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13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46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20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04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259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8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55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境界,从六堡茶说起 (2011-10-30 21:15:47)
孙先生是个爱茶之人,绿茶、闽南乌龙、武夷岩茶、普洱茶等多有涉猎,对六堡茶也情有所钟。爱茶久矣,对茶之一道也颇有心得。有一次品尝他的一泡“武夷奇种”,幽香独特,回味悠长,岩韵很是绵长,惊喜万分。 境界,从六堡茶说起 现在的人喝茶,于茶之外,更多讲究的是紫砂壶、用水、泡茶技巧和喝茶的环境,就着这些话题,当日,和孙先生及几位茶友一起喝茶,从六堡茶谈起,谈茶道、书道、诗道和境界,颇有所得。 茶如人生 “客来奉茶”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古已有之,交广为盛。之后,在饮茶解渴的功能之余,从“以茶表敬意”到“茶可清心涤烦”,乃至“茶禅一味”、“以茶为道”都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而茶之本身,作为民生之必需品,始终演绎着一个平凡的角色。成都人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坐在被来往茶客摩挲得光滑黄熟的竹椅子上,泡着一盖碗花茶,享受的是那份悠闲自在。广州人在喧嚣茶楼里,听着“虾饺烧买”的吆喝,谈论着天下大事或航天飞机,喝着哪怕是最粗的菊普或是六堡茶,品尝的是那份惬意和安逸。 身边的茶友品茶,大多以潮汕功夫茶的饮法品饮,器具茶叶颇为考究,非常讲究用水和泡茶技巧,甚至还用专门的茶艺培训,教导如何冲泡,很用心地欣赏、品鉴,往往也自得其乐。这或许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的一种休闲,是一种在都市喧嚣中的寻得的一清净,于是,便有了茶艺或者茶道,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理,曾感受到白族的“三道茶”,苦、甜、回味。茶虽不是什么上品,但白族的茶就成了他们的哲学,茶如人生,苦尽甘来,让人回味无穷。 师法自然 国人喝茶讲究到了极致,泡茶的水都要分三六九等,好水才有资格泡好茶。上品有最甘甜清冽的山泉,而且更有玉泉山、虎跑等称为天下第一第二的泉水;中品的水有江河湖泊的水,更细分还有江心水或上游、下游的水。而井水多归入不堪饮用之列。而茶器茶具,如名窑瓷器,如紫砂茶壶等等,其泥料、壶型、工艺、款识等等学问很大,往往随便可以出上十来本书。至于茶叶本身,就更是名目繁多,品种各异,甚至有“做茶之人毕生都无法认识所有的茶”说法,更别说探究其工艺和原料。 所有的讲究,无可厚非,也有各人执着的自由。喝茶人的享受,往往在这对茶艺茶道的探讨、研究的过程之中。 但,茶还是茶。 抓一把最淳朴的六堡农家茶叶,就着乡郊野外的水,简单地冲泡,以最豁达的心境,乐醉于山水之间,才知道怡然自得,才知道拨云见日,才知道亲近自然,才知道返璞归真。而这,就是一种境界。茶与诗书 至繁之后是至简,孙先生是个书画诗词的爱好者,对此颇有感触。个中道理与茶道中的繁与简是相似的。 唐诗宋词在其鼎盛的唐宋,大多是言语直白而讲求意境,白居易还有为求诗语言浅显通俗使得村妪老妇能懂多加斟酌修改的传说,之后,在元明清日渐的讲究和繁琐、晦涩中渐见衰落。文芸阁先生(廷式)云:“词家至南宋极盛,亦至南宋而渐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也。其声多啴缓,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则风云月露、红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迈往之士,无所用心,沿及元、明,而词遂亡,亦其宜也。”(《云起轩词钞·序》),后世的很多诗词用词极尽晦涩、用典非常生僻“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不能说不是诗词逐渐失去读者的一个原因。 现代人写诗填词的不多了,固然有生活快节奏的原因,但其难以在民众中普及,往往有其过多格律平仄等条条框框制约的原因。 孙先生以自己的一首诗做例子,如按平仄的“神游故宫红墙梦,信步清华北大园。得意秋风扫万树,京城遍地紫金魂。”显然没有一气呵成的“故宫神游红墙化,信步北大浏清华。秋风得意扫万树,京城遍地黄金花。”自然而直抒胸臆,而且更符合现代普通话的韵脚,也更为抑扬顿挫。诗之本,乃抒写性灵而言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传统诗词要通过不断地辨析、继承、扬弃、升华,好诗应有“物我两忘、间不容声”、无须“审辨探求而诗情盎然满怀”之境界。 而茶道亦然,唐宋之茶流传日本并被赋予更多的“规矩”而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贵族的一项高雅活动。而在中国的茶,经过宋代团茶、饼茶的发展,在明代转为散茶并开始以冲泡为主,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简单、清雅、怡和,并根植于广大民众中,却是真正得到茶之真谛。 大道相通 大道相通,诚然。茶道也好,书道也好,诗词一道莫不如是。 其中道理与茶道中的至繁至简是相似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种“望尽天涯路”的气度,正如孙先生的一首诗中所述:“夜来火树银花天,景我独登高楼赏”,领悟到这一切,再回头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壶六堡茶,或是精选“阳春白雪”般的特级茶,或是粗枝大叶如同“下里巴人”的六堡农家茶,都有着其独有的迷人之处,有其值得一品的妙处。关键在于你,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体会感受。 喝茶,以一颗平常心,方可品出一种更超然的境界。 对书法颇有研究的孙先生说,品饮好茶,到了极致之处,缥缈隐约的茶韵,与书法中线条流转、墨色浓淡交互之精妙神韵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脉相通的。道,或许就在笔墨酣畅的流转中、在茶韵悠长的回味中,一丝丝地感悟到了。确实,人生处处,大道相通,世间万物,万变其中。或许,这又是另一重境界了。
2022年10月15日
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从六堡茶编号说起 (2011-10-30 21:44:14)
纵论六堡茶之 从六堡茶编号说起 ■ 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并摄 春暖花开,又是一年的开始。春茶也渐渐多了起来,“闻”到茶香心中想茶,便在茶城四处走走,喝喝茶,也了解一下今年的六堡茶的市场。 六堡农家茶现在上市的多是一芽一叶的社前茶,很香而耐泡,也试喝了好几个厂家的六堡茶,发现经过又一年的“秋收冬藏”,今年喝起来,变得更“醇和”,有的还长出了金花,茶味甜而润。 与几位茶友一边喝着六堡茶,一边便谈起六堡茶市场的“去年、今年和来年”,在座的有经营茶庄的老板,有资深茶客,六堡茶发烧友,也有是刚喝茶三两年的MM。大家都是爱茶之人,自有共同语言,一边品茶,一边交流心得看法,不亦乐乎。 话题从一位MM对梧州六堡茶的编号代表意思的求证开始,当然,面对美女的提问,各位资深茶客和业内人士“义不容辞”地详尽回答,回答之后便又再补充,却又发现还需补充说明,最后,大家都会心而笑了。 原来,现在梧州生产六堡茶的厂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每个生产出来的茶的编号各有一套,比较多茶友知道而编号规范厂家有梧州茶厂、进出口公司(现中茶公司)、上冠公司等几家的。而一位茶友说,即使是梧州茶厂的茶,有些编号所代表的意义,都是连老茶客都“语焉不详”的。 两年前,笔者曾专门就此请教过梧州茶厂的几位权威人士,答案也不是统一的,不过,“作为批号来理解就可以了”是比较共同的说法。 笔者也曾专门请教过上冠公司的总经理吴杰,据他说他们对编号的统一,在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定得比较规范,吴杰也对此做了详细解释,上冠六堡茶的编号:ABCD四位。其中A代表本款六堡茶的原料品种(茶树的品种);2代表“桂青5号”品种,3代表“桂青1号”品种,4代表“桂青2号”品种,5代表“云南大叶种”,6代表“桂青4号”品种,7代表“桂青3号”品种,9代表“桂青6号”品种,B代表本款六堡茶的等级,其中0代表特级。1代表一级……C代表本款六堡茶的生产年份:1代表2006年,2代表2007年……D代表本款六堡茶生产当年的批次:1,2,3分别代表当年的一、二、三个批次。 由于之前“学”过,所以,这回笔者也在美女面前狠狠地“露了一回脸”,不过,美女一句“这个茶树品种对应关系,这么难记啊?”让俺只得“嘿嘿”赔笑,心中暗暗叫苦,怎么当时没有问一下,应该如何记忆呢。 茶友李先生说起,经常有外地朋友问起梧州六堡茶编号所代表的意思,往往很难说清楚,分别说各个厂的不同做法,而且不同时期的编号也不相同,如茶厂有过四位编号,也有过五位编号,半天也没给茶友说得清。李先生直言,编号过于复杂,是不利于消费者了解,也不利于市场推广的。 一个老茶客,是梧州茶厂“三鹤”六堡茶的拥趸,他一张口便说出一大串的梧州茶厂六堡茶的编号如“5801,0101,6301,6302,6303,6304,6604,0518,5101,1601,1603,1609,0311,0211,0212,1401,1405,1202,0512,1307,0411,3407,3507,1301,0306,2601,2602……”他停了停,喘了口气,说“还有这两年新出厂的和五位的还没说呢。”不过,他也承认,其他厂家的,他也知道得不全。不过,加上以后每年不断地推出新茶,不断地有新的编号,以后怎么记忆确是个问题。 老茶客老周说,现在很多厂家的六堡茶编号就如同密码一样,什么号码对应什么工艺什么茶味,完全没有规律,记忆力稍为差点都不行,想明明白白把这些六堡茶喝个“清清楚楚”,喝好了,下次再找这个编号来喝,也有一定难度,更别说尝新了。有时候,想尝尝不同工艺类型的茶,而厂家各自的编号所对应的含义不同,对应六堡茶类型工艺特征不明显,也无从入手。一箩据说是现存马来西亚有一定年份的六堡茶,其箩筐上面喷有唛号,很多人已无法解释其中代表的意思。 一位网络上经营六堡茶的小梁说,云南普洱茶的编号统一早早走在了前面,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说具体是1976年),云南几大普洱茶厂的生产统一由云南省茶叶公司安排,由云南省公司编了茶号(也叫唛号)。从茶号可以知道这茶是哪个厂生产,什么工艺、什么等级的茶青所制。 据了解,普洱茶的具体做法是“开头的两个数字代表每一种配方(拼配方案)首先研制成功的年代,即拼配方案工艺成型年份,第三个数字表示所用毛茶中主要比例的等级,最后一个数字代表茶厂的编号(昆明1,勐海2,下关3,普洱4)。”非常统一而简单明了,如“7262”是指勐海茶厂主要用6级茶青,按72年成型的拼配方案生产的普洱茶。另外,很多茶厂还加上“801”“802”等等代表2008年生产的第一、一二批次的茶。 普洱茶的规范编号,对其几年前的强势推广“功不可没”,即使当前整个茶市场处于一个低谷的情况下,对于重新培育市场,重新让消费者认知,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位从喝普洱转到喝六堡茶的茶友说,目前这样“各自为政”的编号,是不利于六堡茶的推广,也不利于营销的,很多普通消费者,光记忆这些编号,都懵了,还怎么记得了每种编号的茶味品质?如果六堡茶的生产厂家都能够协商,大家达成共识,按照统一的方法来编号的话,消费者从茶的编号就可以对这个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这对于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是大有助益的。 面对大伙热火朝天的议论,一位茶业界人士道出了其中某些小厂家的“苦衷”。 他说,毕竟由于种种原因,茶青也好、工艺也好,导致每批出厂六堡茶的风格和品质有所不同,喝起来,也有了好与不好之分,在茶友消费者中,便也有了按这个批次编号“找回”这种好茶的做法。便出现了某厂家该批次编号的茶,受市场追捧,特别好卖。由于产量一定,往往便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某些厂家便“重新生产”这个批号的茶推出市场,在商言商,对于厂家而言,似乎也无可指责。毕竟也不是“造假”,或者其已经尽量按照原来的原料配方、工艺来重新生产,但由于六堡茶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往往难以得到与原来完全一致的六堡茶(在熟茶沤堆工艺和后发酵中,往往一堆茶的中间和边缘尚且存在微小差别)。而这个时候的这个编号,所对应不同批次的六堡茶,往往更让人难以捉摸。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整批茶和整个厂家的声誉。 茶友陈杰先生说,对这种情况,更应该由几家大厂牵头,共同探讨一个解决之道。不然,这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六堡茶整个产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比如说,普洱茶的801、802、803的标注,也可借鉴。而且,这种编号的方法,是有利于厂家新上市茶的六堡茶的营销的。 陈先生举了个例子,比如说,某个批号已经很有名气了,每年按原工艺、茶青配方等再生产,使用当时的批号,但须冠上当年的901、902这种年份批号,让之前喜欢这个编号茶的消费者有个认同感。比重新推出一个编号,让消费者重新认识、习惯口味再喜欢上,会更为事半功倍。当然,这种做法不影响到每年另行推出创新的型号和新产品。
2022年10月15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从茶气茶韵漫话六堡茶的品鉴 (2012-04-15 13:29:10)
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liubaotea.net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喝茶,简单而言,解渴而已,能愉悦地喝下去,给人以解渴、满足人需要的即是好茶。但如细究起来,就一个“听着音乐边品茶边与茶友聊天交流”的简单行为,已经调动我们人类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听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所有共12类人体的感官感觉。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从人的12种感觉去认识品鉴 这12种人类的感觉是奥地利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在其演讲《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提出的人的12种知觉感觉。这12种感觉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体直接对外感知的,由外界讯息或物体直接刺激而产生的,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温度感、触觉。第二类是主观的,具有认识和意识、依据于思维的感觉,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第三类是无意识的意志、以身体本能作出反应的感觉,有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 笔者认为,了解这些感觉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品茶所感受的几个层次,把一些诸如“茶气”、“茶韵”的概念说清楚,而避免陷入玄虚的范畴。 12种人类的感官感觉中,与品茶之道不直接相关的是听觉、表象言语感、理解意义感这三种感觉,其他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些感觉都和品茶直接相关。就我们品茶而言,看茶汤之“色”、闻茶汤之“香”,品茶汤之“味”,调用了我们视觉、嗅觉、味觉三个最重要的感官。除此之外,易于被我们理解的还有温度感、舌头的触觉。而一泡茶,一杯茶汤的色香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这里我们着重想说说茶气茶韵。 其实,要说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茶气、茶韵,就涉及到我们品茶所动用的其他感觉:包括人体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4大类感觉。而说到茶气、茶韵,更需凭借品茶者的经验和素养,也存在一些故弄玄虚的迷雾,笔者仅就个人理解与诸君探讨。要理解茶气和茶韵,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为轴的概念,在一个品饮过程中理解茶气茶韵。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何谓茶气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神秘,归入气功经脉之类,说得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误人误已;事实上,也有很多资深茶人,是能够体会、能够感悟到茶气,却一直没有系统的论述,也无法以言语讲清,因此也让很多茶友,特别是新茶友无法理解。笔者认为:茶气,就是在品饮过程中,从端着茶汤靠近口、鼻,到品尝到茶汤、到人体口腔及全身心充分感受到这款茶汤所内含的物质、茶汤所表现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汤感,温度、茶香、茶味等诸因素一下子给人的综合感觉。茶气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尝茶汤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尝到茶气足的茶时,有经验的茶友往往会有为之一“振”、为之一“麻”、为之一“震”或头脑“发汗”的感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之所以一直被众人描述得扑朔迷离,是因为感受这个茶气,除了用到我们常常说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等感官外,往往还用到自我意识感、平衡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几种感受。茶气的描述语言,往往是“足”、“劲”、“霸”、“弱”、“强”、“柔”、“顺”、“柔和”、“凸显”、“隐约”、“单薄”、“平淡”等。 一喝到一款茶气“足”、“强”的茶,往往除了给人味觉的冲击外,会在人类其他的几大类感受中有所体现:或会在自我意识感有所反应,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或直冲脑门,如醍醐灌顶,或让人猛醒顿悟,似有所得。又或让人感觉平衡感一下子改变,飘飘然而脚下发虚,茫茫然不知所处。又或在自身身体的动作感上有所反应,或手足似有热流、或大脑变得通明、胸腹涌入气流。凡此种种感觉,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多喝便逐步有所体会。茶气,是衡量一个六堡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茶气,体现出一个茶内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浓度、适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种、种植气候、管理、土壤、采摘季节、茶叶嫩度、制茶工艺不同而异。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何谓茶韵而“茶韵”呢,是指一口茶汤在口中“品”的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阶段、咽下阶段和咽后阶段),茶汤对口腔的刺激产生各种感受,并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会结合环境因素,如光影、音乐等)给人的大脑形成的复合感受,包括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称之为茶韵。茶韵往往跟一个人的品茶经验、学识修养、精神境界等有关联。有的茶友甘、甜不分,其实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从“甘”的感受,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茶韵在品味过程的后半段过程是如何出现的。茶韵中最易于被理解的其中一种,是“甘”,品茶意义上的“甘”与中医和纯味觉上的甜不同。古人云“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一种滞后的反映在咽喉的感觉。甘,其实是苦涩(特别是涩)所引起的收敛感刺激人的舌头、口腔粘膜及咽喉,并分泌出唾液,人所感受到的苦涩之后得到弥补的甜润感受,特别显著表现在咽喉部位。这种感觉尽管出现很快,但毕竟是受刺激后,出现在“品”过程的后半段,因而也称作“回甘”。陆游的诗有“舌本常留甘尽日”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回甘。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习惯上,称作回味。茶韵的常见感官感受部分,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香气留存度)、醇厚绵长(醇厚感留存时间)、清爽度(鲜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润泽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时间)、苦涩回甘(喉韵回甘的持久度)等等。所有的这些感受,在品茶的时候,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诸多感受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的境界,称之为“和”,是茶韵的最高境界。除了这些常见感官部分的感受,体现茶韵的还包括一些前面提到的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这些感受及其通感。通感指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相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感等等各种官能可以互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各自的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而言,这些都属于通感。同陆羽《茶经》齐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最为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描述到的喝茶后的感觉,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看似离奇的感受,其实这里面就包含喝茶余韵中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 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等明显看到是自我意识感和生命意识感的综合,这种感觉一些资深茶友会或曾有所感受。 而“通仙灵”的感受与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动作感等密切相关,其与后面“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仙感觉,更综合了人体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 对茶韵感受之准确描述,卢仝的这首诗可谓神来之笔。茶韵基于茶质、水以及影响到茶汤质量的各种因素,并综合环境、经验与修养等等所有的一切,让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综合判断一杯六堡茶的总体品质。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茶气茶韵·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昨天,看到萧艺先生的一篇《中国的茶学》有文如下: 坊间所出的茶学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的学说,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和茶的普及相比,茶学实在是太冷清而寂寞的学科。研究与学习茶学的人是如此之少,全中国设有茶学方面的专业与研究机构的大学,加起来也不超过10所。中国的茶学研究中心在杭州、安徽两地,浙江大学的茶学系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是中国国内最权威的茶学基地。茶文化的研究,则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西三地。这里把茶学与茶文化分开说,是因为前者主要是农学领域,而后者是文化学、餐饮领域。在茶学与茶文化的研究著述上,虽然其它地方亦偶有名家,但是档次往往相形见绌。 。。。。。。 茶在学术论领域可分农学、商学、卫生保健学、史学、文化学、多种角度都可自成一体。大致说来,如今的茶学成果,大都集中在农学与卫生保健学两方面。谓予不信,请到各地的书店去找找看,坊间和茶有关的书,往往不是茶树种植,便是药茶保键。 陆羽的《茶经》,可谓茶学的经典代表作。其实,陆羽的茶学研究,就是以人文为主导的,有百科全书的视野与科学态度的。出于种种原因,到了今天,中国的茶学,别说发展与突破,连继承陆羽的传统,都谈不到。 坦白地说,从农学角度出发的茶学,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且也不大感兴趣,但是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我多少有点自信。概括地说,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如今仍处在汇编史料、总结整理的阶段,所出版的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学说的,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二手货极多。有意思的是,二渠道书商对茶学近来很是青睐,短时间内上市了若干种茶艺、茶道方面的书,浏览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全是东抄西凑的杂货铺,作者也尽是些全无根基,既无文字素养,更无茶学造诣的不入流文人。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能不辞劳苦编出一本又一本的茶文化、茶艺知识、茶常识图书,在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饮茶的风气方面,还是有功的。无论如何,茶学近两年急剧升温,成为显学,当然,这一轮的茶学热,茶艺馆与茶叶经济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之谓也。 原载《台商》 2009年第5期 文中多有很犀利的句子,看了,大汗淋漓,回头看看自己所著的《中国六堡茶》一书,不是如市面上那些东拼西凑的茶书,也不是那些追逐畅销而出版的茶文化泛滥之作,总算辛苦没有白费。作为一个六堡茶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本人在书中也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新观点,如这里对茶气、茶韵的个人见解,对品饮研究、鉴茶和六堡茶文化乃至岭南茶文化从一些新的角度来分析,不是二手货,也不是将茶艺茶文化一些文字抄袭、堆砌、转帖,俯首问心,不至于浪费纸张,心中释然。分享:
2022年10月15日
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六堡茶之品牌价值(四)【展望篇】 (2012-07-15 17:18:42)
历史上,六堡茶以僻处山区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能够以优秀的茶品在竞争剧烈的茶叶市场上闯出名堂,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其最本质的靠的是什么?提升品牌价值路在何方 提升整个六堡茶的公用品牌价值,有赖于全行业内整体的发展速度以及产品品质的整体提升。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政府相关部门在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产业的均衡发展,对中小型企业予以关注,授企业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以文化和科技提升品牌历史上,六堡茶以僻处山区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能够以优秀的茶品在竞争剧烈的茶叶市场上闯出名堂,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其最本质的靠的是什么?是茶叶的品种优势?还是茶区的气候环境?是得益于传统的制茶工艺,还是其得天独厚的存储环境?还是这些因素都兼而有之?毋须讳言,在这些领域,业内都缺乏深入的研究,而这些问题的结论,或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科技投入。当今产业研究方向应侧重于哪个方面?是选育良种、优化品种推广?还是发掘传统工艺、改进六堡茶现有工艺?抑或保留现有工艺,另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生产出传统茶品,丰富六堡茶品类? 茶文化是产业的灵魂,对悠久、深厚、丰富六堡茶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表层,作为一个历史名优茶类,有其独特的产业发展文化底蕴,尤其应结合岭南茶文化、广府民俗、岭南消费文化、岭南饮食习惯等作深层次研究,将会对整个六堡茶的高层次营销起到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而作为根植于岭南茶文化的六堡茶茶艺,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此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土壤。 通过与现代农业科研结合,开发更多适合消费群体的高品质茶品,以研制出更为丰富的品类,如袋泡茶、易拉罐六堡茶饮料、传统老茶婆类产品、煮饮茶、速溶茶等等、这些对六堡茶扩大营销、提升和传播六堡茶品牌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茶界泰斗陈宗懋院士说过,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作一架飞机,茶文化和茶科技就是飞机的双翼,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茶产业的起飞。茶文化研究的兴起引导了茶叶消费,茶叶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茶叶生产,茶科技的研究推广则有效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近年陆续兴起的茶楼茶馆以及茶消费的年轻化、大众化,就很能说明问题。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以扩大宣传擦亮品牌六堡茶要发展,向区外甚至国外拓展是必由之路。 但事实上,六堡茶在两广之外的全国各地的知晓度还是较低的。不止一个茶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六堡茶这个“堡”字是应念,之所以导致外省茶友的困惑,有“堡”字在北方地名多为“pu”字发音之故,也有出口六堡茶曾用“liuPao tea”、“liupu tea”的历史情况,包括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里面【六堡】词条作为地名明确标注为[liubao](44页),而在茶叶品种【六堡茶】词条里则遵循北方人对“堡”字地名的读音,标注为[liupu tea](273页),该书上也出现了前后不同的现象。不过,无论过去曾经怎么混乱,都不应继续混乱下去。为此,笔者觉得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统一规范六堡茶名(包括普通话、粤语读音)及其外文准确译法,避免混乱,利于品牌打造,也利于传播。 茶友的这个疑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在六堡茶的宣传方面投入远远不够的现实。很多茶友认知六堡茶,是在文字资料上,是在网络文章上,因而有此疑惑。而我们对六堡茶的品牌宣传广告,包括电视专题、商业广告、有声资料、影视作品等等,力度是非常欠缺的,甚至可以说未能对“六堡茶”三个字产生知晓度,更别说是品牌累积效应、消费认知累积了。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以安全放心塑造品牌一位对六堡茶市场有着深入研究和清醒认识的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从生产环节到市场环节上,问题多多,隐忧重重,已经到了不高度重视、不妥善解决、不严加规范就会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的程度了。譬如,随着六堡茶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个别小商家大量从外地购进廉价茶青充当原种六堡茶售卖牟利的现象;也有商家以“做旧”手法,制作出所谓的湿仓老茶,坑害消费者;市场普遍缺乏诚信,有些小厂很多茶品都声称经数年陈放,茶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越盖越往前,甚至是该厂往往才建厂做茶一年两年,盖的生产日期已经是几年前的了。 市场上已经出现很明显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坚持做“原产”、高品质、恪守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商家,由于卖不出价钱,越卖越贱,生意越来越难做。更为恶劣的是,外地市场对六堡茶的认知,也停留在这类大量外销的伪劣六堡茶的品质上,对六堡茶的品牌直接造成很大损害。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所表现出来的无序和混乱状态,令业界人士在欣喜于高速发展的同时,看到重重隐忧。 其他茶类近年来时有所闻的农残超标事件,各类权威机构对几大茶类的相关检验结果使茶的消费者心中平添了一份担忧,除了茶的品饮口味,更为民众关注的是低毒农药和化肥的规范使用和监管,盲目、无序加缺乏有效监管的状态对茶叶品质所产生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六堡茶产品农残和重金属的严格监管,不仅关系到六堡茶的品牌建设,更直接关系到六堡茶整个产业的未来,是产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现有产业规模尚不算太大情况下,建立一个六堡茶供应销售追溯体系,并不断完善,对茶六堡茶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切实保证茶品安全,确保质量,以安全茶放心茶塑造六堡茶品牌形象。以创新理念营销品牌六堡茶的品类建设和品类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工作,要从产业发展整体的角度上进行规划,而且需要综合投入和坚持不懈,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或简单化的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区外的名茶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山大红袍、金骏眉等在品牌建设所走过的路,很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名茶江西庐山云雾茶提出了产品突破、传播推广突破、渠道突破的路子,就很值得借鉴。除此之外,其提出的以事件营销不断提升品牌价值的策略,很有启发性。一个好的事件营销可以不断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心理感受,譬如,近年来,茅台不断现身拍卖会,并不断创造拍卖的高价,引发市场对茅台的追捧,山西汾酒通过国酒概念的打造,不断提升其品牌地位。而六堡茶文化本身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事件营销的潜力很大,有着得天独厚的题材,需要以全新的思维去挖掘策划。 创新是价值的源泉,也是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其他行业中已经广泛使用,如酒类行业的原浆酒、窖藏年份酒、洞藏酒等概念,在茶界业内也已经多在使用,如西湖龙井近年爆出的所谓“万元绝品茶”等;宁红茶则开发出了一系列保健功能,主攻年轻女性群体;铁观音则是从以前的“观音韵”、兰韵,到近年来的轻发酵清香型、中度发酵传统型、炭焙、陈铁等等概念,从未停止过;普洱茶的概念之多,更为茶友们所熟悉,从历史到文化,从茶马古道与存世红印老茶,从“越陈越香”争论到故宫老茶的巡展,从铁模、石模压茶之辨析,到山头、纯料到拼配之探讨,精彩纷呈,概念不断,普洱茶便随着这个概念的轨迹,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固然,这时候各类媒体声音四起,质疑“卖品质还是卖概念?”、“万元天价茶纯属炒作”等等,热闹非常,但许许多多的茶正是在这质疑与澄清当中,在茶人和媒体之间的默契中,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和茶席上的话题,在不断地飞速拓展着广阔的市场。 相比而言,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历史名茶,六堡茶的概念题材实在是太丰富了,有经茶船古道漂洋过海、万里远航的天价老茶;有渗透着浓浓粤商色彩的百年老茶号广生祥等的传奇故事;有闻名遐迩的黑石茶。芦荻茶等山头品质比较;有典籍记载“色香味俱佳”、极富传奇色彩的虾斗茶的前世今生;有六堡茶可解暑清热、调理肠胃的民间风俗,也有黑石崖上老茶为品种始祖的坊间传说;有六堡茶品种红芽紫芽的品质优势、也有轻发酵重发酵工艺对茶品风格形成的差异探究等等,这些是古老的六堡茶留给我们业界的共同财富,如何去好好利用,从利于整个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高度来对这些资源进行运作和策划,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摆在六堡茶业界人士面前的历史使命。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当时粤港的茶商的精心经营下,六堡茶在清代中后期已在岭南广府地区及南洋诸国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很响的“名堂”,也为广大岭南民众和南洋华人华侨所大量消费,堪称“驰名省港澳、享誉海内外”;而从文化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六堡茶品牌价值建设的历程与曾经的辉煌,也看到了旧时粤地茶商以高端品质树立六堡茶品牌形象的经营智慧和文化积淀,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今天发展六堡茶产业以新的启示,希望相关部门和我们的六堡茶业内人士能够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结各地名茶在品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诚如此,则六堡茶再现风华、六堡茶品牌再创辉煌的指日可待。 (完)
2022年10月15日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六堡茶之品牌价值(三)【现状篇】 (2012-07-06 22:17:19)
六堡茶之品牌价值(三)【现状篇】六堡茶是侨销茶,近代除了在粤港澳消费,其他多是以外销为主,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说,其品牌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消费忠诚度。近年来,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六堡茶品牌的认知度得到较大提升,品牌价值逐年增大。然而,在与区内外乃至海外六堡茶友品茶论道,谈及外地茶人对六堡茶的诸多迷思,确也有值得业界反思的地方。六堡茶靠什么立足江湖 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近9亿!这是由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的《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的,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79亿元,在黑茶类中,由第三位跃升到第二位,仅次于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列第31位。在前两次发布的报告中,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分别为6.73亿元、8.3亿元,品牌价值三年净增2.06亿元。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在业态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更急需一个规范性、细致性、可操作的监管和充分体现竞争的自有公平的业态环境,主导产业稳健发展,这个直接考验着我们政府部门对六堡茶这个大品牌的建设水平、运作能力,也可体现出各相关部门在这项战略性系统工程面前的作用与得失。 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品牌价值自2011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实施保护以来,梧州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并于2012年初,制定并公布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专用标志的申请、受理、审核及批准、专用标志的使用和管理、保护和监督等内容。该“办法”的实施将会更好地保证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维护六堡茶的声誉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地理标志保护的实施,对提升六堡茶的品牌价值起到了很大作用。以2012年的评估数据为例,在报告所评估的93个茶叶品牌中,拥有1类地理标志者占到56%,拥有2类地理标志者占38%,拥有3类者占2%,其中,还有4个评估品牌没有获得地理标志,但从不同的层面保障了品牌的区域公用性。评估品牌中拥有的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达63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0件。 随着梧州市政府《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发与试行,广西区内外以及国内的许多大型茶企予以高度关注,部分已经商洽落户苍梧工业园内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 近日,梧州市委市政府确定梧州茶博会暨2012年中国茶叶学会年会将于11月上、中旬举办,并表示要承办好2012年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茶博会,突出“中国名茶之乡”评选、地理标志、“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等活动,力争把它办成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茶文化和茶产业合作交流盛会。这些都将促进六堡茶产业加快发展,壮大规模,大大促进六堡茶品牌的价值提升。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终端市场鱼龙混杂六堡茶产业在迅猛发展,品牌价值在稳步提升,吸引了区内外、海外的茶人对六堡茶给予了高度关注。 中国是茶的故乡,名优茶品众多。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普洱茶、信阳毛尖、碧螺春、福鼎白茶、安吉白茶、武夷山大红袍、祁门红茶等等,无一不是身负绝艺而在“茶”这个江湖上的“扬名立万”的。六堡茶,作为黑茶的一个历史名茶,所要面对的除了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等黑茶,还有各大茶类的众多名优茶品,没有过硬的品质,难言竞争。 笔者爱茶,尤为喜爱六堡茶,热衷于六堡茶的品鉴研究。闲来与茶友们品茶的时候,笔者曾经多次出个这样的试题:让茶友们试举几个茶品名称,这些茶须能代表六堡茶典型风格,作为六堡茶“形象大使”,可以买来给初次接触六堡茶的外地茶友,让其对六堡茶有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当然,最好价钱也能让大众接受。 结果测试下来,很让人沮丧:在对茶品的推荐上,众口纷纭,莫衷一是,茶友间差异甚大,甚至一些资深茶人也往往看法差异甚大。本来,这也算是正常,本来品茶就是众口百味、各有偏好各有精彩的。但是,笔者发现,相当多茶友是列举一些根本买不到的茶品,而对当前市场上现有的一些茶品,多持否定态度,甚至对一些知名厂家的茶品,也大多是表现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怀旧”的情怀。 为此,笔者曾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发现相当部分茶友对目前市面上诸多的六堡茶品质评价欠佳。有感于此,有茶友感慨,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提升六堡茶品质研究方面的力度,六堡茶产业发展应在“提升品质打造标杆”下功夫,将其作为六堡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予以重视。 一直以来,对原种六堡茶的良种选育、品种研究缺乏投入,也缺乏真正的重视,而且,研究成果没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科研、生产工艺、品质的研究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只有真正通过优选良种、标准化而适合市场的工艺打造出优质的六堡茶品,做出六堡茶的高端品质标杆,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品质优化,才能够在“茶”江湖上立足,踏实地可持续地提升六堡茶品牌价值。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六堡茶文化有待开发与外地茶友品茶,笔者说起六堡茶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外地茶友往往是惊讶之余,遂对六堡茶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一步一步了解六堡茶的古老工艺、茶船古道传播、岭南文化底蕴的同时,接受并喜爱上六堡茶。 不用讳言,茶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冲泡饮用的植物干叶,被国人赋予了更多审美文化追求和思想、精神寄托,消费茶叶的人,往往更享受其从物质享受到文化精神的转化和提升,六堡茶文化的内容与传播形式都要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对六堡茶文化发掘、研究层面上,仅仅停留着一些很肤浅的表面和很陈旧的手法,传播一些王母娘娘播撒仙种、仙羊化为黑石之类的民间传说。这些粗糙的民间传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传播价值。但在网上搜索六堡茶词条的时候,仍是大量充斥着这种所谓的六堡茶民间传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六堡茶文化深层发掘和研究的窘境。 有外地茶友说,我们对六堡茶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没有充分显示出政府在品牌运作的主导能力。在外地一些茶叶专业市场,常常可看到各地政府所做的茶品形象宣传巨幅广告,包括一些名茶如祁门红茶、大佛龙井等,而鲜见六堡茶的推广。他们了解六堡茶,多是通过一些厂家商家在当地所设的门店,而且大多还不是六堡茶专营店,是兼营多种黑茶的一些商家。茶友直言,这与六堡茶在黑茶类中品牌价值排行第二的低位有点不相称,建议我市有关部门加大并持续地宣传投入、并给予六堡茶品牌更广泛的新闻信息传播,并在互联网上二次多次传播,提高品牌影响力。行业缺乏规范体系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政府的作用是制定规则,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体系,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确保六堡茶产业能健康有序发展,鼓励自由竞争,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相反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一位比较熟悉行业情况的资深茶人说,现在六堡茶行业协会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业内商家厂家缺乏整体意识,缺乏团结精神,把精力用于内耗、互斗,这对于六堡茶品牌的打造,规范经营、打造品质是不利的。 有很多外地茶友就六堡茶的工艺、种类和名称、编号相当迷惑,问过笔者很多问题,如,六堡茶有没有生茶?六堡茶是不是一定要放防空洞啊?六堡茶的编号代表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不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确实对茶友了解六堡茶产生障碍,甚至是会误导一些六堡茶爱好者。也有一些商家,利用一些工艺上或编号上的混乱,贪图小利,欺骗消费者,在编号年份、种类、品质上让消费者小小地上一“当”,殊不知,这小小的“一当”会使消费者对整个六堡茶品牌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影响会是极为恶劣的。 事实上,六堡茶的业内也确实存在很多不够规范的名称和说法,需要行业协会牵头召集业内人士坐下来,细细研究,规范统一,如对六堡茶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工艺的六堡茶、对农家茶、厂茶的称谓等必须尽快规范;对六堡茶晾置所使用的“茶窖”等叫法也应统一;对六堡茶的工艺表述、保健功效、存藏等业内也要有比较一致的说法。 很让外地茶友们迷惑的是六堡茶的花式多样的编号,各成体系各有一套,不便于认知,也不便于记忆。多喝几家的茶,各厂家各自的说法,各自的编号规则,让所有编号最后都仅仅剩下枯燥的数字。国内茶业界众多例子显示,在发展现代品牌的过程中,有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是必须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前人留给我们的六堡茶品牌这张牌打好,把六堡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做好,离不开政府的规范体系化管理,更需要有关部门和众多茶企茶商的团结配合,以基地、茶企、营销渠道为主体,均衡产业布局,以提升品质扩大六堡茶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待续)彭庆中 文/图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2022年10月15日
3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5
6
7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