毕竟如果不经过杀青,茶叶不能久放,会很快变焉,开始出现红边、变软等前发酵迹象,影响茶叶质量。

l99x59up.png

景色秀美的六堡河,小竹排穿行其中。时至今日,六堡河仍有一些竹排竹筏之类的运输交通工具。 彭庆中/摄

(待续)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