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13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46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20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04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258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8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55
篇与
的结果
茶船古道话沧桑(二)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一篇旧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上游来自的理冲和来自高枧的水在合口街对开处汇流,六堡河河面变得宽了。至于“合口”(当地人的叫法是“及口”,粤语里是交汇的意思)这个地名是否由此而来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仍沿用着“合口街”的名称的街道是六堡镇的一条主要街道。在以前,六堡茶兴盛的时代,这里开设着大大小小的十多个茶庄,是所有六堡茶的集散地。各个乡村里的六堡茶集中到这里进行交易,再经由茶庄筛分、加工、包装再转运出去。“茶船古道”之 合口街收茶 据原六堡乡乡长邓兆明老人回忆,当时很多茶庄都雇佣了一些“二老板”深入到各个乡村,逐家逐户去看茶侃价,双方商定下价钱后,由茶农挑运到茶庄过秤收茶。另外一些茶农直接把茶挑到合口街大樟树底下侃价交易。 每每到了收茶季节,合口街这里是非常的热闹。很多走了很远山路来卖了茶的茶农,都顺便买些生活日用品回去。 据颇了解六堡茶历史的邓永斌转述老人回忆,当时有些茶庄老板非常“仁厚”,也很会做生意,平日自己采购一些日用品回来放在茶庄,各处乡村的茶农如有需要,可以先来赊账,登记在册后就可把急需的生活用品拿回去使用。来年茶季时再拿新茶来抵账。这种做法得到很多当地茶农的认可,所以,这个老板的茶叶生意做得非常大。“茶船古道”之 尖头船 从“合口街”再往下去,多是用一种两头尖的小船。陈振东老人回忆并画出了这种带篷的船的形状,由于现在六堡河的水变浅了,已经看不到这种称为“尖头船”的踪影。据老人回忆,这种船载重在1000公斤(约20担)左右,大些的可以载两吨(约40担)或更多。 据对六堡茶产运历史颇有研究的易章奇介绍,当时,如果是水量不够的年份,往往还会采用筑坝提高水量的办法,来保证这些运茶船的通行。沿着六堡河一直往下游,只要你留心,往往还可以发现一两处当年筑坝的痕迹。 据李旭秋老人回忆,这些船把茶叶从合口街运出梨埠,之后,一般都会转到大些的船。然后,这些“尖头船”要回到合口街,这时候,往往需要用人拉的方式,就像现在的纤夫一样,把“尖头船”拉回到合口街。一起拉回的,是当地人们所必须的粮油副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 (待续) 颇具特色的“尖头船”
2022年10月15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茶船古道话沧桑(一)
茶船古道话沧桑(一)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一篇旧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千百年来,六堡河从六堡的合口街边蜿蜒流过,与街口那棵老樟树一起,见证着六堡茶的兴衰起落。从前,六堡茶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出六堡镇的?又是怎么运销到粤、港、澳乃至南洋的?六堡茶的独特的运输方式对六堡茶特有品质有什么样的影响?六堡茶的沤堆又是如何在产运过程形成的?2008年初春,笔者来到六堡镇,走访了镇上的几位七八十岁的老茶人,听他们讲述关于六堡茶的陈年往事———旧时,梧州以及周边的地方说起六堡,都会用一个很形象的粤语词汇来形容———很“山”。意思说的是六堡很偏僻,交通很不方便。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街,都是峰峦耸立,多山多坡的地貌。即使是现在,很多山路依然是不太好走,如遇雨天,更是难行。抗战前,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这么多的六堡茶是怎么样从这么偏僻山区里运出来,销到南洋去的呢?这就不得不说起这条曾经辉煌繁荣的六堡“茶船古道”了。“茶船古道”之山间道 抗战前就开始制茶的87岁李旭秋老人回忆起,当年很多人在六堡合口街开设茶庄收茶,很多是广东人,有来自广州的、有佛山的茶老板。当时茶叶产销非常兴盛。茶庄有很多家,有“英记”、“生记”、“同盛”等很多家,也有些就在合口街头的大樟树下(当地人也称樟木根)开称收茶。曾任六堡镇供销社主任陈振东老人回忆,当年交通非常不便,以前六堡茶种植比较分散,周边四乡的茶农很多是挑茶走几十里蜿蜒的山路,到合口街卖,再换点粮食及日用品回家。挑茶用的是专门竹编的茶担,也有些是用布袋装茶。 茶担是用竹篾织成的圆柱状的容器,网眼较密,约拇指大小。陈振东老人回忆说,茶农一般是先将茶压进去,装至一半时,将扁担伸入竹内,将两个串成一担,再将上面的茶压上去。据估计,这样一担茶可以达到七八十斤。“茶船古道”之小竹排 李旭秋老人回忆到,周边四乡也有些用小竹排,顺水路将茶运到合口街来。 从一份手绘的六堡地图可以看到,六堡以前产茶最多的主产区不倚、四柳、塘平、理冲乃至梧桐、高枧都是有溪水流经的地方。年近八十的车俊良老人告诉笔者,以前,六堡河以上的水比现在大多了,可以通行竹排甚至小艇,甚至是大一点的船。笔者在六堡镇几天,看到当地人依然保留着用竹排往来的习惯,看到了好几次当地人撑着竹排的情形。只是现在的水量小了,活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以前,在春夏丰水期时候,水面平静,很多竹排在六堡河上来来往往,交通运输,很是热闹。很多茶就是通过这种运输形式,运到了合口街茶庄。一般而言,运到合口街的茶多是经过茶农初步加工的毛茶,很少直接将茶青来卖。毕竟如果不经过杀青,茶叶不能久放,会很快变焉,开始出现红边、变软等前发酵迹象,影响茶叶质量。景色秀美的六堡河,小竹排穿行其中。时至今日,六堡河仍有一些竹排竹筏之类的运输交通工具。 彭庆中/摄(待续)
2022年10月15日
1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机遇 说说六堡茶 (2011-09-19 23:58:38) 一篇对六堡茶产业思考的旧文章重读
机遇·说说六堡茶 (上一篇旧文的姊妹篇 发表于2008年1月4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面对着多变的市场,面对同是黑茶的普洱遭遇市场“崩盘”的景况,六堡茶产业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六堡茶生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脱颖而出? 与友人喝茶,品茶论“道”,谈及六堡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事食品贸易多年的孙先生结合自己对六堡茶的认识和食品营销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说了自己的看法。 机遇:市场大了 名声大了 现状:问题多了 对手多了 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提高了,普洱茶的兴起,带动了六堡茶的“复兴”。另一方面,关注健康的人多了,黑茶作为健康食品、消脂饮品被消费和推广,更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要获得较大空间发展的产业必须有一个规范管理。而六堡茶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方面发展的空间大了,但也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多了,据不完全统计,梧州市已经有三十多家企业将陆续开始生产六堡茶。 随着资金在各个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进入六堡茶产业,可以预见,一个六堡茶的生产、发展的时期即将来临。面对这个机遇,作为六堡茶企业,如何在当前六堡茶生产营销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脱颖而出?创牌子,加大宣传力度 “六堡茶都是好的吗?”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答案,不。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趣,为什么消费者选择你这种六堡茶,而不选择别家的六堡茶?除了有其偶然性之外,绝大部分人是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的。这就有了一个品牌的差别。 或是送礼,或是品尝,或是收藏,总是结合消费能力沿着消费者所既定的目标、心目中的品牌,有针对性的选择购买。在茶叶类产品中,盲目或随机消费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将产品做出名堂,是每一个六堡茶企业都在思考着的问题。而六堡茶产品的防伪的重要性,却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创立一个品牌不容易,但保住这个品牌,打击假冒仿制产品,做好防伪也同样关系着品牌的生存和发展。 据一些茶友反映,某个厂家的知名编号02XX、01XX、16XX在市场上都出现过假货,甚至于还出现了某些“六堡小箩”回收、仿制的行当。这不能不引起厂家的高度重视。 孙先生还说,前几天柳州的一位朋友还专门委托他帮找某些编号的六堡茶,还特意说“别给我买到‘陋货’”,可见,这些假冒产品,其已经开始对整个六堡茶产业造成危害。提高品质 做出特色 品牌,要靠好的品质去创造和延续。 时下的人更多关注身体健康,喝茶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冲着喝茶消脂减肥的保健作用而来喝六堡茶的,但困扰着茶业中人的这个农药残留问题始终是一个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我们是喝茶,还是在喝农药?”这句话虽然问得刻薄,但也道出了消费者的忧虑。 外地很多知名茶叶生产基地已经开始注重茶叶种植的有机和环保问题,打出了生态茶的牌子。这对于六堡茶生产企业无疑是很好的启迪,但仅仅是做做样子,还是踏踏实实地去做生态茶,是个问题。这其中涉及一个成本和销售问题,但其实更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只有有特色的,才是永恒的,才是最据发展潜力的。横向地看,其实不少例子,比如大佛龙井、漳平水仙等的经验都可以借鉴。 无序市场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必将导致产品品质的降低,必然会使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营造高品位的六堡茶文化氛围 六堡茶市场现在有个怪圈:部分企业部分茶商故弄玄虚、故作神秘,动辄十年八年或数十年的陈茶,甚至是不惜通过各种手法做旧。将不良手段处理出老茶,对茶的杂味,牵强附会,这个又是槟榔香,那个又是藤菜香,以此作为卖点,欺骗一些刚入门不懂茶的消费者。 其实,这种手法是非常低劣的,这种行为也是非常短视的,最终还将会损害到六堡茶产业、损害到自己头上来。作为厂家商家,眼光应该看远一些,少一些忽悠,对六堡茶文化多一些深层次的发掘整理。 六堡茶在我们梧州经历过这么多年来的兴衰起落,六堡茶文化中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很多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和技巧需要传承。在很多比如槟榔香、金花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六堡茶与保健养生的研究,以及六堡茶的储藏中的后续发酵的研究等,都会对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业内人士梁先生对此也颇有同感,对于现在的市场乱象很是痛心,说这势必会影响到六堡茶的宣传和推广。梁先生还举了一些例子,还拿出一些茶友拿来给他鉴别的“学费茶”,苦笑着说,有很多茶友跟他说过,买六堡茶都或多或少地上过当,有个别茶友还说“六堡茶学问这么深,一不小心就上当了,以后不敢喝六堡茶了。”
2022年10月15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隐忧·说说六堡茶 (2011-09-19 23:49:27) 一篇对六堡茶产业思考的旧文章重读
2008年1月发表的一篇旧文章,是当时对六堡茶产业的一些现象的思考现在读来仍不失其警示意义某些一直存在的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匆匆,又三四年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隐忧·说说六堡茶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旧友梁先生,一直颇爱茶,偶有联系。近几年大家工作忙,联系少了些。某日联系起来,才知道竟成了茶界中人。于是,相约在一个冬日的午后,一起品品茶,聊聊天。一同“品茶论道”的还有一位从事食品贸易多年的孙先生。 作为业界中人,梁先生手里的茶种类颇多。各个“金奖”、“茶王”乃至珍品、极品如数家珍。喝着这些老茶好茶,自不免一番“华山论‘茶’”。隐忧一:品质、等级混乱 首先,梁先生拿出两年前某厂的一个一级六堡茶和一款2006年年头和一款2007年中期同厂的一级六堡茶给我们对比,我们一看之下,确实,连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都看得出,三样茶品明显不是属于同一等级的茶。而事实却很无奈,这是同一个厂一级的茶。至于个中原因,梁先生笑笑说,大家都比较清楚,2006年起,整个业界茶青的收购价都高了,相应茶的成本也提高了。梁先生更拿出一款某厂的三级茶给我们看。“这个三级茶如果是在几年前,恐怕连五级都算不上,你看看,这些粗大的枝梗,更有些杂物。” 孙先生也是个好茶之人,他的“茶龄”相对短些,不过,对茶的认识也颇有见解。他“对泡”(同样程序冲泡同时轮流喝饮对比)品着这些同是一级的六堡茶。在作了一番对比之后,说:“撇除风格上的差异,单评这些同级别的茶的品质,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名不副实了。” 梁先生又拿出同是2007年初出厂的不同厂家的两款六堡茶,级别都是三级,却明显看到其中条索差异非常之大。梁先生还说,这两个还是梧州比较有名气的厂家呢,其他厂的产品就可想而知了。隐忧二:工艺——创新还是走样 接着,梁先生说给我们说说六堡茶的工艺。他给我们同时泡了四种不同六堡茶。 孙先生首先品出了其中一个竟带有浓浓的花香。一个是有一股陈年“坑”味,有一款带有“青”味,一款就比较规矩,香气陈实。我也在细细地品味感受着其中的细微差别。 等我们都细细品过,还“探讨”了一阵之后,梁先生才开始给我们解释。 “一般而言,六堡茶传统的工艺,是不太强调香的,所谓‘红浓陈醇’里面是没有香的,传统工艺的六堡茶香是很沉实,幽幽的在口腔的回甘中隐约透出,这个也是六堡茶的一个特色。而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种种‘新工艺’的‘六堡茶’,却是在香气上大做文章,有的经过窨制加入花香,有的甚至直接加入香精,以求得到各种香型,这种工艺做出的茶恐怕不能称之为六堡茶了。” 接着梁先生拿着这种带“青”味的六堡茶,说,这种工艺是在沤堆(后发酵)时候,适当地降低发酵程度,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探索,现在喝着有种“青”味,也有股隐隐约约的“香”(有人称之为兰香),虽很难把握几年后的后续变化是会怎么样,但也算是一种工艺上的尝试。也未尝不可。 但梁先生接着说,在制茶工艺的继承和探索无可厚非,创新的做法还是很值得鼓励的,但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市场的认同,至于加入香料香精这种“工艺革新”,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做法,就应该抵制了。隐忧三:做旧的茶危害健康 梁先生拿起另一种有股陈年“坑”味的六堡,并给我们仔细地分析干茶和茶底。 看干茶,乍看像有几年历史的陈茶,但在梁先生的指点下,我们学着细细辨别,这款茶的干茶几个结成块状,中间有一些蛛丝一样的白霜,白霜成粉状,在手里较为粘滑,干茶闻着有股潮湿的味道。叶底很明显的死黑,没有韧性,甚至是有点霉烂。 梁先生给我们解释,这个是比较典型的“作旧”茶,那一股所谓“陈年坑味”完全是在高湿环境下“沤”出来的,这种茶弄不好,喝着会危害健康。 梁先生接着给我们解释,因为市场上普遍追求老茶陈茶,就有一部分商家厂家,为了牟取利益,刻意用各种手法“做旧”。而有的更是不顾消费者健康,“造”出各种发霉、臭“坑”的陈茶,一方面又蒙蔽一些不太懂茶的茶友,说这种就是所谓的“槟榔香”。 梁先生建议笔者,西江都市报有一个品茶论道版,应该多介绍一些这类做假的辨别知识,介绍一些我们梧州好的六堡茶,让广大茶友少上当。隐忧四:编号混乱的背后 梁先生接着还拿出一个茶样,让我们看看,估算一下,这个茶有几年了。 孙先生拿过干茶,细细辨别,又开汤泡了一道,大家研究着这个茶的年份,最后,大家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是当年(2007年)的茶。不过,虽然我们两人都辨别了出来,但也不得不慨叹这个“做旧”手法的高明。 单从干茶来看,确实很像真正的老茶,而且,也微微有一层老茶特有的白霜,唯一有点异常的重量没有真正陈茶的那种“轻”。开汤泡开,试喝,确是有一股陈味,也与老茶颇为相近,只是隐隐约约有股“水味”,也有股很轻的“仓味”。梁先生跟我们解释,这个做出来的“老茶”确实是2007年的新茶,不过做旧手法相当高明,而且,后期退仓也比较充分,可以说是几乎可以乱真了。这种茶在市场上,消费者是很容易上当的。 梁先生接着说:“主要是现在各个厂家推出的六堡茶,各有各的编号,而编号所对应的含义有含混不清,每个编号的年份很难确定是一个原因,甚至有时候出现先后几批茶对应一个编号出厂,更有甚者,是新茶再用以前的编号。其实这其中有生产销售的原因,也有故意的成分。部分茶商更是将水搞混,以便可以浑水摸鱼。”孙先生是搞贸易多年的,说起这个颇有慨叹,对这种短视的市场行为危害最为了解,他说,这样下去如果引发六堡茶业界的诚信危机,必然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导致整个六堡茶产业出现危机,有关部门应及时尽快地制定有效地措施,加以引导。 面对着多变的市场,面对同是黑茶的普洱遭遇市场“崩盘”的景况,六堡茶产业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六堡茶生产企业如何在当前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脱颖而出?且看下回《机遇:说说六堡茶》。
2022年10月15日
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一篇旧文章:煮饮六堡茶果壳 (2011-04-24 07:44)
煮饮六堡茶果壳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一直以来,听说过六堡茶除了常规的老茶婆、中茶、茶谷之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如茶巴、蜂窝茶、茶花蕾、茶果壳等,只不过,除茶花蕾得品尝过外,其他因甚是少见,一直无缘一饮。 这天,在鸳江丽港的六堡农家茶展示馆,遇上六堡农家茶协会的会长黎坚斌和副会长黄超,有缘一试六堡的茶果壳所泡的茶,也有所收益。煮饮茶果壳的渊源在六堡民间茶果的壳用做饮用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也并非每家每户都用茶果壳饮用。据一些老茶人说,从前,茶农大都很穷,就如《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所说的一样,省俭的茶农大都不舍得将可以换钱的茶谷、中茶等自己饮用,所以,大多都是制作老茶婆或是这种茶果壳来饮用。 据黎坚斌说,六堡民间一直就有用老茶可治病的传统说法,所以,六堡茶农多有在家中存放着一些茶叶的习惯。有老茶婆、茶谷,也有部分的茶果壳,茶果壳耐放,经放置数年,往往更有“沉香”,与老茶婆等都不同,备受到茶客追捧。不过,单纯这样以盖碗或壶泡饮,茶果壳是不会很有味的,是以,必须烹煮才会“出味”,不过,如此“煮茶”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笔者向一些六堡茶发烧友中了解到,口感醇和风味独特的茶果壳的煮饮这两年来颇受一些茶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品质好、存放了一定时间的茶果壳,有着很独特的沉香,汤色红透如琥珀,味道甘醇,韵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据资料显示,茶果壳含有木质素、茶皂甙、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中茶子壳含有28.4%缩戍糖、8.7%茶皂甙是比较高的。煮饮茶果壳有讲究茶果壳的茶好不好喝,茶果壳本身的品质、年份是一个方面,而煮饮的用器、方法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煮饮茶果壳可先用清水将果壳清洗干净,特别是放置了一定年份的茶果壳更须清洗去浮尘,一般可用温水冲洗几遍即可。 据六堡的老人介绍,六堡农家煮茶用的是一种叫“茶急”的粗陶茶煲,现在已难觅踪迹。其外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煮中药的茶煲,但又颇有差异,煮饮农家老茶婆和茶果壳等都可以使用。 平日泡茶用铸铁壶烧水,其水的味道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直接用铸铁壶来煮茶果壳,煮出的茶汤水会偏黑,而且茶汤越煮越深。所以,最好选择陶瓷类的器皿来煮茶,煮饮花茶的玻璃茶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难忘茶果的风味前几天,在一次在近郊农家煮饮茶果壳的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茶果壳独有的风味。 在农家的院子,一个小炭炉,一个瓦煲,一桶山间清水。很朴素的一切,却自有其自然清新之气。炭炉的火不大,煮茶刚刚合适。据有经验的茶友说,猛火煮的茶不好喝,先中火煮开,改文火烹煮,比较合适。 茶果壳是几年的陈壳,比想象中容易“出味”,改慢火后,便隐隐闻到茶香了。而且,通过这次煮茶,发现茶果壳很“耐煮”。 用的杯子也是中等的“茶碗”(较之平时用的小杯而言)。茶果壳茶的汤色红中带褐色,隐约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很内蕴,茶味醇和而回甘。跟平时喝的茶叶茶不同,却又是另一种“茶味”。细细品来,竟是别有洞天的一种新的感觉。不由得想,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茶味”的。 这些天天气较热,试着将煮好的茶,以大碗盛着放温凉了,到村头田间走走之后,回来仰头一口喝干,顿觉全身舒泰清润,齿颊余香,非常爽快。就如感受到六堡农家上山下田回家,喝上一口农家六堡茶那种淋漓、畅快。心底里不由得衷心地赞叹六堡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茶果壳煮茶的聪明智慧。不过,夏季或秋初的茶果,个头小,味道足,如能找到有十多年陈放的那个味道,喝了难忘啊!而且,特别耐泡,喝上一百几十道都可以,很神奇!
2022年10月15日
1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3
4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