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断代鉴“六堡” (2011-03-26 18:38:33)

三口居士
2022-10-15 / 0 评论 / 9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六堡茶是有生命的,即使是作为成品的六堡茶它的品质仍然在不断变化之中……如何判断陈年六堡茶的年份,既要学会断代,更重要的是辨别真伪

辨伪断代鉴“六堡”

文/彭庆中 (三口居士) 转载请注明作者

如何判断六堡茶的年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说难也不难,说易却也不易。与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的是当前人们常说的古董鉴别,也就是所谓的“鉴宝”。这类节目一直在各类媒体风行,很受观众欢迎。不过,即使是专家的鉴定结论,亦会受到一些民间人士的质疑。其实,这类鉴定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辨伪”。专家们往往依据材质、器型、工艺及某些特征,判断这些物件属于何朝何代,因为他们研究过历史,深谙各类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加工工艺、器物细节、典型特征等等。懂得这些,是学会鉴别所必需的,但懂得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上,古董的作伪很早就出现了,这些作伪的东西真留到现在,也真的成了文物。而陈年六堡茶的作伪,也有相当的历史了。据笔者考证,从消费群体逐步认可六堡茶有越陈越佳的时候开始,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的茶商就已经开始将六堡茶做旧做陈了。
就古董而言,要真正懂得鉴宝,还要懂得“辨伪”,而要懂得辨伪,必须对怎么“作伪”有深入研究,熟悉所有作伪的手法,知道作伪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辨伪,更准确地“鉴宝”。
同样的道理,在如何判断陈年六堡茶的年份时,须从这两个方面判断——“断代”和“辨伪”。

了解一些六堡茶史

要懂得鉴识六堡茶,须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抗战前情况详见本刊《漫谈农家六堡茶》之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八年抗战以及后来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由广州经香港再转出口海外。直到1949年之后,六堡茶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和出口。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重新开始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51年公私合营的梧州土产运销公司成立,亦参与了梧州六堡茶的精制加工。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主营广西茶叶,并选址在角嘴路“老虎冲”,设立小型手工生产的茶叶精制工场,这个就是后来的梧州茶厂。据资料介绍,梧州茶厂在1954年对筛分、除杂的工艺进行了改进、1955年对精制工艺流程进行改革。这个时期开始,梧州茶厂出产的六堡茶特征是条索更为匀整,发酵比较充分。
1954年开始,由于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区域内茶叶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从这个时间开始,毛茶原料开始出现变化。也在这个时候,国营横县茶厂成立。之后在1966年国营桂林茶厂成立,这几个区域内毛茶各自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六堡茶的毛茶原料有了更大变化。
在1958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梧州茶厂开始工艺革新,试产现代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进行量产,从这个时期起,采用现代工艺的六堡茶正式开始出现。
1976年,苍梧县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在1976年至1979年5月该厂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生产,据苍梧县土产公司茶叶组的资料记载:从1979年5月下旬开始,到1982年10月底,苍梧六堡茶厂考虑到“目前六堡茶生产周期长,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制耗较大,因此,对六堡茶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开始试产即所谓精制“冷发酵”工艺,进行“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加工生产。
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也几起几落,除了农户自己饮用和留存防病治病用的少量之外,基本由供销社收购作精制厂加工。在后期,由于市场、产量及成本的考量,位于六堡镇中心不远的苍梧六堡茶厂,也拉来部分外地毛茶加工六堡茶,原料毛茶不再全是原种六堡茶。

断代重要,辨伪更为关键

熟悉了六堡茶工艺、原料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了解其特征,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老六堡茶年份的准确而客观依据。原料及工艺不同反映其在产品的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干茶、茶味、茶色以及叶底上。
判断一个老六堡的年份,首先,你必须喝到过真正的陈茶。喝到一些有据可考的老茶在心中作为“标杆”。不过,要喝到真正几十年的老茶还是要有一定的茶缘。退一步说,数十年的难找,起码,你应该喝过一些真正有十年八年的老茶,也喝过一些十多年的陈茶,细细体会一下真正老茶那种陈香,很平和、沉而稳的陈和醇,也感受一下五年、十年、十多年之间有时间跨度的六堡茶变化,了解不同原料工艺的茶其汤色、茶味、茶香和口感上的差异,感受其茶气、茶韵的变化,这点尤其重要,在下面“辨伪”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基于这个标准,综合这些原料工艺因素,来判断一个茶大致的年份,除了靠口感辨别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外观辨别来确认是否真正的老茶。但不可以单凭这些外观加以认定。毕竟,现在很多“做陈”的手法就是冲着外部感观而做的。单纯凭这些辨别,特别容易上当。

一、可以先从外包装分辨生产的年份,这种做法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易于做伪。很多做旧的茶就是通过做旧外包装或者仿冒以前的老包装来欺骗消费者。
厂家六堡茶的生产经过这么几十年,其外包装也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变化,一些很有时代特色的包装可以作为茶年份的参考。如黑盒六堡茶曾经有过写作“六保茶”的包装,但茶友们应该知道,这个“旧”的外包装并不说明里面的六堡茶就一定是“旧”的茶。

二、可以从干茶入手,看干茶的蓬松度。拿一些不同年份的六堡茶比较一下,十年以上的六堡茶,会感觉到随着时间的长短,会变得松、散,变“轻”,手上感觉明显轻于较新的茶。由于长期存放其自然陈化发酵,导致老茶会越陈越“泡”,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自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市面上可看到的做旧普洱“老砖”茶面一层白的痕迹可以借鉴。)干茶颜色会偏褐红,甚至棕色,干茶外观应该干净、无霉变的痕迹。

三、闻干茶的气味。一般有“哈气之后闻干茶”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很不卫生,建议不使用。而且,这样哈气后闻到那股“陈味”,很多时候容易被故意做伪,不太准确。而且,真正这样闻干茶都有所谓“陈味”的茶,就越要多加小心。相反,甚至有明显刺鼻的“陈味”的茶,更应该引起警惕,不喝为好。

四、看茶汤颜色。一般而言,六堡茶由于原料和工艺原因,某些茶新茶时候较浑浊,或者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色。如果是后期储存湿度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者是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甚至浑浊,一般茶友称之为“酱油汤”,碰到这样的“陈茶”,就要加倍小心了。

五、细品茶汤的陈味。一款真正陈年且非常好的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杂味,没有“坑”味,带陈香,陈香不会太霸道,但会很持续,很沉稳,入口有软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明显涩感,茶味醇厚,于醇厚中体现出一种沉稳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品种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隐回味,茶韵纯正,余韵悠长,这点对辨伪尤其重要。
而做旧的陈茶,肯定会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现问题,现在的技术还没能够完美地“做”出辨别不出的陈茶。如有的做旧的陈茶闻之一股“陈味”,但几道茶汤后,涩味明显;有的是看干茶很陈,品茶汤也不涩,但茶汤色浊,叶底发黑、霉烂、无弹性,很明显是做旧做陈的茶。

这个茶汤的“陈味”是很容易被做伪的,而且某些不良茶商更喜欢“指鹿为马”,将“坑”味说成“陈味”,很多接触陈茶不多的茶友往往会受到误导,更以为陈年的六堡茶就是“坑”的。而做旧的陈茶,除了一股“坑”味外,往往就没有陈茶哪种醇厚和顺和的口感,而且,往往喝了之后,喉头会感觉有点紧,有点不舒服的感觉,茶友们称之为“锁喉”,这也是辨别假陈茶的一个手段。

六、看茶底。看茶底很重要,一个可以辨别这个茶的工艺和原料,不用说,就是年份造假了。如早期的老茶,出现机采或机械切叶的迹象这些跟年份明显矛盾之处,发酵工艺不对的或毛茶原料不对的,都应引起警惕。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手法是人为加大湿度加速六堡茶的后发酵,以达到“陈”的效果。但这样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本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这种“陈茶”就需要格外小心了,一款存储良好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绝对不会是霉烂发黑的。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