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63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81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71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41 阅读
5
三口居士:常见茶类寒凉温热属性一览 (2013-04-01 09:53:04)
339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6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53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境界,从六堡茶说起 (2011-10-30 21:15:47)
孙先生是个爱茶之人,绿茶、闽南乌龙、武夷岩茶、普洱茶等多有涉猎,对六堡茶也情有所钟。爱茶久矣,对茶之一道也颇有心得。有一次品尝他的一泡“武夷奇种”,幽香独特,回味悠长,岩韵很是绵长,惊喜万分。 境界,从六堡茶说起 现在的人喝茶,于茶之外,更多讲究的是紫砂壶、用水、泡茶技巧和喝茶的环境,就着这些话题,当日,和孙先生及几位茶友一起喝茶,从六堡茶谈起,谈茶道、书道、诗道和境界,颇有所得。 茶如人生 “客来奉茶”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古已有之,交广为盛。之后,在饮茶解渴的功能之余,从“以茶表敬意”到“茶可清心涤烦”,乃至“茶禅一味”、“以茶为道”都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而茶之本身,作为民生之必需品,始终演绎着一个平凡的角色。成都人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坐在被来往茶客摩挲得光滑黄熟的竹椅子上,泡着一盖碗花茶,享受的是那份悠闲自在。广州人在喧嚣茶楼里,听着“虾饺烧买”的吆喝,谈论着天下大事或航天飞机,喝着哪怕是最粗的菊普或是六堡茶,品尝的是那份惬意和安逸。 身边的茶友品茶,大多以潮汕功夫茶的饮法品饮,器具茶叶颇为考究,非常讲究用水和泡茶技巧,甚至还用专门的茶艺培训,教导如何冲泡,很用心地欣赏、品鉴,往往也自得其乐。这或许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的一种休闲,是一种在都市喧嚣中的寻得的一清净,于是,便有了茶艺或者茶道,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理,曾感受到白族的“三道茶”,苦、甜、回味。茶虽不是什么上品,但白族的茶就成了他们的哲学,茶如人生,苦尽甘来,让人回味无穷。 师法自然 国人喝茶讲究到了极致,泡茶的水都要分三六九等,好水才有资格泡好茶。上品有最甘甜清冽的山泉,而且更有玉泉山、虎跑等称为天下第一第二的泉水;中品的水有江河湖泊的水,更细分还有江心水或上游、下游的水。而井水多归入不堪饮用之列。而茶器茶具,如名窑瓷器,如紫砂茶壶等等,其泥料、壶型、工艺、款识等等学问很大,往往随便可以出上十来本书。至于茶叶本身,就更是名目繁多,品种各异,甚至有“做茶之人毕生都无法认识所有的茶”说法,更别说探究其工艺和原料。 所有的讲究,无可厚非,也有各人执着的自由。喝茶人的享受,往往在这对茶艺茶道的探讨、研究的过程之中。 但,茶还是茶。 抓一把最淳朴的六堡农家茶叶,就着乡郊野外的水,简单地冲泡,以最豁达的心境,乐醉于山水之间,才知道怡然自得,才知道拨云见日,才知道亲近自然,才知道返璞归真。而这,就是一种境界。茶与诗书 至繁之后是至简,孙先生是个书画诗词的爱好者,对此颇有感触。个中道理与茶道中的繁与简是相似的。 唐诗宋词在其鼎盛的唐宋,大多是言语直白而讲求意境,白居易还有为求诗语言浅显通俗使得村妪老妇能懂多加斟酌修改的传说,之后,在元明清日渐的讲究和繁琐、晦涩中渐见衰落。文芸阁先生(廷式)云:“词家至南宋极盛,亦至南宋而渐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也。其声多啴缓,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则风云月露、红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迈往之士,无所用心,沿及元、明,而词遂亡,亦其宜也。”(《云起轩词钞·序》),后世的很多诗词用词极尽晦涩、用典非常生僻“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不能说不是诗词逐渐失去读者的一个原因。 现代人写诗填词的不多了,固然有生活快节奏的原因,但其难以在民众中普及,往往有其过多格律平仄等条条框框制约的原因。 孙先生以自己的一首诗做例子,如按平仄的“神游故宫红墙梦,信步清华北大园。得意秋风扫万树,京城遍地紫金魂。”显然没有一气呵成的“故宫神游红墙化,信步北大浏清华。秋风得意扫万树,京城遍地黄金花。”自然而直抒胸臆,而且更符合现代普通话的韵脚,也更为抑扬顿挫。诗之本,乃抒写性灵而言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传统诗词要通过不断地辨析、继承、扬弃、升华,好诗应有“物我两忘、间不容声”、无须“审辨探求而诗情盎然满怀”之境界。 而茶道亦然,唐宋之茶流传日本并被赋予更多的“规矩”而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贵族的一项高雅活动。而在中国的茶,经过宋代团茶、饼茶的发展,在明代转为散茶并开始以冲泡为主,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简单、清雅、怡和,并根植于广大民众中,却是真正得到茶之真谛。 大道相通 大道相通,诚然。茶道也好,书道也好,诗词一道莫不如是。 其中道理与茶道中的至繁至简是相似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种“望尽天涯路”的气度,正如孙先生的一首诗中所述:“夜来火树银花天,景我独登高楼赏”,领悟到这一切,再回头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壶六堡茶,或是精选“阳春白雪”般的特级茶,或是粗枝大叶如同“下里巴人”的六堡农家茶,都有着其独有的迷人之处,有其值得一品的妙处。关键在于你,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体会感受。 喝茶,以一颗平常心,方可品出一种更超然的境界。 对书法颇有研究的孙先生说,品饮好茶,到了极致之处,缥缈隐约的茶韵,与书法中线条流转、墨色浓淡交互之精妙神韵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脉相通的。道,或许就在笔墨酣畅的流转中、在茶韵悠长的回味中,一丝丝地感悟到了。确实,人生处处,大道相通,世间万物,万变其中。或许,这又是另一重境界了。
2022年10月15日
1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从六堡茶编号说起 (2011-10-30 21:44:14)
纵论六堡茶之 从六堡茶编号说起 ■ 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并摄 春暖花开,又是一年的开始。春茶也渐渐多了起来,“闻”到茶香心中想茶,便在茶城四处走走,喝喝茶,也了解一下今年的六堡茶的市场。 六堡农家茶现在上市的多是一芽一叶的社前茶,很香而耐泡,也试喝了好几个厂家的六堡茶,发现经过又一年的“秋收冬藏”,今年喝起来,变得更“醇和”,有的还长出了金花,茶味甜而润。 与几位茶友一边喝着六堡茶,一边便谈起六堡茶市场的“去年、今年和来年”,在座的有经营茶庄的老板,有资深茶客,六堡茶发烧友,也有是刚喝茶三两年的MM。大家都是爱茶之人,自有共同语言,一边品茶,一边交流心得看法,不亦乐乎。 话题从一位MM对梧州六堡茶的编号代表意思的求证开始,当然,面对美女的提问,各位资深茶客和业内人士“义不容辞”地详尽回答,回答之后便又再补充,却又发现还需补充说明,最后,大家都会心而笑了。 原来,现在梧州生产六堡茶的厂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每个生产出来的茶的编号各有一套,比较多茶友知道而编号规范厂家有梧州茶厂、进出口公司(现中茶公司)、上冠公司等几家的。而一位茶友说,即使是梧州茶厂的茶,有些编号所代表的意义,都是连老茶客都“语焉不详”的。 两年前,笔者曾专门就此请教过梧州茶厂的几位权威人士,答案也不是统一的,不过,“作为批号来理解就可以了”是比较共同的说法。 笔者也曾专门请教过上冠公司的总经理吴杰,据他说他们对编号的统一,在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定得比较规范,吴杰也对此做了详细解释,上冠六堡茶的编号:ABCD四位。其中A代表本款六堡茶的原料品种(茶树的品种);2代表“桂青5号”品种,3代表“桂青1号”品种,4代表“桂青2号”品种,5代表“云南大叶种”,6代表“桂青4号”品种,7代表“桂青3号”品种,9代表“桂青6号”品种,B代表本款六堡茶的等级,其中0代表特级。1代表一级……C代表本款六堡茶的生产年份:1代表2006年,2代表2007年……D代表本款六堡茶生产当年的批次:1,2,3分别代表当年的一、二、三个批次。 由于之前“学”过,所以,这回笔者也在美女面前狠狠地“露了一回脸”,不过,美女一句“这个茶树品种对应关系,这么难记啊?”让俺只得“嘿嘿”赔笑,心中暗暗叫苦,怎么当时没有问一下,应该如何记忆呢。 茶友李先生说起,经常有外地朋友问起梧州六堡茶编号所代表的意思,往往很难说清楚,分别说各个厂的不同做法,而且不同时期的编号也不相同,如茶厂有过四位编号,也有过五位编号,半天也没给茶友说得清。李先生直言,编号过于复杂,是不利于消费者了解,也不利于市场推广的。 一个老茶客,是梧州茶厂“三鹤”六堡茶的拥趸,他一张口便说出一大串的梧州茶厂六堡茶的编号如“5801,0101,6301,6302,6303,6304,6604,0518,5101,1601,1603,1609,0311,0211,0212,1401,1405,1202,0512,1307,0411,3407,3507,1301,0306,2601,2602……”他停了停,喘了口气,说“还有这两年新出厂的和五位的还没说呢。”不过,他也承认,其他厂家的,他也知道得不全。不过,加上以后每年不断地推出新茶,不断地有新的编号,以后怎么记忆确是个问题。 老茶客老周说,现在很多厂家的六堡茶编号就如同密码一样,什么号码对应什么工艺什么茶味,完全没有规律,记忆力稍为差点都不行,想明明白白把这些六堡茶喝个“清清楚楚”,喝好了,下次再找这个编号来喝,也有一定难度,更别说尝新了。有时候,想尝尝不同工艺类型的茶,而厂家各自的编号所对应的含义不同,对应六堡茶类型工艺特征不明显,也无从入手。一箩据说是现存马来西亚有一定年份的六堡茶,其箩筐上面喷有唛号,很多人已无法解释其中代表的意思。 一位网络上经营六堡茶的小梁说,云南普洱茶的编号统一早早走在了前面,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说具体是1976年),云南几大普洱茶厂的生产统一由云南省茶叶公司安排,由云南省公司编了茶号(也叫唛号)。从茶号可以知道这茶是哪个厂生产,什么工艺、什么等级的茶青所制。 据了解,普洱茶的具体做法是“开头的两个数字代表每一种配方(拼配方案)首先研制成功的年代,即拼配方案工艺成型年份,第三个数字表示所用毛茶中主要比例的等级,最后一个数字代表茶厂的编号(昆明1,勐海2,下关3,普洱4)。”非常统一而简单明了,如“7262”是指勐海茶厂主要用6级茶青,按72年成型的拼配方案生产的普洱茶。另外,很多茶厂还加上“801”“802”等等代表2008年生产的第一、一二批次的茶。 普洱茶的规范编号,对其几年前的强势推广“功不可没”,即使当前整个茶市场处于一个低谷的情况下,对于重新培育市场,重新让消费者认知,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位从喝普洱转到喝六堡茶的茶友说,目前这样“各自为政”的编号,是不利于六堡茶的推广,也不利于营销的,很多普通消费者,光记忆这些编号,都懵了,还怎么记得了每种编号的茶味品质?如果六堡茶的生产厂家都能够协商,大家达成共识,按照统一的方法来编号的话,消费者从茶的编号就可以对这个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这对于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是大有助益的。 面对大伙热火朝天的议论,一位茶业界人士道出了其中某些小厂家的“苦衷”。 他说,毕竟由于种种原因,茶青也好、工艺也好,导致每批出厂六堡茶的风格和品质有所不同,喝起来,也有了好与不好之分,在茶友消费者中,便也有了按这个批次编号“找回”这种好茶的做法。便出现了某厂家该批次编号的茶,受市场追捧,特别好卖。由于产量一定,往往便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某些厂家便“重新生产”这个批号的茶推出市场,在商言商,对于厂家而言,似乎也无可指责。毕竟也不是“造假”,或者其已经尽量按照原来的原料配方、工艺来重新生产,但由于六堡茶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往往难以得到与原来完全一致的六堡茶(在熟茶沤堆工艺和后发酵中,往往一堆茶的中间和边缘尚且存在微小差别)。而这个时候的这个编号,所对应不同批次的六堡茶,往往更让人难以捉摸。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整批茶和整个厂家的声誉。 茶友陈杰先生说,对这种情况,更应该由几家大厂牵头,共同探讨一个解决之道。不然,这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六堡茶整个产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比如说,普洱茶的801、802、803的标注,也可借鉴。而且,这种编号的方法,是有利于厂家新上市茶的六堡茶的营销的。 陈先生举了个例子,比如说,某个批号已经很有名气了,每年按原工艺、茶青配方等再生产,使用当时的批号,但须冠上当年的901、902这种年份批号,让之前喜欢这个编号茶的消费者有个认同感。比重新推出一个编号,让消费者重新认识、习惯口味再喜欢上,会更为事半功倍。当然,这种做法不影响到每年另行推出创新的型号和新产品。
2022年10月15日
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从茶气茶韵漫话六堡茶的品鉴 (2012-04-15 13:29:10)
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liubaotea.net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喝茶,简单而言,解渴而已,能愉悦地喝下去,给人以解渴、满足人需要的即是好茶。但如细究起来,就一个“听着音乐边品茶边与茶友聊天交流”的简单行为,已经调动我们人类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听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所有共12类人体的感官感觉。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从人的12种感觉去认识品鉴 这12种人类的感觉是奥地利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在其演讲《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提出的人的12种知觉感觉。这12种感觉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体直接对外感知的,由外界讯息或物体直接刺激而产生的,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温度感、触觉。第二类是主观的,具有认识和意识、依据于思维的感觉,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第三类是无意识的意志、以身体本能作出反应的感觉,有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 笔者认为,了解这些感觉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品茶所感受的几个层次,把一些诸如“茶气”、“茶韵”的概念说清楚,而避免陷入玄虚的范畴。 12种人类的感官感觉中,与品茶之道不直接相关的是听觉、表象言语感、理解意义感这三种感觉,其他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些感觉都和品茶直接相关。就我们品茶而言,看茶汤之“色”、闻茶汤之“香”,品茶汤之“味”,调用了我们视觉、嗅觉、味觉三个最重要的感官。除此之外,易于被我们理解的还有温度感、舌头的触觉。而一泡茶,一杯茶汤的色香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这里我们着重想说说茶气茶韵。 其实,要说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茶气、茶韵,就涉及到我们品茶所动用的其他感觉:包括人体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4大类感觉。而说到茶气、茶韵,更需凭借品茶者的经验和素养,也存在一些故弄玄虚的迷雾,笔者仅就个人理解与诸君探讨。要理解茶气和茶韵,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为轴的概念,在一个品饮过程中理解茶气茶韵。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何谓茶气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神秘,归入气功经脉之类,说得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误人误已;事实上,也有很多资深茶人,是能够体会、能够感悟到茶气,却一直没有系统的论述,也无法以言语讲清,因此也让很多茶友,特别是新茶友无法理解。笔者认为:茶气,就是在品饮过程中,从端着茶汤靠近口、鼻,到品尝到茶汤、到人体口腔及全身心充分感受到这款茶汤所内含的物质、茶汤所表现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汤感,温度、茶香、茶味等诸因素一下子给人的综合感觉。茶气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尝茶汤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尝到茶气足的茶时,有经验的茶友往往会有为之一“振”、为之一“麻”、为之一“震”或头脑“发汗”的感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之所以一直被众人描述得扑朔迷离,是因为感受这个茶气,除了用到我们常常说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等感官外,往往还用到自我意识感、平衡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几种感受。茶气的描述语言,往往是“足”、“劲”、“霸”、“弱”、“强”、“柔”、“顺”、“柔和”、“凸显”、“隐约”、“单薄”、“平淡”等。 一喝到一款茶气“足”、“强”的茶,往往除了给人味觉的冲击外,会在人类其他的几大类感受中有所体现:或会在自我意识感有所反应,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或直冲脑门,如醍醐灌顶,或让人猛醒顿悟,似有所得。又或让人感觉平衡感一下子改变,飘飘然而脚下发虚,茫茫然不知所处。又或在自身身体的动作感上有所反应,或手足似有热流、或大脑变得通明、胸腹涌入气流。凡此种种感觉,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多喝便逐步有所体会。茶气,是衡量一个六堡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茶气,体现出一个茶内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浓度、适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种、种植气候、管理、土壤、采摘季节、茶叶嫩度、制茶工艺不同而异。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何谓茶韵而“茶韵”呢,是指一口茶汤在口中“品”的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阶段、咽下阶段和咽后阶段),茶汤对口腔的刺激产生各种感受,并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会结合环境因素,如光影、音乐等)给人的大脑形成的复合感受,包括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称之为茶韵。茶韵往往跟一个人的品茶经验、学识修养、精神境界等有关联。有的茶友甘、甜不分,其实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从“甘”的感受,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茶韵在品味过程的后半段过程是如何出现的。茶韵中最易于被理解的其中一种,是“甘”,品茶意义上的“甘”与中医和纯味觉上的甜不同。古人云“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一种滞后的反映在咽喉的感觉。甘,其实是苦涩(特别是涩)所引起的收敛感刺激人的舌头、口腔粘膜及咽喉,并分泌出唾液,人所感受到的苦涩之后得到弥补的甜润感受,特别显著表现在咽喉部位。这种感觉尽管出现很快,但毕竟是受刺激后,出现在“品”过程的后半段,因而也称作“回甘”。陆游的诗有“舌本常留甘尽日”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回甘。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习惯上,称作回味。茶韵的常见感官感受部分,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香气留存度)、醇厚绵长(醇厚感留存时间)、清爽度(鲜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润泽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时间)、苦涩回甘(喉韵回甘的持久度)等等。所有的这些感受,在品茶的时候,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诸多感受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的境界,称之为“和”,是茶韵的最高境界。除了这些常见感官部分的感受,体现茶韵的还包括一些前面提到的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这些感受及其通感。通感指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相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感等等各种官能可以互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各自的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而言,这些都属于通感。同陆羽《茶经》齐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最为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描述到的喝茶后的感觉,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看似离奇的感受,其实这里面就包含喝茶余韵中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 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等明显看到是自我意识感和生命意识感的综合,这种感觉一些资深茶友会或曾有所感受。 而“通仙灵”的感受与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动作感等密切相关,其与后面“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仙感觉,更综合了人体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 对茶韵感受之准确描述,卢仝的这首诗可谓神来之笔。茶韵基于茶质、水以及影响到茶汤质量的各种因素,并综合环境、经验与修养等等所有的一切,让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综合判断一杯六堡茶的总体品质。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茶气茶韵·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昨天,看到萧艺先生的一篇《中国的茶学》有文如下: 坊间所出的茶学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的学说,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和茶的普及相比,茶学实在是太冷清而寂寞的学科。研究与学习茶学的人是如此之少,全中国设有茶学方面的专业与研究机构的大学,加起来也不超过10所。中国的茶学研究中心在杭州、安徽两地,浙江大学的茶学系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是中国国内最权威的茶学基地。茶文化的研究,则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西三地。这里把茶学与茶文化分开说,是因为前者主要是农学领域,而后者是文化学、餐饮领域。在茶学与茶文化的研究著述上,虽然其它地方亦偶有名家,但是档次往往相形见绌。 。。。。。。 茶在学术论领域可分农学、商学、卫生保健学、史学、文化学、多种角度都可自成一体。大致说来,如今的茶学成果,大都集中在农学与卫生保健学两方面。谓予不信,请到各地的书店去找找看,坊间和茶有关的书,往往不是茶树种植,便是药茶保键。 陆羽的《茶经》,可谓茶学的经典代表作。其实,陆羽的茶学研究,就是以人文为主导的,有百科全书的视野与科学态度的。出于种种原因,到了今天,中国的茶学,别说发展与突破,连继承陆羽的传统,都谈不到。 坦白地说,从农学角度出发的茶学,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且也不大感兴趣,但是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我多少有点自信。概括地说,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如今仍处在汇编史料、总结整理的阶段,所出版的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学说的,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二手货极多。有意思的是,二渠道书商对茶学近来很是青睐,短时间内上市了若干种茶艺、茶道方面的书,浏览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全是东抄西凑的杂货铺,作者也尽是些全无根基,既无文字素养,更无茶学造诣的不入流文人。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能不辞劳苦编出一本又一本的茶文化、茶艺知识、茶常识图书,在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饮茶的风气方面,还是有功的。无论如何,茶学近两年急剧升温,成为显学,当然,这一轮的茶学热,茶艺馆与茶叶经济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之谓也。 原载《台商》 2009年第5期 文中多有很犀利的句子,看了,大汗淋漓,回头看看自己所著的《中国六堡茶》一书,不是如市面上那些东拼西凑的茶书,也不是那些追逐畅销而出版的茶文化泛滥之作,总算辛苦没有白费。作为一个六堡茶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本人在书中也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新观点,如这里对茶气、茶韵的个人见解,对品饮研究、鉴茶和六堡茶文化乃至岭南茶文化从一些新的角度来分析,不是二手货,也不是将茶艺茶文化一些文字抄袭、堆砌、转帖,俯首问心,不至于浪费纸张,心中释然。分享:
2022年10月15日
2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六堡茶:传统制作 VS 现代工艺 (2012-07-23 08:48:59)
传统工艺(古法制作)的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具体的表现中呈现出其各自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六堡茶才更精彩纷呈六堡茶:传统制作 VS 现代工艺 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闲来与三五好友品茶,消长夏而得意趣,更有两位茶友带了些老茶来一同分享,不亦乐乎。 茶友所带来的据说是当年六堡茶出口外贸仓库中所得,甚为珍贵,据说有二十多年了,是外贸一位退休工人所赠,颇能代表当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之风格。另一款则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好茶是必须好水的,正好有茶友取来的山泉水。所幸,水是几天前取的,这两天下了暴雨,山泉水品质会欠一些。 准备妥当,开始用铸铁壶烧水。水声轻响中,大家说起该先喝哪种茶,后喝哪种茶,还是一起对泡,不过,很快意见便统一了,先喝出口渥堆工艺老茶,再喝传统工艺老茶。笔者提议:现代工艺的渥堆六堡茶,其茶气茶香茶味较为细腻,口味较为醇和清雅,需静心细品。而传统工艺的原种六堡茶,香浓味足,可放在后面喝,等两者都到了二十道左右,可以同时泡饮,再作比较。出口老茶的醇和雅致第一款是当年出口的老茶,条索粗老,偶见茶梗,估计是当时的出口四五级茶,与笔者所见的当年出口茶外形较类似。干茶无仓味,存放良好。 看开汤,汤色红浓,通透如红酒,沉香内秀。口感细腻,醇和雅致。水路很细,隐隐有木香,茶气平和而耐读,韵味悠长而富于内涵。综合干茶、茶汤、工艺、风格、叶底来判断,确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的陈年六堡茶,经历岁月的洗礼,干茶益显朴实内在,茶汤口感尤为优雅细致、余韵绵长。二十多道后,依然色红味浓。原种陈茶的味厚蕴香另一款茶友所提供的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条索粗壮、尤显厚实。表面有轻微自然白霜,无异味杂味,也是存放良好的体现。开汤即可闻香气四溢,显然已经初步陈化完成,可以进入品饮阶段了。看汤色,棕红明亮,琥珀红光,茶香自内而发,味浓而纯厚,无杂味。细细品之,水路偏细而清雅,茶气刚中带柔,路子大中至正,茶韵雅和,丰腴而不杂乱、持久而不妖媚。历二十多道而色味几乎不减,香尤为纯正。确实也是难得的好茶。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茶友对两者看法差异大 按笔者所提议,在两款茶都到了二十多道的时候,然后“对泡”。对泡是茶友们常用的说法,就是将这两款茶,分别用相同的水及器具,一同泡饮对比。一般而言,对泡甚至可以增至三款茶一起泡,但更多的四款、五款对泡就往往要考虑更多的干扰因素,不好操作了。 基于前面对这款泡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老茶的十多道的品饮,笔者估计其在口感浓厚层面上的冲泡,是已经到了顶峰,二十多道接下来的,应是其在陈香木香之中透出来给予品者的陈茶特有的精神愉悦。果然,尤其是对泡着原种的近十年陈茶,其比对效果特别明显,于是几位茶友,特别是一些资历稍浅的茶友纷纷说二十多年的出口老茶已经走下坡路了,比不上原种的老茶。甚至在后者再单独多泡十多道后,仍然是大部分茶友更为推崇后者。不过,也有唯坚持现代渥堆工艺方为正宗的茶友对传统工艺六堡茶持否定态度,觉得口味不接受、存放及生产不规范,坚持认为不符合《六堡茶》生产标准,不经渥堆发酵的茶,甚至连六堡茶都称不上。需按不同坐标来评判这个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笔者对此颇有感触,也想就此谈谈。 以笔者之见,就这两款茶而言,其实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优势不分伯仲的。好与不好,更多取决于品者个人的偏好和对茶的理解。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中,这两大类六堡茶的原料品种、工艺以及成品风格特点都有所差异,其存放成熟年份、适饮时间也都不同,其存放品饮峰值也有很大差异。 传统工艺的原种茶,其内含物丰厚、茶味浓重,未经渥堆发酵,其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在自然环境下存放,将近10年的话,是进入可品饮阶段,还未达到其品饮品质的顶峰。根据不同茶质、产地及工艺的不同,其品质峰值估计应在十五到二十五年之间。因而,甚至有资深茶人说:“十年之内的茶,喝不得。”固然,这是一家之言,也反映出不同的茶友对存放成熟标准的差异。 而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经过渥堆发酵晾置等标准工艺,已经去除掉大部分茶多酚等物质的苦涩,经过后期适当的存放,可以很早进入适合品饮阶段。不过,这个存放时间的长短判断,与茶的工艺,如茶青原料、发酵度的轻重、产品形态(散茶或茶饼、茶砖)等有关,也与茶友各人的饮茶习惯、爱好和品茶水平有关。 对这两种茶的审评,需立足于不同的坐标,以不同的标准去判断,方能客观公正,需如此,方能领略到两种工艺六堡茶各自的妙处,尤其是对于陈茶老茶而言。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差异更显六堡茶之精彩就笔者看来,从我们的品鉴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个类似于抛物线的形态。而且,六堡茶的品饮,呈现出两个层面,一个是纯粹从口感感官而言的品饮,从纯粹物质方面来评价的品饮层面”,另一个是包括前面所述物质的纯粹口感的方面,综合老茶的茶气、茶韵,再加上对老茶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所感所悟,而形成的一种对老茶历史沧桑的综合感受,笔者称之为“艺术层面”。这两者所表现的老茶,应该是一前一后的双抛物线的形态,着重器官感受的品饮层面曲线在前,在其抛物线的顶峰落下之后,另一条老茶艺术层面的曲线或者正在慢慢走向顶峰。 从物质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经验估计,根据工艺不同,有十多年也有三十多年),陈茶达到一个口感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香气、滋味物质如醇类、醛类等继续变化、挥发,渐渐减少(这个时候,假如愿意,可以通过存储手段加以控制,减缓削弱过程)。不过,随着这些物质减少,茶会逐步出现一种陈韵,呈现木香木味的橙花叔醇等一倍半萜烯类、4—乙烯基苯酚等物质逐步凸显,茶慢慢出现一种陈香老韵,品饮起来别有风味,此时可以理解为老茶正走向一个品饮的艺术层面阶段。数十年、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 本人有幸,饮过不少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一款老茶,假如品质优秀存储适当而且年份真实,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难得一遇的。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古法原种)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具体的表现中,也呈现出其各自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异,正因为如此,六堡茶才更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比翼发展其实,传统工艺、现代工艺两类六堡茶都各有其优点和消费群体。 现在市场上,包括茶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争论,争论哪种属于正宗,哪种更好。 笔者认为,争论孰优孰劣,其实大可不必。 市场存在即是合理,其能够生存、发展,证明市场上有其消费群体,无论是哪种工艺的六堡茶,都是六堡茶历史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摈弃了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就是否认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六堡茶品种和其特有的品质工艺,割裂了历史,现在的六堡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单纯强调原种与古法工艺,对现代规范生产抵触,也是与现在茶叶市场状况脱离的做法,是与现代市场化对六堡茶品质和管理的要求背离的。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普洱茶也曾经历生茶熟茶之争,在尘埃落定后,能接纳并将其作为普洱茶的两大品类,齐头并进,六堡茶为什么就不能有历史上的古法六堡茶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六堡茶两大种类一起发展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堡茶这两大品类兼容互补,比翼发展,岂非更好?丰富品类规范生产国人消费茶叶有一个特点:在同一地域内,对某种茶类有所偏爱,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喝习惯的茶叶会产生审美疲劳,转而求新,追逐市场流行热点“尝新”。这就出现了中国茶叶市场绿茶“兴”几年、铁观音“兴”几年、普洱茶“兴”几年、金骏眉“兴”几年、湖南黑茶也“兴”几年的特有现象。 口味单一、品类少的茶更易被市场淘汰。如果六堡茶品类过于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搞活市场的活力,长久下去,很容易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因为一定时期内的单一品类,所有的企业都做同样的产品,尽管口味有所差异,很容易在圈子里面形成同性竞争,争来争去,不过是此消彼长,是不利于把整个产业的规模做大的。如何在稳固、保有现有市场的前提下,在传统工艺原种茶品中,深入研究,研发新的品类,提升六堡茶的附加价值,赋予六堡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做适合市场的、基于六堡茶的新品乃至衍生产品,才能让六堡茶走出单品类同性竞争的怪圈。 笔者认为,现有的古法原种六堡茶生产往往还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生产不规范、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政府应鼓励各六堡茶生产厂家利用现有的资源,投入到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生产中,以现代制茶技术和管理水平,开发原种古法工艺六堡茶,打造高端产品,丰富现有产品系列,并进一步拉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和推广。而对现代渥堆工艺的六堡茶生产,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也逐步规范原料采购,逐步加强和完善地理保护标志中产区范围的茶园管理,并建立一套可逆溯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品质要求和伪劣的产品,实行追究和惩处。以确保市场上的茶品安全和卫生,以品质打造六堡茶品牌。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在名茶的发展史上,数百年岁月长河,黄沙淘尽始见金,能够流传至今并焕发光芒的名茶为数不多,能够经受得起风吹雨打的,经受得起市场竞争和冲击,经受得起让消费者用口选择、用口传播并得到海内外民众认同并喜爱的古法六堡茶,应该能够在今天作为一个六堡茶品种,再接受市场的品评和检验,让消费市场带动产业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2022年10月15日
5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六堡茶品鉴的几个误区 (2012-07-28 08:54:03
每一款六堡茶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独立个性和风格,我们不妨以一颗超然之心,以较恰当的泡饮、品评、认知来了解六堡茶,欣赏大自然所赋予每一款六堡茶的个性之美六堡茶品鉴的几个误区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在网络上与茶友交流,发现特别是外地茶友中有相当部分对六堡茶品鉴了解不多,有不少存在一些误区。有感于此,笔者归纳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遂成本文,也供大家选购六堡茶时作参考。不应以绿茶标准来品黑茶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产茶大国,更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其中,很大部分地区从前多是以消费绿茶、青茶为主,也有一些地区消费花茶、红茶等,近年来,很多地方的茶叶消费逐步地呈现多样化。但不少消费者的饮茶“历程”也多是从绿茶、青茶(乌龙茶,其中尤以铁观音、大红袍为著名)、花茶等开始的,在前些年普洱茶兴起的时候,也曾出现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对普洱熟茶口味上的不认同的情况,这些在网络及论坛上均有反映。 中国有六大茶类,还有一些花茶、花草茶等种类,每种茶都有其不同的风格,适合不同的消费人群,也有其固有的传统消费区域。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品的追求,以及资讯和物流的发达,人们能够获取更多茶类品种去尝试。习惯于消费绿茶、青茶、花茶等清香幽远、口感甜滑的茶类,一下子接触到黑茶,特别是渥堆工艺后发酵的茶,如普洱熟茶、六堡茶等,往往有茶友确实会一下子适应不过来,也有的会断然排斥。据说,当时一些女士是冲着普洱茶的减肥功效,而把普洱茶当作“减肥药”而硬着头皮喝的。 喝惯了绿茶和铁观音的茶友,一般会很自然地以原有的评判标准来评价黑茶,难免会觉得从色、香、味而言,特别是从香、味两方面来看,黑茶表现甚差,比不上铁观音和很多绿茶。因而,从品饮感受上不接受黑茶的口味。 幸好,普洱茶的兴起,特别是普洱熟茶的推广让很多地区的消费者认识了黑茶之美,人们在绿茶、青茶、花茶之外,建立起全新的坐标去品鉴黑茶的色、香、味、气、韵,发现原来黑茶还可以有红、浓、陈、醇的特点,可以有醇和、沉香、余韵悠长的风格,可以有越陈越佳、中庸平和之美,也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同属黑茶的六堡茶,这就是人们常说普洱茶带动起六堡茶的兴起重新被人们所认识的过程的本质。 了解、接受了普洱熟茶的口感,再品鉴现代工艺的六堡茶,会更易于建立黑茶类的品鉴坐标,同样的,品饮了普洱生茶,也比较容易接受传统工艺古法制作的六堡茶,毕竟,两者无论是从历史、工艺、文化上,还是从品感、层次变化、陈化特征等是有相通之处的,而且,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两者关系与普洱生茶、熟茶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类似的。由此,茶友们可以借鉴普洱熟茶、生茶的一些品评坐标,综合六堡茶的特点,自己形成一个品鉴六堡茶的评价标准。并非茶青等级低就不好从前,在六堡合口街收茶的茶商将六堡茶分作细茶、元度(原度)、粗茶、行等(行茶)等几个级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加工毛茶,又收购毛茶加工精制茶,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级外)、七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对于六堡茶,特别是现代工艺的六堡茶,并非级别低的就一定不好。 一直以来,出口南洋诸国的六堡茶包括有各种级别的,但以较为粗老的三级四级为多,甚至是四级五级、级外的茶。这些在马来西亚现存的老茶可以佐证。其中,固然与消费群体如矿工、民众的购买力等有关,有价格因素的考量,但与其追求茶质浓厚、耐泡醇和等也有一定关系。 在六堡茶的二级茶中,其净度要求是“净,稍含嫩茎”,而三级四级,则直接是“粗实、紧卷”、“有嫩茎、有茎”这样的标准了。可见,六堡茶与其他如精细绿茶等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而据一些老茶师介绍,一定比例的含梗量,工艺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出口的茶中,较粗的四五级茶也很被接受,除了出口日本的茶,对含梗率有一定要求。从工艺上,有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参与渥堆发酵、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较为粗老的茶青,也会有利于后期陈化。 同样的,普洱茶分作宫廷、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九级等(有的茶厂还有十级),最高级别的是宫廷普洱,也是选用细嫩茶芽所做成,固然,可以理解为有其口感特色,但对比起一些“粗”茶,会显得略微单薄。如勐海茶厂的7262茶饼,其中“6”即是指以六级毛茶原料为主(当然,其中会拼配有一些三四级的茶青或作撒面),虽说是六级毛茶为主要原料的这款7262,品质依然是有口皆碑。类似的,影响六堡茶品质的有茶青等级,也有毛茶品种、拼配、发酵工艺等等制茶水平因素,需综合考量。陈味并不等于“吭味”六堡茶的一个最为迷人之处是其越陈越佳的品质。 经过时间陈化的六堡茶,会越来越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在时间的沉淀中,其茶色、茶香、茶味在缓缓变化、慢慢成熟,无论是其过程,还是其最终结果,都是值得期待的。陈年六堡茶以其内涵品质和罕有珍稀而被茶友们竞相追逐,千金难求。 正是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商家看上了做旧陈茶的商机,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做旧、做陈的六堡茶,鱼目混珠。甚至,经过做旧处理的六堡茶所体现出的“吭味”被某些不良商家冠以“陈味”来进行推销。有部分经验不足、对老茶接触得少的茶友会上当,购入一些有“坑味”的“陈年”六堡茶,当然也包括一些外地来梧的游客。之所以让某些不良商家得逞,源于这些茶友对六堡茶的陈味了解不深。 六堡茶的陈味,并不是不良仓储所带来的“吭味”、“臭巷”(昂味)或“臭罨”的味道,而应该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纯净的陈香,即使是某些老茶因为仓储环境多样、时间长久等因素所染上的些许“杂味”,也应该在洗茶润茶一两遍,再喝上一两道后慢慢褪去,而逐步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陈年余韵的愉悦口感。 喝真正的陈年的六堡茶,其陈香是令人愉悦的,不带任何让人反感的杂味。这个可以作为检验真假陈茶的标准,不过,这愉悦与否,或会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需要在对于六堡茶品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可做出正确判断。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不建议咀嚼干茶判断品质六堡茶属于黑茶,工艺上与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不同,其经过渥堆后发酵工艺及后期晾置陈化,仅仅从外形很难判断出其品质,有条件的话,还是应冲泡开来细细品饮鉴别。 六堡茶可以从干茶来观察、判断其条索外形,如条索(粗细嫩度)、色泽、整碎、净度、级别、紧结度和所含杂质,另外可以嗅闻干茶,感受其干香,辨别是否串味,是否带有杂味,大致预判仓储情况等。 笔者所见,曾经有某些“大师”以咀嚼干茶来品评六堡茶的质量,并说出一大段该茶之好不不好的评价,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客观、不准确、不科学,也是不卫生的。与绿茶、青茶、花茶等不同,尽管这些茶可以通过咀嚼干茶大致判断一下香型、新旧、涩度等因素,但不论是担心有农残直接入口(在泡茶过程中,大多不溶于水),还是从判断准确度而言,都是不适宜的。更何况,六堡茶属于黑茶,现代工艺的后发酵过程使得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大部分物质转化,其茶香、茶味以一种更内敛的形式表现,没有张扬的香,没有霸道的味,这样咀嚼难以准确感受六堡茶品质。 窃以为,要真正认识、品鉴一款六堡茶,最好还是坐下来,静心喝上几道,感受每一道的变化,感受其内蕴的茶香、醇厚的茶味,如此,方能较为客观地品味六堡茶,感受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其内在之美。最好以陶壶瓷壶煮茶六堡茶可煮可泡,可热品可冷饮,随性而为,深得茶人喜爱。 六堡茶一些品种,如特别粗老多梗的、老茶婆、茶果壳等,煮着喝别有一番风味。传统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这些都可以拿来煮茶平品饮,尤其以老茶婆、茶果的煮饮更为多见。 有茶友专门买来铸铁壶,拿来煮茶。以笔者的经验,铸铁壶用来煮水泡茶效果不错,但不适合直接来煮茶,因煮茶过程中,随着铁离子的析出,与茶析出的内含物发生反应,茶会变暗发黑,有损茶味。其他金属的壶,如银壶、铝制的壶都不适合直接煮茶。 直接用来煮茶,最好还是使用陶制或瓷质的茶壶(即使是民间粗陶缸瓦的也不错),如六堡民间所用的茶急、茶煲,就是土陶所制。一些适合烧水的瓷壶、高温玻璃壶,都可以拿来煮茶。 有的茶友喜欢用小玻璃杯鉴别茶色,觉得茶汤色泽诱人、玲珑剔透,笔者也做过一番对比,发现用玻璃杯所盛的茶色与白色瓷杯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是有差异的,而且,在较为深色的茶几背景下更为明显,笔者觉得还是白瓷杯所表现出来的汤色更为准确。茶器求美、求精,求与茶性的和谐和协调,凡是影响了品鉴茶色、茶香、茶味的杯子都不应选择。从实用角度,为了更好地体现茶汤颜色,茶杯、茶碗以内白为佳。不过,一般的茶友,对汤色准确度的要求不高,有些许差异也没关系,毕竟,品茶以开心、愉悦为要,对这方面要求不高的过于拘泥反倒不美。茶的品鉴本就是一个给人精神享受的愉悦过程,本也谈不上什么规范程序,以上只是笔者在品鉴六堡茶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心得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每一款茶,每一款六堡茶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独立个性和风格,或清香、或浓郁;或柔美、或刚猛;或纯净、或丰厚。我们不妨以一颗超然之心,以较恰当的泡饮、品评、认知来了解六堡茶,以谦卑的心去欣赏大自然所赋予每一款六堡茶的个性之美。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2022年10月15日
2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6
7
8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