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甘性平话六堡
——剖析六堡茶优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竞争力
三口居士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许多食物一样,中医把茶也分凉性温性,茶有寒凉温热的属性,如同中医一样,已经被大众之经验所证实。
本人多年对各种茶类的广泛涉猎经验和茶友们(特别是女性茶友)平日品饮各种茶类后身体所感来看,茶是有“寒、凉、温、热”之分的,喝多了寒凉类的茶,或是一年四季长期地喝,肠胃受不了,身体也会有明显反应,出现如胃泛酸、或肚子发凉、拉肚等等“状况”。而对一般“性平”、“性温”的茶类,则无此现象,这种类似“经验”相信很多平日喝茶的朋友也会有过。
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茶有“寒、凉、温、热”之分吗?这点相信大家早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在长期喝茶的日常感受中得到答案。绿茶对身体有益,被古今医学研究所证实,但常年喝绿茶为什么有人受不了?喝绿茶有很明显的寒凉的症状,这也同样是被大家所熟知的。
笔者所总结的各类常见茶品的寒凉温热属性一览。
六堡茶优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竞争力何在?笔者认为:六堡茶虽然品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其“味甘性平”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优势,适宜长期饮用。而且,在这个优势之下,在众多保健养生作用之中,其独有的、显著的“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功效,正是六堡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独具魅力并优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竞争力。
■ 史料中关于茶的“性味”
关于茶的性味,历来茶书医书药书多有论及,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句“至寒”已经是说得很清楚明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茶说》也说: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冷脾胃”把茶“性寒”也说得很透彻。梁代陶弘景《杂录》也说:“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本草纲目》所载是依据当时主流的绿茶性寒而得出的判断。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解;《本草纲目》改为“味苦、甘、微寒、无毒”。年轻时嗜茶的李时珍在晚年谈及饮茶体会时说:“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泻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介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古人众口一词,说道“茶”是寒凉的。这也是通晓医理的茶友们往往不敢多喝茶,或对茶总带有某种顾忌的原因。
熟悉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朋友知道,自唐以至宋、元、明,这些茶书和医药论著中提到的茶大多是绿茶,因为当时其他茶类还未曾出现,即使在明清两代逐步发展出红茶、白茶、黄茶等,其覆盖面尚未具普遍意义。另,即使是说到白茶,也是“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更是至寒之物,寒凉更甚。黑茶等也多为边销侨销,中原地区少见。因此可以断定上述这些古人对“茶性寒凉”的认识,大多是古人基于绿茶而形成的。
■ 喝茶不当也会伤身
笔者也是这么一路随着流行之风喝过来的,而且,自小就特别喜欢茶,喝茶的量大,而且偏浓,经常一喝就这么半天或整晚。不过,那时候年少气旺,血气方刚,身体也受得住。回想起来,其实,这样大量喝茶一段时间后,往往一段时间身体就会出现反应,如泛酸、心悸、手脚酸软等。有一位茶友说起他以前长期喝轻发酵铁观音之类的乌龙茶后,发现自己经常会无缘无故“心发慌”、冒冷汗,偶然发现手指会不由自主发抖。有些茶友反映,说喝偏寒性的茶如绿茶一段时间,特别是偏浓的茶,往往会出现腰酸腰胀,有头晕、心悸、手足酸软、头皮发麻等等症状。有的茶友还专门为这种现象起了个名——“醉茶”。醉茶这个词,最早的意义是指在血糖偏低的情况下(如空腹等),大量饮用无发酵的新绿茶、鲜爽的生茶而引致的身体不适如头晕、恶心难受、手足颤抖、站立不稳、心跳加速等等症状的现象。在现在的茶友圈中,也有人把长期(不正确)喝茶导致身体发生某种不适现象,甚至是出现某种症状的情形,称作“醉茶”。甚至笔者所见还有些茶友总结出一些“偏方”“验方”,以服用药片或某种食品缓解不良饮茶习惯所带来的“茶醉”。
笔者从多年经验和茶友们(特别是女性茶友)平日品饮各种茶类后身体所感来看,茶是有“寒、凉、温、热”之分的,喝多了寒凉类的茶,或是一年四季长期地喝,肠胃受不了,身体也会有明显反应,出现如胃泛酸、或肚子发凉、拉肚、腰酸背胀等等“症状”。“绿茶偏寒凉”的特点在古代众多中医典籍有记述,也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
这种“体验”在现代对茶叶进行理化分析研究结果也得到支持,由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鞣酸和多酚类物质,能刺激胃黏膜和影响胃酸分泌,在长期连续喝饮或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后,导致身体出现反应,会出现各种状况。而这些物质以未经发酵的绿茶和轻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含量为多。在有适度“闷堆”的黄茶、重发酵的传统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黑茶等,六堡茶由于其经过渥堆发酵工艺,这些刺激性物质相对减少,转化为其他酯类醇类醛类物质,对肠胃黏膜的刺激相对弱了很多。这种“寒凉”的性状得到改变,茶性也变得“味甘、性平”或偏于“温性”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体弱的女性茶友喝不得绿茶,却可以喝性平温和的六堡茶的原因了。
■ 饮茶:从口感回归体感
茶本来就是一种健康饮品。在日常生活中,喝茶作为人们一项休闲的家居活动,既可以从茶中摄取所富含的利于养生保健的成分,也可以通过休闲品饮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
本着这样的宗旨,越来越多的茶人在实际品饮的选择中,逐步开始“从口感到体感”的转变,从过去追求“艳香奇味”之惊艳、追求茶香芬芳先声夺人、追求茶气刚猛高扬、追求茶味浓洌霸道等等这类“口腹之欲”的口感享受,开始向使人宁静、安神、平和、注重“体感”的茶类方向转变。六堡茶就是这样一类茶,没有一冲泡便香溢四座、闻之动容的异香,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一喝惊叹的滋味,六堡茶,就是这样一道一道地喝,喝着沉静内敛,渐入佳境,喝后感受全身舒
泰、身心愉悦畅快,而且,由于茶性平和,适量的前提下,长期饮用也不会出现不适症状,且最终对身体有着很好的调理和保健功效。
熟悉茶、喜爱茶,并且通过书籍等了解过茶的药用功效及保健作用的朋友都会知道,很多茶都会有消脂、减肥、降血压、调降血糖水平等这些作用。古代医书药书也大多有“辟瘴解毒、消食去滞、开郁利气、祛风解表”等论述。
■ 长期饮用身体感觉舒泰才是好茶
同样是有这些消脂减肥作用,何不选择一些更为明显作用的茶类呢?六堡茶的一项看似平平无奇的“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的功效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它能够兼具这些减肥功效、调降血糖、调降尿酸、防护酒精引起肝损伤、美容抗衰、抗辐射、抗炎症等保健养生功效,而同时非但不“寒凉伤元”,还“味甘性平”、温和祛湿,还可涵养胃气,对肠胃起到调理作用,这就是六堡茶最关键的过人之处了。至为可贵的是,六堡茶有着健康保健作用,而可以长期喝饮用不至于对健康构成影响,这也正是六堡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在哺乳动物肠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动物的健康及疾病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通过外源性食物来调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内的增殖,维持或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菌群向更加有利于宿主健康的生理性组合状态转变,达到增进宿主健康的目的,是目前研究肠道健康的重要方向。
在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的研究中,以不同剂量的六堡茶叶提取物为试验材料,观察与研究六堡茶对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探讨六堡茶的调理肠胃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其研究结果证明,六堡茶提取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水平,降低有害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水平(而且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一些),具体的剂量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而定。另外,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判定标准,证明六堡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化学物质组成为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可以对肠道菌群机构进行有益的调控。
据刘教授研究显示,不同黑茶有着不同的优势微生物菌种,也意味着在渥堆工艺、后期存储的过程中,不同的微生物菌群会分解产生出不同的物质,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味。六堡茶的优势菌种是黑曲霉、白曲霉、青霉属菌、冠突散囊菌、灰绿曲霉、酵母属,其中有些优势菌群如白曲霉菌等是其他黑茶所没有的,因此,也决定了六堡茶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口味及保健功效。六堡茶,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化学物质组成,在茶汤的作用下,为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对肠道菌群机构进行有益的调控,从而起到“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的功效,安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要阅读更多精彩六堡茶文章
请点击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