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是六堡茶发展之根(中)

三口居士
2022-10-16 / 0 评论 / 14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品种优势”是品质竞争力的基础

一个名茶,根在于种,而不是工艺。

其种质资源的优势决定了其品质、个性、风味及发展潜质,是其赖以傲立于众多名茶之林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数千种名茶荟萃的茶之大国,特别受消费者青睐的,就有几百近千种。一个茶能够穿越历史,千百年流传下来,在今天名茶琳琅满目的茶世界仍有其一席之地,必然有其出类拔萃、优秀过人的地方,关键是你喝到的,品尝到的,是不是能够代表这个茶最高水平?

除了个人喜好、欣赏角度不同,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先别说假冒伪劣,在都是真品的前提下,你是不是喝到了最好的龙井,最好的碧螺春,最好的老班章、最好的冰岛、最好的正山小种、最好的顾渚紫笋?
l9ajbh26.png
原种六堡茶持嫩性强,芽头多,产量并不算低。

在中国的众多的名茶中,原生群体种风味独特、品质优秀而为人所推崇,在龙井、武夷岩茶、碧螺春、广西西山茶、红心铁观音等名茶中得到验证。对茶树品种略有认知的资深茶友都知道,在龙井而言,狮峰、梅家坞、虎跑、龙井、云栖这几个核心产区群体种的龙井俨然是皇冠上的钻石,然后下来才是“龙井43号”、再下来是“龙井108号”,其他低端的是用乌牛早、小叶福鼎、竹叶青这些做的所谓“龙井工艺茶”,靠每年开春“赶早市”获得一定的市场。武夷岩茶原生品种也称“武夷奇种”,当地人也称为“菜茶”,是武夷岩茶最早的“土著”品种,在茶人的心目中,奇种的香气、滋味千变万化,是最有特色的一类。桂平西山茶、碧螺春的核心产区的“群体种”所做的茶,也是茶友们孜孜以求的上品。
l9ajbyqj.png
春季,生机勃勃的原种六堡茶园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个名茶,在其“扬名立万”之初,必然有其优势。品种优势和地域优势,是最值得研究和利用的。“名优茶”原来是用什么茶树原料的?教科书很少去关注。计划经济思维下,在“高产”、“良种”的指导下,采用了更高产、更抗病虫害、更易于护理,却不那么好喝的某某茶树品种了,例子并不少见。
在上世纪60年代,六堡公社兴办公社茶场。从云南引进了双江(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之后也引入了个别“良种”在六堡某些小区域进行栽培。六堡茶乡有个事件几乎妇孺皆知。某些专家在2008年~2010年前前后后曾多次把其推广的“桂绿一号”免费送给茶农,用车子拉到镇村免费派发。不少地方的茶农(如塘坪大朗甚至包括黑石也有种植)茶农高高兴兴地拿到茶树苗后,栽种出来,发现这种桂绿一号茶树与他们原来祖辈流传下来的茶树不同,嫩芽背后有密集茶毫,做出的茶滋味相差不少,最要命的是辛辛苦苦种植并采摘并炒制出来的茶,没有人要。(或者要了,再要求退货的)真正懂得原种六堡茶的客商和茶人,都不要这种茶。笔者做了跟踪对比,这类茶芽茶叶经过同样的存放没有原种六堡茶越陈越佳的“出香转醇”的过程,完全只是绿茶品质,放久了就是“陈年绿茶”。

迫于无奈,很多茶农含泪把这些辛辛苦苦种植长大的茶树砍去。但,事情还没完,很快,人们发现在这些桂绿一号的茶树的周边,因为同样在开花时候被蜂蝶授粉,很多地道原种茶树长出来的茶果,在育种后种出的茶树也开始出现“芽叶带毫”的性状,茶叶的滋味及香气也有变化。这一代的茶树,被认为是优秀品种桂绿一号“杂交”改“良”了!至于,是否真的良,是否真的优,甚至,种植面积多大,影响范围多广,到如今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影响如何深远?还有待调查研究。

而尤为令人痛心的事,在这类免费推广桂绿一号在六堡茶乡大量种植却又不得不砍去的事情发生后,还有各地专家指导推广“更高产、成活率高、抗病虫害等等”的“优良品种”茶树在六堡茶乡内种植。也有某位专家说打算将云南大叶种引种进六堡茶乡。

近年来,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加速发展,原种种苗的品质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发现,由于茶果、种苗的供不应求,原种茶果和外地品种茶果价格差异较大,出现了某些茶农用如福云六号、桂绿一号、云大种等品种茶果来种植的情况。当前在大力开展六堡茶原种茶园种植之际,必然需要大量的原种茶树苗,但务必严格把好“品种”这一关,杜绝引入其他的茶树品种导致种质资源的破坏,当年“桂绿一号”的教训,足以作为前车之鉴。

以品质理解“适制”

茶树品种做出成品优良与否,是否适制某种茶,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是各种成分相互协调,以某一种恰当的比例而呈现的,如酚氨比、芳香性物质的协调性等。并不是某茶树制成茶品各指标如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咖啡因、多元酚类、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挥发性成分越多越好。一个茶叶如果真是各项物质越多越好,根本就不用审评了。直接拿去化验,出来数据,各项数据高的就颁发金牌,直截了当、简单客观。

而对于六堡茶,因为是后发酵茶,需要时间陈化后再评定其品质。其做好成品之后,短时间内进行审评,其结果还不能真正认定就是最终的品质。六堡茶有着“陈而愈佳”的特性,必须经过“后发酵”,若干年后,品质如何变化?是越陈越佳,还是“越陈越差”成了老绿茶?在不深入了解六堡茶个性品种香、“越陈越佳”等特色之前,还是谨慎地在论文里写上“适制六堡茶”吧。

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六堡茶的研究比较缺乏,一则是缺乏考据及科研资料,二则是缺乏实践的认知,缺乏真正对六堡茶特色风味的了解。可以说,没有深入研究原生品种特性、产制实践、品饮过不同年份六堡茶群体种,并形成认知体系概括总结出六堡茶风土特征的,都不算懂得六堡茶。这点,估计比较过其他茶树与原生群体种茶品之差异,甚至是对比过两者有年份的老茶的资深茶人,会更有感受。当然,这个状况也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时代下六堡茶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所导致,甚至出现在仓储及品饮方面,海外茶人比国内研究得更为透彻。

一个茶,其种质资源的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决定了其品质及发展潜力,是其立于众多名茶之林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说“群体种”有性繁殖导致匀齐度不如无性系,芽期不统一这类的“缺点”之外,群体种由于遗传多样性,使得口感上层次上的丰富,深受茶友们喜爱。六堡茶的原种,也正是可以媲美外省这些名茶的原生群体种的一种宝贵种质资源,也是六堡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传统古法所采用的原生群体种凸显其茶树品种特点,所制成的六堡茶其茶色、茶香、茶味、茶气、茶韵乃至风土等都呈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和独有的魅力。这种原生群体种所体现出来的品质特征,是一个名茶所赖以“扬名立万”、赖以出类拔萃、傲立于今的根本,也是其品质、口碑传播及美誉的品质根基。

不崇尚采用原生品种的树种,不追求有个性有特点的茶青原料,六堡茶就会失去特色。就如威士忌,我们可以有日本威士忌、美国威士忌,但说到艾雷岛,说到泥煤味,我们总会记起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土与魅力。不崇尚在特有的区域内特色的土壤种植管理,不崇尚六堡茶的原种风土风物以及那朴素的山韵,六堡茶就失去了风格,失去了自我。譬如全球消费的葡萄酒,我们可以拥抱红酒“新世界”的丰富多彩,但总有人追寻一级酒庄人文情怀,追寻最传统地道的风土,追溯波尔多产区那别样的风情。
l9ajctmt.png
赏心悦目的春茶采摘场景。

选育方向是一切的关键

近代,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看到很多名茶,经过专家的不懈努力(先不说好或不好),很多名茶培育、推广、种植一些“名优”茶树品种取代原有品种,如龙井43号、龙井长叶、龙井108号等等,而群体种据说是“落后”而被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举个例子,专家称:龙井43号的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抗寒性强产量高、成品芽头整齐、美观。更有其他地方专家指导茶农以迎霜、浙农139、乌牛早等,以龙井炒制工艺,做出龙井茶赶早市(因为龙井不“较真”品种的话,就只剩下工艺了)事实上,很多懂茶的老茶客不买专家的账,偏追寻“落后品种”——“群体种”的龙井(也称老茶树龙井),甚至更往往是“高价难寻得几两”。茶友公认的是:龙井群体种所做的成品口感、滋味、香气优于这些以高产、抗寒等指标选育出来的茶树。

近代对众多名茶进行了所谓品种“改良”、“优选”、“优育”的改良,在专家的“高产稳产、抗病虫害、抗寒”等指导思想选育出来的“优秀”品种茶树推广下,很多名优茶的群体种消失了。当年大家交口称赞的如XX毛尖、某某名山茶、XX云雾茶,市场上几乎没有了当年的茶树原生群体种,而大量种植如福云六号、桂绿一号作为原料,成品茶让人一尝之后,大失所望,责怪其“浪得虚名”。

其实,这些古老的“名优茶”被其他品种茶树替代了,名茶只剩下了“工艺”、剩下了“产地”、剩下了“名”,很冤枉。

在有对比、有选择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喜欢吃好吃一点的大米的。茶,何尝不是同样道理呢?

回看六堡茶近代发展历史,在抗战1937年前有过很大的发展,并出口港澳及东南亚,闻名遐迩,很受这些海外销售区华人的欢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饱受战火阻扰的茶业发展得到逐步恢复,虽仍然出口不断,逐步开发出新工艺及原料选择更为广泛。万幸,在七八十年代,国内专家对各地名茶的品种改良推广,因为六堡镇不是重点的原料产区,没有统一种植上专家推荐的某某品种,没有波及并彻底改造六堡茶乡的原种群体种。六堡镇里面的原生种茶树虽然受过几次小规模引种品种(云南大叶种、湖南江华地区的品种以及在近年种植桂绿一号等等)的冲击,但优秀的性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下来。

当然,即使是近代引种导致了原种也产生了细微改变,只要我们重视,这些问题仍然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我们寻找并选取了一些原生群体中的老树,有的超过一百、两百多年的老树,从这些茶树品种中进行优选,基于“色香味品质”和“存储转化”这些消费者的角度、从品饮的角度以及从六堡茶其特色品质的角度进行优选。

(全文共分上、中、下三部分,待续)
l9ajdgb1.png
l9ajdmjx.png
在六堡镇大中村八集山庄有不少老茶树。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