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13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46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20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04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259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8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55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三口居士:探究六堡茶之茶气和茶韵 (2012-09-26 22:15:32)
探究六堡茶之茶气和茶韵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并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liubaotea.net喝茶,简单而言,解渴而已,能愉悦地喝下去,给人以解渴、满足人需要的即是好茶。 但如细究起来,就一个“听着音乐边品茶边与茶友聊天交流”的简单行为,已经调动我们人类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听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所有共12类人体的感官感觉。从12种感觉去认识品鉴 这12种人类的感觉是奥地利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在其演讲《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提出的人的12种知觉感觉。这12种感觉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体直接对外感知的,由外界讯息或物体直接刺激而产生的,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温度感、触觉。 第二类是主观的,具有认识和意识、依据于思维的感觉,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 第三类是无意识的意志、以身体本能作出反应的感觉,有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 笔者认为,了解这些感觉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品茶所感受的几个层次,把一些诸如“茶气”、“茶韵”的概念说清楚,而避免陷入玄虚的范畴。 12种人类的感官感觉中,与品茶之道不直接相关的是听觉、表象言语感、理解意义感这三种感觉,其他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些感觉都和品茶直接相关。 就我们品茶而言,看茶汤之“色”、闻茶汤之“香”,品茶汤之“味”,调用了我们视觉、嗅觉、味觉三个最重要的感官。除此之外,易于被我们理解的还有温度感、舌头的触觉。而一泡茶,一杯茶汤的色香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这里我们着重想说说茶气茶韵。 其实,要说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茶气、茶韵,就涉及到我们品茶所动用的其他感觉:包括人体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4大类感觉。 而说到茶气、茶韵,更需凭借品茶者的经验和素养,也存在一些故弄玄虚的迷雾,笔者仅就个人理解与诸君探讨。要理解茶气和茶韵,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为轴的概念,在一个品饮过程中理解茶气茶韵。何谓茶气 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神秘,归入气功经脉之类,说得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误人误已;事实上,也有很多资深茶人,是能够体会、能够感悟到茶气,却一直没有系统的论述,也无法以言语讲清,因此也让很多茶友,特别是新茶友无法理解。 笔者认为:茶气,就是在品饮过程中,从端着茶汤靠近口、鼻,到品尝到茶汤、到人体口腔及全身心充分感受到这款茶汤所内含的物质、茶汤所表现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汤感,温度、茶香、茶味等诸因素一下子给人的综合感觉。 茶气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尝茶汤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尝到茶气足的茶时,有经验的茶友往往会有为之一“振”、为之一“麻”、为之一“震”或头脑“发汗”的感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之所以一直被众人描述得扑朔迷离,是因为感受这个茶气,除了用到我们常常说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等感官外,往往还用到自我意识感、平衡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几种感受。 茶气的描述语言,往往是“足”、“劲”、“霸”、“弱”、“强”、“柔”、“顺”、“柔和”、“凸显”、“隐约”、“单薄”、“平淡”等。 一喝到一款茶气“足”、“强”的茶,往往除了给人味觉的冲击外,会在人类其他的几大类感受中有所体现:或会在自我意识感有所反应,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或直冲脑门,如醍醐灌顶,或让人猛醒顿悟,似有所得。又或让人感觉平衡感一下子改变,飘飘然而脚下发虚,茫茫然不知所处。又或在自身身体的动作感上有所反应,或手足似有热流、或大脑变得通明、胸腹涌入气流。凡此种种感觉,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多喝便逐步有所体会。 茶气,是衡量一个六堡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茶气,体现出一个茶内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浓度、适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种、种植气候、管理、土壤、采摘季节、茶叶嫩度、制茶工艺不同而异。何谓茶韵 而“茶韵”呢,是指一口茶汤在口中“品”的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阶段、咽下阶段和咽后阶段),茶汤对口腔的刺激产生各种感受,并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会结合环境因素,如光影、音乐等)给人的大脑形成的复合感受,包括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称之为茶韵。 茶韵往往跟一个人的品茶经验、学识修养、精神境界等有关联。 有的茶友甘、甜不分,其实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从“甘”的感受,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茶韵在品味过程的后半段过程是如何出现的。 茶韵中最易于被理解的其中一种,是“甘”,品茶意义上的“甘”与中医和纯味觉上的甜不同。古人云“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一种滞后的反映在咽喉的感觉。甘,其实是苦涩(特别是涩)所引起的收敛感刺激人的舌头、口腔粘膜及咽喉,并分泌出唾液,人所感受到的苦涩之后得到弥补的甜润感受,特别显著表现在咽喉部位。这种感觉尽管出现很快,但毕竟是受刺激后,出现在“品”过程的后半段,因而也称作“回甘”。陆游的诗有“舌本常留甘尽日”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回甘。 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习惯上,称作回味。 茶韵的常见感官感受部分,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香气留存度)、醇厚绵长(醇厚感留存时间)、清爽度(鲜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润泽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时间)、苦涩回甘(喉韵回甘的持久度)等等。 所有的这些感受,在品茶的时候,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诸多感受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的境界,称之为“和”,是茶韵的最高境界。 除了这些常见感官部分的感受,体现茶韵的还包括一些前面提到的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这些感受及其通感。 通感指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相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感等等各种官能可以互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各自的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而言,这些都属于通感。 同陆羽《茶经》齐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最为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描述到的喝茶后的感觉,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看似离奇的感受,其实这里面就包含喝茶余韵中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 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等明显看到是自我意识感和生命意识感的综合,这种感觉一些资深茶友会或曾有所感受。 而“通仙灵”的感受与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动作感等密切相关,其与后面“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仙感觉,更综合了人体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 对茶韵感受之准确描述,卢仝的这首诗可谓神来之笔。 茶韵基于茶质、水以及影响到茶汤质量的各种因素,并综合环境、经验与修养等等所有的一切,让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综合判断一杯六堡茶的总体品质。
2022年10月15日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2012-11-18 23:09:06)
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值“两节一会”特别是梧州六堡茶博览会来临之际,我们茶友三人,赴六堡镇理冲、四柳、梧峒,走茶山访茶农,并聚而品茶论茶,就当前六堡茶产业论剑一番,从一个普通喝茶人角度,谈一下对当前业界的看法。 ●劳力缺不愿种 成本高卖价低 在六堡茶山里,跟茶农聊起种茶,说到现在种植六堡茶政府比较重视,有补贴,但总的来说,茶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在理冲原来种植有六堡茶的几个农户,在茶地上开始种植松木,准备放弃种茶。在六堡茶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首要就是家中劳力不足。做茶耗费人工较多,劳动强度大。如春季,茶树萌芽快,几乎天天要采茶。白天去茶地采茶,忙碌一整天,也不过采得茶青数公斤(还得看采摘的嫩度要求)。采茶回来已经是傍晚,还得先摊晾开,避免发红。最好还是尽快杀青(不然会影响质量),依靠家中的锅杀青,每锅杀青量不多,速度慢。这时候,往往连晚饭也得赶紧吃,接着还要揉捻。一般而言,单靠手工揉捻,揉捻两遍三遍,已经筋疲力尽。接下来还有烘干,也是靠锅和茶甑用炭火烘干,即使全家老少齐上,一天制茶,也要从大清早忙到晚,甚至第二天一早接着干。加之采茶季节多是农忙时候,往往难以兼顾。很多家庭主要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靠中老年人做茶,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做茶比价不高,要卖出后才算获利。老农给我们算了个数,相对而言,做茶产生价值不高,劳动强度大,获利却不大,往往做出的茶,还需要担心卖不出好价。做其他,如钩松脂、收八角等工艺简单,一般也能有80~100元一天。出外打工,基本也有不错的收入,劳动强度比采茶制茶一天忙到晚低许多。 制茶需要工艺,做工好,才能卖好价。尤其是杀青的技术,揉捻的技术和揉捻的次数,这些都要学习和摸索。现在很多茶农意识到这一点,也希望做好工艺卖个好价钱。但现实是往往跟市场脱节,茶农不知道怎么样做的茶受市场欢迎。做好的茶销路不明朗,渠道不多。多年来都是靠本地茶人茶商和合作社进去收茶,茶农没有销售渠道,往往是刚刚做好了茶,就需要操心销售问题。 制茶成本高,但卖价偏低。老农给我们大致算了一下,采摘的人工,请人摘的话基本上需要每天70元到80元。每天采得茶青约6~8公斤,每公斤干茶单单采摘成本就占去13元左右,加上其他杀青、揉捻、烘干的人工,所耗费的木柴、用电等其他杂项,卖价总得70~80元以上。如此价钱的毛茶,厂家拿来做精制六堡茶是划不来的,这样也导致没有了一项大的销售渠道。 与老茶农把酒话桑“茶”之余,我们也颇多感慨,现在的各级政府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每亩补贴时有耳闻;在六堡镇上,各种“大力发展”的标语横幅宣传栏,也可见其决心;在六堡镇上,现在频频上马的立面美化、古镇重建、茶园发展项目,也足见其投入力度之大。但笔者三人看来,这各项工作还需落到实处,发展大产业,还得从细处着手。 发展六堡茶的种植,除了扶持、补贴政策的出台,还需要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每一个茶农;除了打造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还需要切实地为茶农拓展销售渠道,协助解决茶农产品的销售;除了要加大科研力度、做好茶园种植研究,还需要切实地对茶农种植、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规范工艺,让茶农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生产。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用市场收益的杠杆,去撬动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 ●科学管理茶园 利于机械采摘 一直以来,我们的科研部门对六堡茶的种植研究不少,对如何科学种植、管理,如何提高产量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笔者走访的多个茶叶产区,如公平、塘坪、不倚、四柳等,均发现不少茶园的开垦种植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有的是种植在田地里,这样种植出来的茶,产量固然高,但品质没有保障。如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加强茶园管理,不用农药喷杀害虫,种植遮阴树、提倡施用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合理采摘,合理施肥以提高产量等等,这些工作需落到实处。 科研部门可针对原种六堡茶茶树的特点,综合原种六堡茶树的树冠、萌芽状况、采摘要求等等因素,研制、选用适合的采摘机械,或研究改良现有的采茶机械,使之适合于六堡茶的采摘。这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茶效率,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社前茶、冬茶等精细的茶,可以仍旧采用人工手摘,产量会偏低,适合做高端高价茶品。近期也可以采用采茶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产量,兼顾品质。 对六堡茶而言,一直以来就不是等级越高就越好,这点与普洱茶有类似的地方。从前普洱茶进贡给皇帝的都是选用一些细芽做成“人头茶”,但这些高端茶品并不妨碍普洱茶的大宗茶在民间的边销和普及,反倒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六堡茶也可以继续发展一些精细的茶品,如社前茶、明前茶、冬茶等特色品种,但同时,应该大力推广机械采摘,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做出些中低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茶品,特别是中茶、老茶婆这些传统优秀产品,已经形成较好的市场口碑,更应该研究怎么把这块市场做好。 一直以来,出口南洋诸国的六堡茶包括有各种级别的,但以较为粗老的三级四级为多,甚至是四级五级、级外的茶。这些在马来西亚现存的老茶可以佐证。其中,固然与消费群体如矿工、民众的购买力等有关,有价格因素的考量,但与其追求茶质浓厚、耐泡醇和等也有一定关系。这些对嫩芽要求不高的传统,其实是很有利于六堡茶使用机械采摘的。 从前,在六堡合口街收茶的茶商将六堡茶分作细茶、元度(原度)、粗茶、行等(行茶)等几个级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级外)、七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粗茶和低级别的茶每年销量不少。 在六堡茶的二级茶中,其净度要求是“净,稍含嫩茎”,而三级四级,则直接是“粗实、紧卷”、“有嫩茎、有茎”这样的标准了。可见,六堡茶与其他如精细绿茶等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据一些老茶师介绍,一定比例的含梗量,工艺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出口的茶中,较粗的四五级茶也很被接受,除了出口日本的茶,对含梗率有一定要求。从工艺上,有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参与渥堆发酵、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较为粗老的茶青,也会有利于后期陈化。 ●汲取传统精华 研究改进工艺 笔者走访过不少茶山,发现很多茶农做茶是“各有一套”,大都是依照旧时做法,没有培训,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一村一寨一处例”的尴尬,有的是杀青过火或不足,揉捻不够,条索过粗,烘干变焦,导致火烟味等等,也直接导致部分茶农的茶卖不出去,卖不得价。 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内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规范工艺,或者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加工(或代加工),都是解决办法,既降低了劳动成本,也使得工艺一致品质稳定。部分茶农和合作社已经购置了杀青和烘干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机械化取代手工,效率提高了很多。 针对传统工艺不经渥堆发酵的六堡茶,新茶口感苦涩难以让市场普遍接受,有关部门不妨从改进工艺上加以研究。 日前在富民的六堡茶文化特色街开业的时候,就进行了一场六堡寒露茶的评茶比赛,参赛的茶样就出现了一些茶农自发的改进工艺的做法。不过,据资深老茶人郭维森评析,这些工艺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在探索的方向上,有点缺乏研究。比如,在发酵上,没有依据六堡茶后发酵茶的特点,而是把发酵提前了,在杀青之前,进行萎凋,做出来的茶口味上与传统差异较大,这些探索还未能真正的取得成效。 据笔者所见,六堡茶乡内,有不少“民间高手”做出来的茶,其工艺相当好,甚至是一年左右的新茶,不是采用前发酵的做法,但已经能基本去除苦涩,茶汤微红透亮,口感很好。而传统的如虾斗茶等著名品种中,按其秘传工艺,特制工具,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六堡茶,其中很多精妙之处,值得借鉴。有不少茶友建议笔者并已经开始筹备,按当年广生祥老茶人古法所传,严格遵循虾斗茶的传统工艺,小批量重做“虾斗茶”,让这个历史著名的品种重新焕发出光彩,并从中对工艺探索得出一些经验和启发。 相关的农业科研部门也可以从传统的工艺中,发掘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制茶研究成果,完善现有制茶工艺,让广大茶农做出更多被市场接受、受市场普遍欢迎的好茶,把销路拓宽。 ●以收益作杠杆 撬动产业发展 无论政府怎么扶持补贴、大力宣传,最终还是茶品必须得到市场认可。销路畅顺,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工艺的研发推广,至为重要。换句话说,六堡茶销售旺了,能大把大把地赚钱了,无需政府大力扶持、努力宣传,茶农自然会想方设法扩大种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在这一赚钱效应下,政府可更多从宏观去引导,并对产业进行规范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一个茶品能否适销对路、拓展并占有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品质和价格。加强茶园管理、规范工艺、改进工艺,品质得到提高;采用机械化的采摘、制茶,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加大科研投入,缩短六堡茶的生产周期,使得六堡茶新茶能很快就能够进入品饮期,让新茶也能被消费者接受和欢迎;通过提升品质、降低价格做出更多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六堡茶,做大众化的茶,得到市场认识并认可,这样销量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广泛消费,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种六堡茶的风味,这样反过来促进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真正惠及茶农,惠及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这样,茶农及茶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去拓展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与生产和销售。相反,假如做出来的茶,销售不畅、价格偏低、获利甚少等情况下,无论怎么鼓励、扶持和补贴,茶农的积极性都难以调动起来,也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大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所经历的几次兴衰沉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市场需求猛增,产品适销对路的情况下,无需怎么推广扶持,当年六堡茶乡的种植和制茶是一片兴旺景象,甚至出现了旺甫、夏郢等地的劳动力来六堡采摘、制茶、贩运的情况。而后来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找到其他适合销的市场,六堡茶的生产陷入下滑状态,也必然导致了六堡茶种植的萎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六堡茶百年盛衰给予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 六堡茶只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大量消费,靠品质和价格赢得市场,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种植和产业发展。
2022年10月15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品味六堡 香味气韵话变化 (2012-11-30 22:34:32)
品味六堡:香味气韵话变化 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iubaotea.net 日前,在茶博会上,与外地茶友交流时,曾被问及一个问题,相比于其他茶,六堡茶最显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能否用最简单的描述,或一个词、一句话、一种特色来描述出六堡茶的优点?虽笔者写过不下数十万字的六堡茶文章和书籍,涉及到六堡茶的各个方面,但这个问题却从未认真想过,怎么以一个精炼的词来简明扼要地描述六堡茶的特点,怎么样以一个特点,概况六堡茶之特质,体现六堡茶之魅力?当时是电光火石间,回答了几位外地茶友:“气韵”。过后,仍需将这茶气、茶韵细细解释,未能尽善,总觉遗憾。回过头来,与几位资深茶友交流所得,汇成此文,与大家一起品茶论道,探讨六堡茶之个性与特质,为弘扬六堡茶文化略尽绵力。变化:从香、味、气、韵体现诚然,天下之名茶,几乎都有其突出特点,让人描述、记忆并传播。如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洞庭碧螺春的“吓煞人香”、铁观音独具“观音韵”及“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狮峰龙井的“香郁如兰”和“太和之气弥漫齿额”、太平猴魁的“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特色等,祁红则以其“似果香亦似兰香”的“祁门香”而为人所称道。 事实上,六堡茶是也是有个很著名的特点,那就是槟榔香。可苦于中国及海外,槟榔之品种各异、吃槟榔之风俗各异,海南有海南吃法、湖南有湖南吃法,台湾也有自己不同的吃法。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具有潜在致癌性。因此,现代人大多不知槟榔味、槟榔香是何种味何种香。少吃或没吃过槟榔和槟榔吃法的多种多样,导致了槟榔香不易描述,固然,这会增加其神秘性,但由于其无法被大多数人熟悉,也导致了槟榔香作为香型描述不为人所懂。 与几位资深六堡茶品鉴者交流,说起这个话题,将六堡茶之特点提炼成一点。看法挺多,有提出“红浓陈醇”并加入“甘、爽、滑”的;有提出“越陈越香、越品越香”之说法的,也有归纳作“存,随岁月变化;品,随层次升华”说法的,都甚为准确而得其精髓。其中一位资深品鉴者更提出“变化”二字作为六堡茶特点,以别于其他各地名茶,其“变”与“化”,深得六堡茶收藏和品鉴之神韵,很是精妙。 六堡茶之特质,在于其变化,其存藏的变化、品饮的变化可完美地体现在茶香、茶味、茶气、茶韵几个方面,因此,笔者将之归纳为:六堡茶的香·味·气·韵之变化,其特色,能显著区别于其他绿茶、乌龙、红茶中的名茶,与生普洱茶、熟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湖北青砖、四川藏茶等黑茶,在口味、香气、气韵方面也有着不同之处。陈放:品质之变化六堡茶经存放品质越陈越佳,在民间早有定论,在很多书籍也有记载,包括一些早期的书籍,茶友们在自己的存茶实践中,也得到证实。经一段时间存放的六堡茶,口感发生明显变化,醇厚、爽滑。研究表明黑茶在存储过程中,其理化指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资料显示,六堡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叶有一定的含水量存在,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加速了微生物的繁育,并产生较多的微生物。由于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加速了茶多酚氧化降解,导致存茶多酚含量的减少,苦涩味渐渐减少,茶汤滋味醇和度逐步变好。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生长旺盛,微生物利用茶叶的氮源为基质,消耗一部分氨基酸,而氨基酸与多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相互作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和醇类、醛类物质,参与和促进黑茶色泽、滋味和香气的形成。 长期的陈化,在有氧和无氧微生物分解作用下,物质会进一步转化,以茶为基质的经自身酶促或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水溶或水不溶的聚合物,合成为原始腐殖质。多年陈放的六堡茶,其腐植化更显而易见。包括兼有儿茶素母核的色素类物质,也有经发酵产生的“酚羟基-醌基-羧基”原始腐殖物及其复合物。从而使得陈放的六堡茶形成更佳、更协调和谐的口感风味。 六堡茶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储陈化,其品质发生变化,形成的品质醇化物质和香气成分是有实验室数据支持的。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口感、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为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而且,易于被人以量化分析中一些香气成分的减少为由进行批驳。品鉴:层次之变化六堡茶另一个迷人之处,在于其冲泡品饮过程中,每一道的茶汤其茶香茶味会体现出层次之变化。据现代研究表明,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我们平日说的味道实际上是饮茶过程中所有感觉的混合(包括味觉、触觉、化学灼热感以及嗅觉),其中嗅觉在味道感知的过程中占很主要的地位。人类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分布大量着嗅觉感受器嗅细胞,饮用到我们口腔中的茶汤,其香味通过口腔上颚后部进入鼻腔,让我们在品尝到味道的同时,感受到香气。因此,品六堡茶,更须善于利用口腔来识别香气。 一般的嗅闻,是从鼻孔吸入,在鼻腔获得嗅觉。而品茶的时候,进入口腔中的茶汤,其香气可通过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进入鼻腔,在呼出(而不仅仅是吸入)的过程中,获得嗅觉感知,因此,为了利于鉴别,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口腔中的空气流动,来加强对于茶香的鉴别。在品鉴茶汤的时候,吸入空气,让茶汤在口中翻滚,空气将茶的香味向后部口鼻交界处提升、呼出,可以明显感受到用鼻子吸气嗅闻时不易闻出的香气。 这种呼气辅助来感受茶香的做法,尤其适合于六堡茶一类黑茶的茶香品鉴。 一般而言,原种六堡茶茶青以一定标准选料,以地道工艺加工,并经适合的存放(一般六堡茶“出香”需五年左右,社前茶、明前茶会较快一些,有三年半即出香的,但有的夏茶甚至要六年左右才出香),从存茶而言,出香之快慢、出香之类型,或显或隐,或强或弱,或浓或淡,或清雅或厚实,或醇和或高飘,不一而足,固有其风格不同,但也从中可以断定该茶的潜力及空间。 经过合适环境存放的茶,在达到出香年份之后,品质呈现出更佳的表现。一般在前面几道,或会有存放所致的杂味,但在冲泡几道之后,其品质香和本质茶味会渐渐显现出来,一道比一道醇和,这是六堡茶品鉴之一大特点,一般来说,六堡茶在几泡茶汤之后,味渐浓而香益显,入口醇和而茶香饱满,茶气中正平和,沉稳刚健,余韵悠长,回味无穷,方是六堡茶中的好茶。这样的茶,如能再经过十年左右的良好存藏,其变化会非常值得期待。妙悟:气韵之变化 茶气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尝茶汤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茶气,体现出一个茶内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浓度、适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种、种植气候、管理、土壤、采摘季节、茶叶嫩度、制茶工艺不同而异。而且,在存储过程中,随着微生物分解,茶内质发生变化,六堡茶之茶气也会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从刚猛而转向柔和,从硬朗转向顺滑,感受个中变化,其过程中,或有刚中带柔,或外圆内方,或粗犷中不失细腻,或浑厚中尽显鲜活,种种变化,令人迷醉。 与茶友交流,说起茶韵,比较广泛认同的观点是“茶韵”需有高雅的香气、丰富的口感滋味,品后,留存满口愉悦的茶香、绵长的回味,进而达到心情愉悦。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称作回味。在存放过程中,在品饮的过程中,六堡茶之茶韵也同样体现出变化之妙,比起茶气变化更为精彩而多样。茶韵常见的体验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香气留存度)、醇厚绵长(醇厚感留存时间)、清爽度(鲜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润泽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时间)、苦涩回甘(喉韵回甘的持久度)等,并将这些感受予以综合。 在品茶的时候,诸多感受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的境界,称之为和,是六堡茶韵之最高境界。在不同的年份的六堡茶中,接近或达到“和”的境界的茶,品鉴其逐年茶气茶韵之不同,体会每一道茶汤之变化,感受六堡茶在岁月沧桑中其升华、其转化,都是品茶中非常美妙的享受。 品饮一款有槟榔味的六堡茶佳品,最能体现六堡茶的气韵变化,也是人们说起六堡茶都会联想到其独特的槟榔香的因由。六堡茶的槟榔香需经长时间的存放,方能“显香”、“出香”,品饮起来,好的六堡茶槟榔香也非常持久,茶气中正而平实,时间的磨洗少却了新茶的“霸道”,十多道下来越显醇和,数十道泡后,即使是茶汤颜色很淡了,其槟榔味依然不弱,且越泡香气越显纯净柔顺,以至于很多时候会有越泡越香的感觉,韵味无穷,这是六堡茶一个极具特色之处。中国是茶叶消费和生产大国,茶类之多,数不胜数,列入名茶之列的也不下数百种之多,历史上,六堡茶能脱颖而出,被岭南及海外民众广泛认知并消费,进入历史名茶之列,足以证明,六堡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其特质和优点在哪里?哪些特点最能体现六堡茶之美?如何展现这些特点,更好地让茶友们认识六堡茶、喜欢六堡茶?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2022年10月15日
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为六堡茶正味 (2012-12-21 20:55:01)
为六堡茶正味 很多没接触过六堡茶的茶友会有困惑:六堡茶到底是什么味道的?跟普洱茶有什么不同,什么味道才是六堡茶正味? 网络发达的今天,与外地茶友联系方便多了,联系方式也更多元了。了解到很多外地茶友,对六堡茶颇有兴趣,但却不知该从何入手了解六堡茶,怎样才能品尝到能代表六堡茶真正味道的茶品。一些茶友在网络上留言提问,笔者总是详细地告知一些相关的六堡茶知识。不过,茶最终还是要喝过才会真正了解的,但要推荐哪款更能代表六堡茶正味的茶品,却要颇费一番周折,一些推荐的茶品在外地很难买到,因此,我也常常为此感到为难。 笔者碰到过一个安徽的茶友,一说起六堡茶就非常坚决地“否定”了,跟其深入探讨发现,原来这位茶友平日喝绿茶和普洱,也尝试过几次六堡茶,但均觉得茶汤黑浊、茶味苦,很难接受。问起,原来其接触的大多是一些劣质茶品,根本不能代表六堡茶正味,于是,笔者找了几款经典口味的六堡茶寄给他,让他品鉴并重新认识六堡茶,很快这位茶友也成为了六堡茶的爱好者。 做六堡茶的正味标杆 六堡茶有着一套科学规范的加工工艺,只要合适地选料,踏踏实实按规范去生产,是可以做出好的六堡茶的。但无可否认,现在市场上的六堡茶鱼龙混杂,有的选用廉价和不适制六堡茶的茶青原料、有的加工工艺不规范,也有的为了达到几年陈茶效果,而在晾置存储环节做仓做旧的。这个虽然是某些商家的个别行为,但往往其已经影响到整个六堡茶的品质声誉,值得引起业界的反思。笔者就曾遇到过一位茶友,一说起六堡茶就说是“一口霉味”的茶,要不得,他不喝。 有国外的营销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某样产品的评价,会影响其身边8个人的看法。而这种资深茶客对某些茶的看法,在其当地和茶友圈内,或许影响范围更广。 有鉴于此,有茶友曾建议笔者联合一些厂家及行业协会,做出一系列有典型六堡茶口味的标准茶样,供初接触六堡茶的茶友作为一种参考,所选的茶青未必一定要选用顶级,也无需选择高价的原料,就按从前的出口要求,按从前工艺(焗堆)和现在的渥堆工艺,做出一系列能代表六堡茶典型口味且有良好性价比的茶品,作为标杆。 这个想法很好,也颇具操作性。笔者觉得,六堡茶是大众的茶品,这种标杆六堡茶,以合适的价钱出售,让大家能够了解纯正的六堡茶什么味。在事实面前,在标杆茶面前,说六堡茶就等于霉味茶的见解也终会消失。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liubaotea.net评价体系更须多元化 六堡茶的正味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系列的、完整的体系。其中应有新茶,有若干年份的老茶。毋庸置疑,六堡茶越陈越佳,但六堡茶的新茶(一年两年左右)也可以喝,而且应该是好喝的。特别是在原茶毛料、加工工艺和晾置环节上有所选择,是可以做出好喝的新茶的。六堡茶的评价体系也必须摆脱过去沿用黑茶审评的品鉴方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笔者认为,风格多样的六堡茶,更适合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战之前,葡萄酒的评价体系也相当单一:讲求酒体厚重,均衡,结构复杂,单宁有层次,回味悠长。符合这些要求,就基本上可称之为好酒,到二战时期,情况发生了改变。一种以佳美(Gamay)为原料,在原有评价体系算不上的好酒的薄若莱(Beaujolais)新酒异军突起,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薄若莱(Beaujolais)新酒并不崇尚陈,酒体轻薄,果香清新,不用橡木桶储,不追求回味,不耐储,一般要在当年喝完。在这个葡萄酒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历程典故中,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 随着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铁观音、普洱茶的茶品随着大众消费的口味变化,在这几年里也在不断地变化,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例子。铁观音从传统的中发酵向轻发酵、飘香转变,再从轻发酵逐步回归传统。这些年,普洱茶的变化就更为丰富了。同样的,作为六堡茶的正味以及其参考的标杆茶,也不应是一个唯一的一成不变的茶味,而是一个系列、不断发展、与时共进的评价体系下的标杆,而且,应是随着大众消费口味的变化而不断修正的标杆。权威评价作品质认定 一款六堡茶好或不好,是个很综合的问题。与之类似的,有酒的评定和美食的评定。 葡萄酒的评分体系,对葡萄酒市场有着很大影响。葡萄酒的评价体系所打出的分数能让普通消费者可以根据评分,购买葡萄酒甚至进入葡萄酒投资市场,为其提供的决策依据。 而同样很难“评价”的美食,米其林Red Guide旅游手册也从1926年开始,出现星级评分系统。直到今天,米其林的星等评价成为了世界上最出名、最权威、最有价值的美食评价标准。 可以借鉴的是,在每届的茶博会及六堡茶评茶会上,我们除了评出金奖银奖外,不妨设立更多的项目,以更适合于评价六堡茶而不是用黑茶的审评方法,评选出一些能够代表六堡茶正味的茶品,授予“典型茶品”之类的标识。我们也可以星等评价的方式,对送评的茶品,以客观公正的品鉴方式评价打分,并给予“一星”到“五星”的标识。这些做法,无论是对消费口味引导和厂家规范生产、商家经营的引导上,都是很有益处的。正味六堡茶须先正标准以标杆茶为六堡茶正味,还需有一套适合于六堡茶的审评体系。 事实上,我们现在专家们以黑茶审评的标准来评价六堡茶,是不正确的。可以想像,没有依据六堡茶的特点而制定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六堡茶品质,最后的结果出来必然会有很大谬误。从实际效果看,据此评出的金奖、银奖茶品,往往跟茶友消费者的评价有一定距离。 笔者之前曾撰文指出,当前沿用黑茶审评是有历史上的原因的,当时用以出口创汇品质需求不高,且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茶出口产量的追求高于品质。但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的增大和市场上六堡茶品类的逐步丰富,一套更适合六堡茶审评的规范方法是必须的。利于更准确更客观地对六堡茶进行品鉴审评,并引导六堡茶多品类开发和研究。也有利于将六堡茶的“槟榔香”等特点作为卖点,推广市场。 传统的审评是将六堡茶归入黑茶审评中,没有单列出来,也没有太多针对六堡茶特点的审评标准。如在黑茶的审评中,对“香”是要求不高的。只有从外形审评闻“干香”和茶汤的陈香、松烟香。在黑茶的审评方法中,对黑茶的香气的理解是“因黑茶经过渥堆发酵堆积没有绿茶清香;又因原料较粗老,工艺特殊,没有红茶、青茶的甜香花香”。因此,对“香”要求不多。 如此,六堡茶最具体色的槟榔香没有在审评中得到体现,或许有的六堡茶有槟榔香,且香浓醇和的却落选了,而没有槟榔香的六堡茶或许由于汤色漂亮、干茶条索匀齐等一些次要因素,却被评上了金奖。这对六堡茶而言,无疑会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遵循黑茶的审评方法,在以往的审评中,因为没有列出与六堡茶有关的评审标准,评委专家们都没有特别关注到六堡茶所独有的品种香——槟榔香,更别说六堡茶还有其他的木香等细小分类和各种香气强弱轻重的特点。而且,很多时候这些邀请来的外地审评专家,并没有太多六堡茶的品鉴实践和经验,有的甚至是很少喝或从未喝过六堡茶,而是靠以往对整个黑茶类审评的标准来评定六堡茶的优劣,也难怪这些专家们审评出来的结果会引起茶友们的质疑和否定。 揭示这个行内一直默认的规则,或许会招致某些人的不满,但笔者认为,不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继续以这种不熟悉六堡茶的专家审评出来的结果去引导六堡茶市场走向,去引导消费口味,对六堡茶产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一直以来,笔者发表的文章不乏一些针砭六堡茶产业现存问题和隐患的观点,包括以上的审评问题,还有一些品种选育推广、原种品种使用、原料品质把关、预防农残、市场监管不力及编号混乱、标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希望六堡茶产业同仁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很好地解决,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使得整个六堡茶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知我知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让天下茶人能够安全放心地喝上一杯地道好六堡茶,笔者觉得就足够了。(笔者为报纸所做的六堡茶专栏“品茶论道”就此告一段落了,以后会继续在网络撰文与大家分享六堡茶品鉴心得,并在台湾专业期刊《茶艺·普洱壶艺》的“六堡茶专栏”里撰写专栏文章,为弘扬古老的六堡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2022年10月15日
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拙作《中国六堡茶》书名冠“中国”之释义 (2012-12-23 11:07:22)
关于《中国六堡茶》书名冠“中国”之释义 拙作《中国六堡茶》出版发行以来,有茶友问及为何用此书名,为何不是广西六堡茶,或者是苍梧六堡茶、梧州六堡茶?有茶友说,这样,将产地扩展到整个中国,整个中国都产六堡茶,还怎么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呢?笔者闻之不觉莞尔。中国丝绸、中国京剧、中国景泰蓝、中国龙井茶、中国茅台酒这些响当当的名称,用之久矣,也成为外国朋友对中国工艺戏剧、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的符号的一种载体。一般人绝不会理解为“产地扩大”,或全国都可生产这个方面去,也不会因为冠以“中国”两字,这些有着鲜明特色、浓郁的地域特点的名优特产会丧失其优势吧?六堡茶,是广西苍梧的传统名茶,历史悠久,历来以侨销东南亚而驰名海内外。可以说,六堡茶是属于苍梧的,也是属于广西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这样说毫不夸张,外销侨销也正是六堡茶之一大特色。当年侨销南洋的六堡茶,也曾经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对遥远的中国故园乡情乡思的一种寄托和文化皈依。在南洋诸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在日本韩国这些过去六堡茶的传统消费市场,乃至欧美、澳洲等现在新兴的六堡茶消费国家和地区,说起品质优秀的六堡茶,人们也往往会冠以“中国”两个字,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六堡茶的骄傲。六堡茶中国苍梧县的名优特产,其品质是特有的,离开了梧州、离开了苍梧、离开了六堡,生产不出地道的六堡茶,这早已为实践所证明。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冠以“中国”两字,就会扩大了产地,加剧了竞争。风味独特、文化深厚、千年传承的六堡茶总该有这样的自信与胸怀吧?拙作将六堡茶前冠以“中国”,意在反映出业界应有的一种气度、呈现出一种眼界、展现出一种胸怀、体现出一种高度、立足、也凸现产品市场面向及期许。吾心拳拳,惟天下茶人知之。
2022年10月15日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7
8
9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