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13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46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20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04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259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8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60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三口居士:谈谈六堡茶品质的鉴别 (2012-08-07 22:28:48)
谈谈六堡茶品质的鉴别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堡茶三口居士有外地茶友打来电话问道,怎么在一篇类似笔者的文章(没署名)中有“六堡茶分生茶熟茶”这类说法,到底该怎么去鉴别六堡茶的品质?笔者觉得莫名其妙,上网一搜,果然,在本人所写的一篇文章里,被人在前后各加入几句明显缺乏茶叶常识的文字,冠以六堡茶选购鉴别之类题目广为流传了。对此,笔者觉得很遗憾,也觉得有写一篇如何鉴别六堡茶的品质文章的必要了。审评方法可适当借鉴 一直以来,六堡茶按在生产和消费区域中人们流传的特色有“红浓陈醇”四大特点。这四大特点道出了六堡茶的“色红”、“香陈”、“味浓醇”的个性特质,并广为消费者接受。 六堡茶作为黑茶,品质的审评往往也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进行鉴别。 从前的审评,对外形要求也比较高,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毕竟茶是作为一种泡饮的饮料,即使其外形嫩度、条索、粗老度等往往也关系到原料及成品品质,消费者更关心的还是茶汤口感。当然,传统审评的对外形的要求往往也是考虑到市场销售的因素,外形漂亮的更好卖。这个也是传统审评角度与现代消费关注角度的差异,或者说是关注程度的差别。 六堡茶成品的嫩度、条索、净度、色泽,以及条索的松紧、圆扁、弯直、皱平;色泽颜色枯润、纯杂等等因素,往往跟最终的品饮口味没有很大的必然关系,这点我们在品尝到很多粗老但茶味很好的老茶中,应该有所了解。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对于六堡茶的品质鉴别关键还在于口感、饮用习惯、价钱适合自己。 在黑茶审评方法中的其他内质指标,是可以用来品鉴六堡茶的,如汤色以橙黄明亮好,清淡混浊差。当然,六堡茶的汤色更多是通透红亮、橙红棕红为多。而“滋味以微涩后甜为好,粗淡苦涩为差”是恰当的,而“浓、醇”也应是六堡茶的一个品质因素。叶底的审评,主要看嫩度和色泽,以青褐带青色,叶底一致,叶张开展,无乌暗条为好,红绿色和红叶花边为差,而且可以分辨一下有否拼配,甚至是后期将两种茶混杂的情况。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消费者试茶时分辨鉴别。 黑茶品鉴中,由于茶气和茶韵等因子没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没有作为指标,但往往有一定品茶经验的茶友都可以感受得到,这两个方面作为六堡茶的品质品鉴,也是非常重要的,初学者可以在六堡茶品鉴中慢慢感悟。另外,审评中提到的,有烂、馊、酸、霉、焦和其他异味为劣,这个是肯定的,茶易串味,存放环境格外讲究。归入黑茶审评有失严谨传统的审评是将六堡茶归入黑茶审评中,没有单列出来,也没有太多针对六堡茶特点的审评因子。如在黑茶的审评中,对香是要求不高的。只有从外形审评时“兼顾”闻一下“干香”和茶汤的陈香、松烟香和菌花香(大多是指茯砖等)。在“黑茶审评”的“审评方法”中,对黑茶的香气的理解是“因黑茶经过渥堆发酵堆积没有绿茶清香;又因原料较粗老,工艺特殊,没有红茶、青茶的甜香花香”,因此,对“香”要求不多。可见将历来以槟榔香而著称六堡茶混杂其他不推崇香的黑茶来审评,没有作细分,是很不严谨很不科学的。而且,接下来的一句“六堡茶、方包茶应具松烟香”就很有问题了,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有松烟香,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群体取向和市场趋势,有松烟香的六堡茶已经不是当今主流,更不应作为审评的标准注明“应具松烟香”。 遵循黑茶的审评方法,在以往的审评中,因为没有列出,评委们都没有特别关注到六堡茶所独有的品种香——槟榔香,更别说六堡茶还有其他的木香、藤香、瑶香等细小分类和各种香气强弱轻重的特点了。窃以为,这是很不客观的,也是对规范和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不利的。 固然,对六堡茶的香气“要求”不多,是有历史上用以出口创汇品质需求的原因。但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的增大和市场上六堡茶品类的逐步丰富,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更适合六堡茶审评的规范方法,当然,也可以是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地方性审评方法,与时俱进,更准确更客观地对六堡茶进行品鉴审评,并引导六堡茶多品类开发和研究。也有利于将六堡茶的“槟榔香”等特点作为卖点,推广市场。多品尝地道六堡茶一些接触六堡茶不多的外地茶友,对六堡茶认知不深,常常问及该从何入手了解。笔者觉得,要了解六堡茶,非常关键的是要走对路,少走弯路,更不要走入误区。 要了解六堡茶,要多喝多比较。想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最好先不要一味追老茶陈茶。可从年份浅的六堡茶入手,选一些知名品牌、老牌子的六堡茶,这些茶品,从原料及工艺、口味都比较典型,特别是一些经广大茶友“品鉴”推荐出来的一些经典编号,可作为六堡茶的标杆和代表。 在品鉴、比较了某个厂家几个不同编号的六堡茶,感受其风格特点后,可以横向地对比其他厂家不同风格的茶,然后挑选出一些有特点的、适合自己口味的六堡茶,将这些不同编号的六堡茶进行对比,感受其异同。 品茶,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对比。 通过两者对泡对比,往往两者的优点缺点会一目了然,通过比较,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种风格是自己喜欢的。当然,初接触六堡茶的茶友未必能够一下子辨别出孰优孰劣,也不必强调优劣,但起码哪种口感适合自己,是可以得出结论的。适合自己的,便是好茶。 通过这样的比较,很快会发现一些口味风格适合自己的厂家。对古法六堡茶也是如此,将不同“山头”、区域的六堡茶进行对泡比较,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其中,确保原料必须是原种六堡茶,这点尤为重要。 然后,就到了了解六堡茶的第二个关键点——多交流。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多了解六堡茶制程及原料品茶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可以获知他人对同一泡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一些资深茶友对这道茶的原料、工艺、存储等方面的分析,学到更多的东西。但需要注意,先别忙着对他人品鉴看法全盘接收,最好是多找些六堡茶书籍资料,通过多学习多品尝,掌握一定的六堡茶原料、工艺知识,去分析判断茶友所评所判的准确度。 有茶友觉得,作为消费者,知道这么多原料、工艺知识,是没有用的,品茶无需知道这些,笔者觉得并非如此。品鉴,分作“品”和“鉴”两大方面。“品”茶,固然更着重于“品”茶汤的茶色、茶香、茶味,但形成这种茶色茶香茶味的原料、工艺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制作出这种自己喜欢的茶味茶香?如果通过“鉴”这部分的分析,懂得多一些六堡茶的各种香、味、色和工艺原料之间大致的关系,是有利于寻找自己喜欢的六堡茶类型的。这丰富多彩而隐藏着的内在联系,往往是构成六堡茶文化精彩与深邃的一部分。 通过书籍资料和茶友交流,了解一点影响六堡茶品质的因素,有如茶树品种,种植地势、小环境气候、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后期陈化存放等等,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六堡茶的最终成品品质,而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权重和彼此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每款六堡茶的个性特点中起到的作用、懂得六堡茶区内各个“山头”区域中茶的不同品质特征,会作为六堡茶文化中多姿多彩的一个部分,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被六堡茶友们品茶而论之,也大大地丰富着六堡茶品鉴的内涵。建立正确的年份坐标在多品尝年份确定的近年六堡茶,对六堡茶有了一定认识,也了解一些六堡茶工艺、原料的各时期的特征后,便可以逐步地开始了解老茶,毕竟,越陈越佳是六堡茶的魅力所在。 要买到真正的老茶,你先得学会鉴别老茶。 懂得判断一款老六堡的年份,首先,你必须喝过真正的陈茶。这并不矛盾,因为你可以“蹭”喝,可以找一些信得过的朋友帮你选一些老茶“标杆”。喝到一些年份可靠的老茶在心中作为“标杆”,感受其色、香、味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化,体会旧茶老茶的茶气茶韵之妙。 老茶存世不多,几十年的老茶更是可遇不可求。退一步说,数十年的难找,起码,你应该喝过一些真正有十年八年的老茶,也喝过一些十多年的陈茶,细细体会一下真正老茶那种陈香,平和、从容、沉稳的陈与醇,也感受一下五年、十年、十多年之间有时间跨度的六堡茶变化,了解不同原料工艺的茶其汤色、茶味、茶香和口感上的差异,细细体会茶气、茶韵在不同存储年份的差异变化,这点尤其重要,因为,只有你建立正确的年份坐标,懂得怎么“辨伪”之后,你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老六堡茶。要注意甄别虚假资讯近日与茶友一起品茶,也有几位都说起网上竟然有多篇诸如《如何鉴别六堡茶的品质》《怎样辨别六堡茶的品质好坏?》《如何鉴别不同年份的六堡茶》《常见的六堡茶真伪鉴定方法》为题等的文章里面,开篇即是“六堡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以熟茶为主”等等错误的说法(事实上,按现有六堡茶标准而言,六堡茶并没有生茶熟茶的分类),而这些文章中,大篇幅盗用了笔者发表的《辨别陈年六堡茶之真伪》、《辨伪断代鉴“六堡”》等文的内容,却又混入了不少错误的说法,如文内有“假冒的六堡茶在加工过程中很多没有经过杀青处理,而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随便放在太阳下晒干”等句让人哭笑不得,这明显是缺乏制茶常识的错误说法。事实上,稍有制茶常识的茶友都知道,无论哪种茶,杀青是需要的,不然,茶叶在空气中会迅速红变,即使是“晒太阳”著称的晒青工艺的生普,也必须先经过铁锅或滚筒杀青,之后才进行晒青的干燥工艺的。而即使是传统六堡茶的老茶婆,也是有杀青工艺的。 笔者网络上搜寻所见,这类冠以“六堡茶选购知识”的文章中穿插一些广告私货的网文还有很多,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笔者建议茶友们品茶之余,不妨多了解一些六堡茶基础知识,学会甄别网文茶知识的真假。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以正确标杆茶品认识六堡茶有鉴于此,笔者在新浪开设了一个专门交流六堡茶的博客: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六堡茶三口居士”也可),以期给各地六堡茶爱好者了解更多正确的六堡茶资讯,并建立起了一个“中国六堡茶网”,网址:http://www.liubaotea.net 在论坛上,笔者不定期更新一些六堡茶文章,与茶友互动,解答茶友们对六堡茶的一些疑问,期待在这全新的网络平台上,就博大精深的六堡茶文化,与海内外茶人更广泛交流,一起品茶论道。 鉴于六堡茶市场的现状,很多外地茶友想了解六堡茶,想从一些典型的六堡茶品中领略六堡茶的风味,却缺乏比较可靠的渠道去获得一些标杆性茶品。有的茶友甚至是在品尝了一些不具代表性的六堡茶后,对六堡茶大失所望,从此避而远之。有感于此,为了让广大外地茶友正确地、更好地认识地道六堡茶,能够从正确的六堡茶品中获得正确的六堡茶认知,少走弯路,少入误区,笔者愿意免费地为部分茶友按其要求在梧州当地寻找一些他们所需的茶品,发送给他们。如有需要,可通过笔者新浪微博私信留言进行联系。(笔者微博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weibo.com/13878483 http://weibo.com/sankoujushi ) 愿以此为六堡茶的健康发展略尽绵力,也希望能通过交流,以茶会友,免费给茶友找到他们所需的六堡茶,给天下茶人认识真正地道六堡茶。
2022年10月15日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话说霜降茶 (2012-09-14 22:00:24)
茶谚有云“春水秋香”,是说春茶以滋味见长,秋茶则以茶香取胜,六堡茶也是如此。六堡茶中的霜降茶以其特有的“霜降香”而扬名,品之能给人难忘的感受。六堡茶特色品种系列 ** 话说霜降茶**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国传统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过后,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有开始降霜的意思,不过,那是指黄河流域一带的物候。在正常年份,中国黄河流域这个时令一般会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古时候,秋季冬季是不采茶的,这个做法起码延续到了唐代。据唐代陆羽《茶经》所记载,唐朝是仅仅采春茶夏茶的。“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自宋代开始,特别是岭南和蜀地,开始有采秋茶的做法。宋代苏辙《论蜀茶五害状》中有“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到了明代,秋茶的采摘开始普遍。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中有明确记载:“往日无有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清代,采秋茶基本成为一个茶季之定例了。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有“岁凡四采,采于清明、寒露者佳。”可见,当时的秋茶也是品质优秀,尤以寒露为佳。秋茶是比较受欢迎的。从时间而言,立秋之后所采制的茶即可称作秋茶,在全年四造茶中排在第三,因此也称作“三茶”。其实,秋茶与夏茶之间没有明显的间隔期,但秋茶性状更为明显的多是秋季后半段,在白日气温渐降,昼夜温差大,雨量偏少的时候,所采制的六堡茶更具秋茶特征。也可以说,温差、降雨量(土壤水分)决定了当年秋茶的数量和品质。六堡茶采制季节分,以前按大类分,共四造茶,但细分起来可分为很多个时段: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清明茶)、春茶(雨后茶、春尾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立秋起所采制的六堡茶可称作六堡秋茶,霜降茶是归入到秋茶里面的一个很具特色的品类。霜降六堡话秋香苍梧六堡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夏末秋初时节,气温也颇高,因此,秋初的茶和夏茶差别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气温渐降而日夜温差增大,深秋时节的秋茶特征会越来越明显。秋末的霜降前后,六堡茶区的山区气候秋的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而且由于温度降低及温差增大,降雨渐少,此时的六堡茶会特别香,当地人将六堡茶所表现出的这种香称作“霜降香”。茶谚有云“春水秋香”,说的是春茶以茶味见长,秋茶则以茶香取胜,六堡茶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六堡茶中的霜降茶以香扬名,“霜降香”(或称“降香”)让人品尝过后久久不忘。刚进入秋天,雨水少而日照足气温高(六堡茶区及周边甚至是暑气未退),这时候的茶,茶味也挺浓,更像夏茶。而随着时间推移,香气渐丰显现,一直到霜降所制六堡茶表现为越来越香。六堡茶在霜降前后所采制的,不单是老茶婆,还有茶谷、中茶(或二白茶),只不过霜降老茶婆因其“粗老”干茶形状、独特香气而让人易于记住,备受推崇。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秋季的六堡茶谷或中茶等会显得较为黄而枯、粗。而秋季茶花较多,会偶在叶中有夹杂。夹杂茶果的现象会少些,因为此时的茶果已经较大。秋茶的茶味趋于醇和,茶香比夏茶高,到霜降左右的秋茶,其香味最为显著,叶底多杂有铜绿色芽叶、单片叶、嫩茎,丝根多,粗嫩不一、大小间杂,对夹叶会略多(特别是冬暖夏秋旱的年份)。霜降左右的秋茶,特别是秋季雨量偏少的年份,霜降茶的香是特别高扬的,这个特征常被人们用来鉴别六堡霜降茶。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别具特色的老茶婆说到霜降茶,除了上面说到的茶谷和中茶,必须说说六堡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品类——老茶婆。老茶婆无论是从原料、干茶以及茶汤的色、味、香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在其他茶类中少有这样的品种。从前,勤俭的六堡茶农因为要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交收,换取金钱和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往往也舍不得喝精细的茶芽,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时至今日,也将其作为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品种逐步受到人们的欢迎。老茶婆是从前六堡茶农于秋冬之季采摘当年“老”叶或隔年老叶,采用捞水杀青(后多用蒸汽杀青)后,存放自留饮用、药用的一种颇具特殊风味的粗老六堡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以霜降期间及霜降后所采摘的更为香浓味厚,作为特色而广受推崇。六堡茶的茶树品种名“六堡茶”,为区别于六堡茶乡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从云南、湖南等地移植过来的大叶种、中叶种茶树和近几年种植的桂绿一号等多个品种,一般将其称作“六堡茶原种”、“原种六堡”。六堡茶[Liupucha]是茶树有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邻近的蒙山、昭平等地也有分布。树姿开张,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而据有研究者做过比较,不是原种六堡茶做出来的老茶婆,是不会具有这种特殊的味和香的,因此可以说六堡老茶婆是原种六堡茶所特有的一个品类。茶谚云:立夏三日茶生骨。夏日气温高,所产生的糖分大多合成成为纤维素,新梢的木质纤维也较多,这些新萌发的新梢芽头如不及时采摘,会很快“变老”,粗纤维的含量会迅速增加。而这些当年生的叶子,特别是夏季长出的这些纤维丰富的叶子,在秋季往往会成为老茶婆的原料。在秋季霜降前后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旧时,有茶农为了防潮,有专门放置“烟楼”上存放的习惯。是以现存的一些有一定年份的老茶婆会带有烟熏味,尽管有烟味的茶并不值得提倡。有茶友将老茶婆和黄片混为一谈,并说黄片就是在茶树上发黄的茶叶片,这是不对的。黄片,并不是在茶树上发黄的叶子,是制茶过程中对较硬揉捻不成条并拣选出来的叶片的一种民间叫法。老茶婆与“黄片”不同,老茶婆不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而是从前茶农在不影响来年收成的前提下,利用一些较为粗老的叶子为自己饮用而制作的一种日常茶。老茶婆的保健作用数年前有一位六堡茶人,曾将一个“六堡茶(一年霜降茶)”茶样送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得出一份霜降六堡茶很详细的成分检验报告。这份检验报告(编号为No.JF26041-1)显示,该送检“六堡茶(一年霜降茶)”茶样的总糖含量达到3.3%,与研究者严俊、王秀丽等发表的论文《中国名茶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研究》(《茶叶通报》1993年第三期)里面提到的六堡芽茶达到3.69%的检测比较接近,资料显示,六堡茶排名仅次于休宁松萝的3.97%而名列29种名茶的第二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茶医学研究》,是关于茶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该书重点介绍了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其中,关于茶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原来,一些粗老的六堡茶,如中茶、老茶婆,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资料显示,茶多糖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类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的混合物。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叶多糖复合物。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研究系深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了用冷开水泡茶治疗糖尿病的做法。”资料显示,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中低档茶(老茶婆就比较具典型意义)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购买典型标杆更好地认识六堡茶要真正了解认识六堡茶,应该从一些典型的六堡茶品入手,领略六堡茶的风味,但外地茶友缺乏比较可靠的渠道去获得一些标杆性茶品。之前曾答应过大家,在微博通过私信、电子邮件和其他茶友沟通,给大家推荐、寄送过不少茶品和本人的六堡茶书籍《中国六堡茶》,只是随着茶友联系和需求越来越多,工作量过大,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怕搞错了也对不起大家的信任。虽然觉得能为大家认识六堡茶做点实事,还是很高兴的,由于工作方面也挺繁忙,占用了不少业余时间,甚至连喝茶的时间都少了。便一直想寻求一个更合适的方法,能够帮助外地的茶友购买六堡茶。近日,终于与一家本地信誉较好的商家达成了合作,对他进货渠道及存货进行了检查,觉得还是值得信赖的,特此推荐给大家的,也授权该淘宝店使用专售本人的《中国六堡茶》一书、之前给外地茶人定做的一些茶品自己留存部分,也一并交由这家淘宝店进行经营。这家淘宝店经营者是六堡茶人,是我们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的会员,其掌柜名、旺旺名是“六堡茶乡”,店名也是“六堡茶乡”,或者在店铺搜索输入“三口居士”也可,或者输入liu-bao.taobao.com都可直接找到,具体可以给该店客服洽谈。这家网店是新开,将会不断更新、增加货品。同时,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本人将持续监督这家网店对大家销售的茶品质量,确保大家能网购到真正的高品质六堡茶。愿以此为六堡茶的健康发展略尽绵力,也希望能通过交流,以茶会友,让天下茶人能认识到真正地道高品质六堡茶。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2022年10月15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特色元素打造六堡茶文化 (2012-11-19 11:21:27)
茶史中不乏先例,没有特色茶文化让人一见不忘的“名茶”,渐渐地在市场中被遗忘、被市场淘汰、被岁月湮没。到了今天,能够跻身中国名茶之前列的,能够让你说得出茶名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其茶文化的打造,有依据茶名、有依据民间故事传说、也有依据茶形、品质、茶艺、评价等等而逐步形成的。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有句俗语说:“茶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确实,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类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名茶就有90多种,到了现代,各地“名茶”竟达数百种之多。更别说一般地区性的普通品种。传统名茶众多之中,特别著名的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茶、黄山毛峰、台湾冻顶乌龙茶、君山银针等,都是其中佼佼者,这些“名茶”无一例外地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或有美丽的传说,或特色的名称。形状和品质。正是依托文化的传播,名茶得以闻名遐迩,深入人心。 ● 茶名奇特先声夺人 有很多名茶,从名称上已经是先声夺人,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安溪铁观音算是其中一个,很多人不明白茶叶如何叫做“铁观音”?于是,商家在解释名称的同时,便可以说故事了: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敬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往山崖上找,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特别甘醇鲜爽,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 太平猴魁同样也是名称奇而吸引人,其名称也有一段来历:相传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已负盛名的顾渚紫笋是浙江的传统名茶,由于其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此得名,这新奇的名称也颇为吸引人,听了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而台湾的冻顶乌龙茶也是异曲同工之妙。何谓冻顶?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其实台湾原产的茶并不优秀,现在所栽种的茶树品种,是两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带来的,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亦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目前台湾所产制的乌龙茶、包种茶等,都是福建的传统做法。因此,台湾茶没有了深厚的历史,台湾乌龙就要在别的地方想办法。因其以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为最佳,故以“冻顶乌龙”而命名。不过,现在很多台湾茶都称“冻顶乌龙”了。其“冻顶”一词,据说是因冻顶山迷雾多雨,山路崎岖难行,上山的人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农会更每年举办茶叶比赛,使得“冻顶乌龙”名气大增,几乎成为了台湾乌龙茶的代名词。 从前,六堡茶亦曾从名称好而获益,特别是在茶居“倾”生意的广东商人,讲“意头”,讲究好彩,“六宝”以易记、吉利而被青睐在茶楼上消费。同样得益的是普洱茶,因广东话谐音,被戏称“抱你”而被用于茶客与茶楼小妹的调笑,每日被大量地消费。 ● 故事传说民间流传 洞庭碧螺春据说是“御赐”的名称,当然其中必然有个故事了。清朝王应奎所著《柳南随笔》中对“碧螺春”茶名的来历有这样的典故。洞庭山碧螺峰的石壁上原有几棵野茶树,当地老百姓进山采茶有几十年。康熙年间茶叶丰收,当地少女入山采茶叶,茶筐满了,便将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茶得到体温,突发袭人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称茶为“吓煞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吴县巡抚宋荦购买朱家所产“吓煞人”茶献上,康熙以为“吓煞人”不雅,以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银绿隐翠,御赐名“碧螺春”,此后地方官年年采办碧螺春进贡。 好茶是需要好故事的。大红袍也同样是以故事传名: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秀才临行辞别时,老方丈赠送一小包茶叶,嘱咐秀才好好保存,将来会有用得着的地方。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直到一日,皇后得了个腹痛的怪病,秀才想起当日老方丈所赠的茶叶。皇后在服用茶叶所煎成的汤后迅速复元。皇帝大喜,命状元往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上世纪30年代,崇安县长吴石仙在大红袍母株所生的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 这类故事虽然大同小异,但却不乏受众。同样是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也不能免俗。 西湖龙井茶其传说是,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走出庙门,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于是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当然,这些名茶也确实是成名很早,也颇有历史底蕴,并不全是胡编乱造的,历史上也真有过作贡茶的记录(历代贡茶都有记录,有很清楚的贡茶品目)。而毗邻的桂平西山茶,也是历史悠久的名茶,其发掘的传说与佚事,也被茶友所熟知并为其扬名。某些传统名茶还在重复一些更为虚无缥缈的王母娘娘驾临、仙女赐种等传说,在当今的社会或有不与时俱进之嫌了。 ● 历史掌故地方特色 近年在发掘历史及传统最有成效的,当属普洱茶和湖南安化黑茶了。 当年,在台湾香港茶人的带动下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充分发掘,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经典案例。从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到两千多年的古茶树;从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的鼎盛,到险峻崎岖的茶马古道;从发现故宫人头茶到鲁迅茶膏的拍卖;再到后来的重走茶马古道,迎接故宫老茶出展,经过云南马帮进京、天价茶叶炒作、思茅市改名普洱市等一系列事件,一系列的运作与策划,把普洱茶宣传得妇孺皆知,普洱茶声名大振。撇开其后来恶性炒作的一面,就其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发掘与策划,摆脱了以往粗糙民间传说的路子,摒弃了皇帝嘉许、状元感恩的模式,直接以史实和掌故等考证,以历史作故事,这些都很符合现代人修养与审美意趣,其在市场上真正成功的例子。使得普洱茶这个同样是本地人不喝的边销茶,变为全国以及海外茶人的抢手货。 同样是悠久历史的湖南安化黑茶,也频频出现被“追捧”迹象,随着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专著的相继问世,对安化黑茶历史文化的发掘,对陈年老茶进行“扫货式”收购已经让当年的安化黑茶的价格“上了一个台阶”,而其往往陈列于店铺门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千两茶”大茶柱,还有各种展会所表演的四五个壮汉,光着膀子、吆喝着号子,赤脚上阵的千两茶压制场面,配上粗犷的音乐,让人一见难忘,铭记终生。这些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让更多人知道千两茶,进而了解安化黑茶,从好奇到试尝进而喜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同样的,安徽的名茶往往配以其特有的名山、美景与名人,如黄山,如做国礼礼品的宣传,而江浙一带的名茶则配以江南采茶女的古典美,这些典型的文化符号让人在品茶的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获得更多的人文意趣。 根植于岭南茶文化、广府文化的深厚土壤的六堡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及茶文化可供我们去发掘研究,其工艺发展史也与普洱茶、湖南黑茶相似,其兴盛、传播与茶楼消费、民间药用等多方面都打上了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烙印。如何将前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扬光大,从普洱茶、湖南黑茶这些走在了前面的名茶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更多。 ● 诗词名著诠释文化 蒙顶甘露茶成名很早,汤色黄碧、清澈明亮,饮后齿颊留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蒙顶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地一茶。”宋代有《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从这些文辞优美的词句中,不难体会道历代文人对蒙顶茶的酷爱,更难得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句指明茶名称的“茶中故旧是蒙山”。 有着名著所提却不同际遇的是六安茶。在《红楼梦》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有这样的描述:“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红楼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505页第三段)这里提到的六安茶虽以《红楼梦》扩大了知名度,可似乎又因贾母的不喜欢而吃了亏,让人仿佛觉得这种贾母不屑的茶并非好茶。 不过,现在在某些品茶谈天的场合,常常可见一个有趣而搞笑的现象,谈及六安茶,不论官场还是民间常是说《红楼梦》提到六安瓜片,并称贾母不是嫌弃茶,而是口味不习惯罢了,且说来信誓旦旦,仿佛要翻案一般。其实,对六安瓜片历史稍懂一二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到的“六安茶”绝对不是“六安瓜片”,因为,六安瓜片问世于1905年左右,曹雪芹应该是听都没听过“六安瓜片”这个茶名,更别说喝过并写进《红楼梦》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百度搜索到很多杜撰信息:如什么“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入竟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等让人哭笑不得的文字。 在六堡茶历史文化的发掘上,我们也应当注意,别“发掘”出一些唐宋名人所写的不合格律、不合平仄的咏六堡茶诗让人质疑,别闹出类似于“红楼梦有80多处提到六安瓜片”那样的笑话, ● 特色茶艺记忆深刻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君山。采摘标准为单芽。产品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油润程度进行分级,特点是:芽头肥壮,紧结挺直,满披茸毫,芽色金黄,有“金镶玉”的美誉,汤色浅黄,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甘鲜爽。尤为人所称奇的是冲泡时,芽头在杯中沉浮,呈现出“三上三下”的景象。 笔者得友人所赠茶做过试验,证实确有此神奇现象。有的芽头或许会只是沉浮两次,而有的芽头甚至会沉浮四次,很是奇特。赠送茶叶的茶友当时也是以此为一个“亮点”向笔者推荐的。后来,笔者在陕西的另一种茶类“汉中仙毫”(即原午子仙毫)中,也发现有类似的沉浮现象,颇为有趣。将这些作为一个“特色”,让人能够一下子把茶名及特点记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营销。 以茶艺、茶文化作为亮点营销的,最著名的莫过于潮州的凤凰单丛茶。 独特的潮州“工夫茶”,形成独具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几乎可称为中国茶道传承、发扬最好的地方。潮州人饮茶在茶具、茶叶、用水和冲泡方法上都很讲究。潮州工夫茶精致的茶具器皿及配备,也广为国人所学习效仿,包括茶盘、盖碗、茶海、茶壶、茶杯、茶盘、茶垫等等,乃至纳茶、侯汤、冲点、刮沫、分茶、品饮等程序,包括连“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叫法,都为茶人所熟知。 普洱茶则是发掘出一套“彝族寨子”的烤茶的传统茶艺,见证其淳朴的古风。 如何更好地发掘六堡茶传统茶文化、如何从其他历史名茶及其茶文化中得到启示,六堡茶如何依托于独有的名茶文化底蕴,走出一条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特色文化营销之路,值得研究。
2022年10月15日
3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六堡茶事茶名的变迁(上) (2013-01-07 09:17:43)
三口居士:六堡茶事茶名的变迁(上)———溯源六堡茶发展及流变 追溯历史,六堡茶曾用过的名称不少,其名气渐大后也有很多其他茶冠以“六堡茶”之名外销。笔者翻阅现存史料,试图拨开历史迷雾,从六堡茶名称的种种变化中,纵观其发展历程,从其名称的虚实更替、产区范围的大小变迁、茶青原料的适制选用,透视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2022年10月15日
2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三口居士:从历史成因辨析黑茶品质之关键(上) (2013-01-20 12:23:55)
茶叶发展史上为什么会出现黑茶?为什么单单是某几个茶区出现黑茶?影响六堡茶等黑茶品质最关键的要素是选用茶青原料品种还是工艺?抑或是后期存放?我们研判哪几个方面才能选购到好的黑茶?从历史成因辨析黑茶品质之关键 (上)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黑茶的出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在中国不同的区域,在川汉、湖南、云南、广西等,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地理气候,黑茶中不同的品种,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间,演绎着类似的发展进程。黑茶的出现与当时迫切需要的茶叶长途运输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茶叶贸易所需的长距离的运输促进了黑茶的产生。通过自然和人工的双重筛选,适合长途运输、长时间存储的茶类逐步发展形成黑茶。 黑茶的产生从开始到最终形成今天的几大品种,其内含物丰富、酚氨比适宜、品种特色香等诸多品种因素都起着决定作用。探寻并研究这些因素,或许可以为我们今天辨析黑茶品质之决定要素、优化山头名种提升品质提供某些启示。 ●六大茶类中的黑茶 历史品种面临尴尬 人们说“黑茶”一词,往往有两种意思,一是“安化黑茶”简称做“黑茶”,另一种是茶类。中国现代生产的茶叶依据制造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作六大茶类,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黑茶是其中一个大类,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黑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而滇桂黑茶则包括云南普洱茶和广西六堡茶。 从生煮羹饮到唐宋时期的蒸青团茶,从野采药用到绿茶工艺逐步形成并规范,中国茶叶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也为后来各大茶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阶段,都是简单工艺的绿茶,到宋代团茶饼开始出现一些工艺的改变,但其本质上仍然是绿茶。 从明代开始,由于不做茶饼,开始从绿茶逐步发展出红茶、白茶、黄茶、黑茶,至明末清初青茶(乌龙茶)出现,六大茶类就齐全了。但一直以来,中国的茶没有明确地分类研究,而多以地名直接命名,直到近代出现六大茶类分类。这种分类法是现代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教授首先提出的。陈椽教授于1979年撰写《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茶方面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 据云南茶业界有明确记载的是1974年研发出普洱熟茶工艺,而梧州六堡茶则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现代渥堆工艺的尝试。陈椽教授是1979年提出这六大茶类分类的,当时六堡茶、普洱熟茶的现代渥堆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从生产和市场流通来看,普洱茶已经是熟普洱茶,六堡茶也以现代工艺六堡茶为代表了。据陈椽教授当时的理论,以六堡茶和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三大类为代表,作为发酵程度较高、茶多酚氧化程度较高而归入了黑茶一类。 近年来,随着历史上的普洱茶———生普为大多数茶友所熟悉,传统工艺的六堡茶作为六堡茶工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被大多数茶友所了解,茶友们开始困惑并为此引发了论战。 其实,我们现在大可不必纠结于具体该怎么分类。陈椽教授是基于当时流通茶品品质特征把普洱茶和六堡茶都归入到黑茶中,把这几个地方这些现代渥堆工艺的茶归入了黑茶。但有一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为什么仅仅是这几个产区的茶,在工艺发展史的后期会出现渥堆发酵工艺?其早期茶品和现代茶品内在有什么必然联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溯源黑茶发展历史,细细分析其源起和形成过程。 ●长距离运销 促使黑茶逐步形成 虽然四川的“乌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黑茶,但称作黑茶的雏形还是可以的。 11世纪前后,四川就已经有“乌茶”在生产了。当时的“乌茶”,就是将鲜叶经过蒸青制成的绿茶,由当地茶课司征收,运交茶马司与西北各游牧民族交换马匹。《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中有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设茶马司於秦、洮、河、雅渚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馀里”,足见规模之大。 团饼茶原来是供应上流社会的,较为精细。随着边区少数民族对茶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存储成本和运往边区的长途运输成本的增加,所用原料也逐步采用粗老茶青以降低成本,不过,而其存储、长距离运输至边区所耗费的时间,恰恰将其青绿色转为乌黑色,将粗涩转化为甘醇,由此受到边区牧民的广泛青睐。这估计是最早的经过长时间存储、长距离运输所“选择”出来的茶种和茶叶等级了。 黑茶中著名茶种如普洱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等,都同样地历经长距离运输的“选择”,普洱茶、安化黑茶经茶马古道以人背马驮销往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后逐步销往中原广大地区,乃至进贡朝廷。而广西六堡茶则是以竹排、小船沿着茶船古道,在珠江流域传播、消费,并发展至整个岭南广府文化圈,并通过广东、香港转销到南洋诸国。 明代开始,朱元璋“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这个不造龙团改做散茶的圣旨一下,上行下效,崇尚散茶之风推广开来。其时,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茶的种植区域已经相当大,以广西为例,从明代万历《明会典》卷37《茶课》记载的资料上来看,广西各府州均有茶叶生产,每年茶税在1183贯左右。其中产茶较多的州县是:桂林府的临桂、兴安、义宁,柳州府的象州、宾州。庆远府的思恩,浔州府的贵县,平乐府的恭城、修仁,南宁府的宣化,梧州府的岑溪等,品种非常多。 可以推测,一开始,跨省售卖、长途运送的茶叶会有多个品种,包括一些细嫩绿茶等。但茶商及民众很快便发现,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某些茶很快失去鲜香,且不够浓厚,不耐泡,不解腻,特别是不适合西北边区及普罗大众消费,渐渐地少出现在选购之列而被市场淘汰。而一些茶质地浓厚、粗老低价的茶种,因浓酽苦涩而耐于长途运输,甚至在长距离运输、长时间储存后,更显醇和厚重,被人们所青睐,逐步发展形成黑茶工艺,成为黑茶品种。 ●适宜久存 逐渐成为品质特点 现在可考的最早出现的“黑茶”一词是《明史·茶法》中提到的“产地有限,悉征黑茶”(明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所指的是安化一带所产的茶,这“黑茶”二字,从其出处来看,已经与长时间长距离的边区运销、茶马互易紧密相连了。当然,这个黑茶与现代意义上陈椽教授划分的黑茶是不同的。 有意思的是,从“茶马交易”开始以来,只有汉中、四川的茶作为官茶,由政府控制用作边销,而湖南黑茶属私茶是不能随意边销的。据《明会典·茶课》所载:弘治三年(西元1490年),朝廷“令今后进贡蕃僧该赏食茶,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可见当时的“蕃僧”已经发现“湖广等处的私茶”味道好而价钱便宜,偷偷采办了。茶味浓厚的湖茶偷偷地销往边区很大程度影响了汉川茶的销售,于是,在107年后的明万历二十三年(西元1597年),御史徐侨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平,又汉中,保宁不尽产茶,而西、紫通已仅足小引食用。湖茶之行,原与汉中无妨。汉茶味甘,煎熬易薄,湖茶味苦,酥酪相宜。由此安化黑茶终被朝廷正式定为官茶,“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 17世纪前期,安化黑茶以“味苦于酥酪为宜”的品质,取代了占有中国边疆市场上千年的汉中、四川茶,成为了西北边销茶的市场主导。其决定性因素并不在于某位御史的陈情上奏,关键还是由其本身“价廉物美”所赢得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黑茶的品种形成、筛选和发展,可以说既是人工的选择,也是自然的选择。适宜久存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在长途运输之前,尚需进行囤货仓储,或等待马帮,或等待船期,或河水的季节性通航。销售到终端后,也不是一下子就会消耗完的,还需能够边存边喝,维持一定时间内不变质,才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在气候严酷的西北边区、在岭南炎热而潮湿的环境、在南洋暑湿瘴疠之地等,由于当时没有真空包装、没有冷冻保存、更没有恒温恒湿仓库,适宜存放、存后更优的品种是民众必然选择。由此,茶味浓厚、利于长距离运输、能够在长时间存放不劣变、甚至,在长时间的存放后,反而变得更醇厚回甘、越存品质越佳的茶类品种,必然为人们所选择,被接受、传播并形成口碑。 与湖南黑茶类似的,还有大家都熟悉的云南普洱茶和广西苍梧六堡茶由此脱颖而出。 六堡茶在医药并不发达的山区,其药用的功效是很诱人的。即使是交通方便的南粤大地,除了一些急性病,一般的肠胃调理,屙呕肚痛,或一些慢性的肠胃湿热等症状,人们还是寄望于日常饮茶的调理功能的。而作为“睇门口”以应不备之需的茶,有效和耐放是其购买的重要衡量因素。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崇信中医的广府民众把六堡茶当做备用药材存放着以备不时之需。 清末民初,当时同样是有其他的绿茶在广府地区销售的,当时是没有冰箱存放的,在炎热的岭南,历经比较,绿茶往往一年半年已经是失去其让人“惊艳”的香气,而六堡茶却逐步变得醇和而溢香,一增一减,这种后来才发展并命名、归类于黑茶的当时也称作“桂青”“青茶”的六堡茶,也因其价廉,得到了岭南民众的喜爱并传播开去。 笔者曾经考证并撰文述及六堡茶“越陈越佳”是很早在六堡茶乡和岭南、港澳及南洋地区所流传的,并且,有因抗战而囤积于乡间数年的六堡茶卖出数倍高价的佚事。越陈越香、越陈越佳这些说法,能够在六堡茶、普洱茶和其他黑茶中流传,是为大多数茶友的实践所证实,而这种“越陈越佳”、崇尚陈茶的特性,由其品质所决定,并直接导致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海外需求和香港信息反馈并开发研制现代渥堆工艺,只有这些地区的茶,在历史长河的淘汰和消费地区人们的消费选择中,逐步形成黑茶。(待续)
2022年10月15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7
8
9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