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58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79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66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40 阅读
5
三口居士:常见茶类寒凉温热属性一览 (2013-04-01 09:53:04)
331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6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52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一篇旧文章:煮饮六堡茶果壳 (2011-04-24 07:44)
煮饮六堡茶果壳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一直以来,听说过六堡茶除了常规的老茶婆、中茶、茶谷之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如茶巴、蜂窝茶、茶花蕾、茶果壳等,只不过,除茶花蕾得品尝过外,其他因甚是少见,一直无缘一饮。 这天,在鸳江丽港的六堡农家茶展示馆,遇上六堡农家茶协会的会长黎坚斌和副会长黄超,有缘一试六堡的茶果壳所泡的茶,也有所收益。煮饮茶果壳的渊源在六堡民间茶果的壳用做饮用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也并非每家每户都用茶果壳饮用。据一些老茶人说,从前,茶农大都很穷,就如《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所说的一样,省俭的茶农大都不舍得将可以换钱的茶谷、中茶等自己饮用,所以,大多都是制作老茶婆或是这种茶果壳来饮用。 据黎坚斌说,六堡民间一直就有用老茶可治病的传统说法,所以,六堡茶农多有在家中存放着一些茶叶的习惯。有老茶婆、茶谷,也有部分的茶果壳,茶果壳耐放,经放置数年,往往更有“沉香”,与老茶婆等都不同,备受到茶客追捧。不过,单纯这样以盖碗或壶泡饮,茶果壳是不会很有味的,是以,必须烹煮才会“出味”,不过,如此“煮茶”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笔者向一些六堡茶发烧友中了解到,口感醇和风味独特的茶果壳的煮饮这两年来颇受一些茶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品质好、存放了一定时间的茶果壳,有着很独特的沉香,汤色红透如琥珀,味道甘醇,韵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据资料显示,茶果壳含有木质素、茶皂甙、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中茶子壳含有28.4%缩戍糖、8.7%茶皂甙是比较高的。煮饮茶果壳有讲究茶果壳的茶好不好喝,茶果壳本身的品质、年份是一个方面,而煮饮的用器、方法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煮饮茶果壳可先用清水将果壳清洗干净,特别是放置了一定年份的茶果壳更须清洗去浮尘,一般可用温水冲洗几遍即可。 据六堡的老人介绍,六堡农家煮茶用的是一种叫“茶急”的粗陶茶煲,现在已难觅踪迹。其外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煮中药的茶煲,但又颇有差异,煮饮农家老茶婆和茶果壳等都可以使用。 平日泡茶用铸铁壶烧水,其水的味道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直接用铸铁壶来煮茶果壳,煮出的茶汤水会偏黑,而且茶汤越煮越深。所以,最好选择陶瓷类的器皿来煮茶,煮饮花茶的玻璃茶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难忘茶果的风味前几天,在一次在近郊农家煮饮茶果壳的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茶果壳独有的风味。 在农家的院子,一个小炭炉,一个瓦煲,一桶山间清水。很朴素的一切,却自有其自然清新之气。炭炉的火不大,煮茶刚刚合适。据有经验的茶友说,猛火煮的茶不好喝,先中火煮开,改文火烹煮,比较合适。 茶果壳是几年的陈壳,比想象中容易“出味”,改慢火后,便隐隐闻到茶香了。而且,通过这次煮茶,发现茶果壳很“耐煮”。 用的杯子也是中等的“茶碗”(较之平时用的小杯而言)。茶果壳茶的汤色红中带褐色,隐约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很内蕴,茶味醇和而回甘。跟平时喝的茶叶茶不同,却又是另一种“茶味”。细细品来,竟是别有洞天的一种新的感觉。不由得想,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茶味”的。 这些天天气较热,试着将煮好的茶,以大碗盛着放温凉了,到村头田间走走之后,回来仰头一口喝干,顿觉全身舒泰清润,齿颊余香,非常爽快。就如感受到六堡农家上山下田回家,喝上一口农家六堡茶那种淋漓、畅快。心底里不由得衷心地赞叹六堡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茶果壳煮茶的聪明智慧。不过,夏季或秋初的茶果,个头小,味道足,如能找到有十多年陈放的那个味道,喝了难忘啊!而且,特别耐泡,喝上一百几十道都可以,很神奇!
2022年10月15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醇厚鲜爽话金花 (2011-03-26 19:06:59)
关于六堡茶的金花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茶品质好的标志,不惜高价追捧,也有人对其卫生不太放心,避而远之醇厚鲜爽话金花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喜欢喝六堡茶的茶友,大多都听说过金花,有人当其是宝,高价追捧,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说其乃致癌的黄曲霉菌而远远避之。“六堡茶的金花是什么东西?”“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接触过六堡茶金花的茶友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疑问。 金花到底是什么?当前,有关研究者一般将六堡茶金花与茯砖茶等黑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就从其金花外观及分布情况、形成机理上看,几种金花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是相同的。 六堡茶上产生的金花外形似缩微的“米兰”。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我们平日说到的六堡茶“金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见的是其黄色的子囊果。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谁的眼睛像显微镜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一些茶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真正应该这样理解,当我们看到一个六堡茶茶样中长有“金花”时,往往表示这个茶中有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并分布着。“金花”对六堡茶的作用平时,我们通过看到的这些金黄色的闭囊壳——“金花”来判断这个茶中,冠突散囊菌成为了优势菌种,并会促使茶中物质加速转化,茶味变好,会含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物质。这种以看“金花”断定好茶做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早为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一种经验。 据研究资料显示,冠突散囊菌经其产生各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去催化茶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从而继续催化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红浓加深。灰绿曲霉菌与冠突散囊菌是同族,它在陈化过程也易繁衍,是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它可分泌一种氧化酶,也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苦涩味减少,滋味转为浓醇爽口。还可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使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 梧州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冷暖干湿变化很适合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在无需过多干预的常规放置的条件下,六堡茶即可得到比较好的陈化,因此,有研究表明,梧州的气候及环境条件很适合六堡茶的生产和存放。在这个过程中,合适的温度湿度环境使得冠突散囊菌迅速成为优势菌种,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物质的形成,并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也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有“金花”的茶,好喝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金花的六堡茶就好吗一般而言,而其他没有“金花”的茶,并不表示其中没有冠突散囊菌,而是有可能是其还没形成优势菌种,或者是没有大量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或者是其“金花”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消失了(很多茶友或会有“金花消失了”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因之而说没有金花就不是好茶。 有茶友问起,六堡茶除了有金花,是否还有银花?常看到有部分惟利是图的商人,通过“湿仓”制造高湿环境,促进微生物菌类生长。确实,在湿度温度环境适合的条件下,能促进薛氏曲霉的生长。同时,其他杂菌也会加速繁殖,出现霉变。常见的是我们常常看见的长出白色、绿色或者红色的“毛”(杂菌的菌丝),我们粤语中称之为“发毛”。通过高湿促生的所谓“金花”,由于同时也会有大量其他菌类的繁殖,其会否导致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答案显然易见。 有金花的六堡茶里面的冠突散囊菌经催化并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物质形成,口感会有较大改善,但茶叶本身的品质还是占最主要因素的,一个品质很差的六堡茶不好因为“金花”而脱胎换骨,变成上品、极品,这点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关键还要分辨这个茶是什么样的金花,有没有杂菌一起生长,干茶干不干净,是不是通过湿仓沤出来的,是不是霉变的茶品等等。这些,我们就需要通过茶的外观以及金花的形态分布加以辨别。如何分辨真正的金花 如何分清真正的金花呢? 一般而言,第一,由于高湿造成的霉变,尤其在霉菌群落最密集的地方,茶叶凝结成块、易碎。而有“薛氏曲霉”孢子的茶品,条索清楚、自然舒展,存期长久后茶品易分拆,冲泡后叶形完整,叶有一定强度和弹性; 其他杂霉菌只有黄色粉状孢子,但在生长期一定有菌丝形成,真正的“金花”任何时期都不会有菌丝存在。 此外,杂霉的孢子颗粒极细微且附着不紧,一口气即可以吹散落,真正的“金花”附着紧实,不易掉落;还有,其他杂霉菌是丝状成片分布,为浅黄色,通常分布在茶品局部;“金花”通常在茶块、茶饼或砖、沱的内部,为点状颗粒,呈金黄色,茶面分布时偶有十数个金花同处分布,花体清晰,界面清楚。 霉变茶的汤色偏黑或棕黑,较浑浊,味道有霉变气味,数泡后汤色很快变淡且依然浑浊,而有真正“金花”的茶品,茶色红,且较普通茶品更加清澈透亮,口感圆顺爽滑,一泡就有种特有甜香。以上几个要素须综合一起作判断,不能单看一两个方面便匆匆下结论。 一般茶友假如觉得很难如此专业地鉴别、分辨的话,还是找有经验的朋友分清楚再喝,以免对影响身体健康。金花六堡茶如何洗茶知道了何谓“金花”,有茶友担心,既然金花这么有用,那洗茶(醒茶)的时候,洗去了,岂不可惜?我们来说一说有金花的六堡茶该怎么洗茶。 笔者认为,我们平常洗茶(醒茶),也养成了洗茶(醒茶)的习惯,只需要注意怎么样洗茶,对待有“金花”的茶,也是同样的洗(醒)就行了。 “金花”茶的品质好,不是因为其附着的金黄色的闭囊壳,而是有成为了优势菌种的冠突散囊菌在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催化的作用,其参与了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了茶中的相关物质,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使得茶汤回甜生津、醇厚鲜爽,这些物质已经在茶里面,并不在闭囊壳中。 不过,这些使得茶“回甜生津,醇厚鲜爽”的物质,也同样的可溶于水中(这是当然的,不溶于水我们也品尝不到了),洗茶还是如我们平时所提倡,用热水而不是开水洗茶,洗茶(醒茶)应控制在很短的时间为宜。 实验表明,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2022年10月15日
3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辨伪断代鉴“六堡” (2011-03-26 18:38:33)
六堡茶是有生命的,即使是作为成品的六堡茶它的品质仍然在不断变化之中……如何判断陈年六堡茶的年份,既要学会断代,更重要的是辨别真伪辨伪断代鉴“六堡”文/彭庆中 (三口居士) 转载请注明作者如何判断六堡茶的年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说难也不难,说易却也不易。与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的是当前人们常说的古董鉴别,也就是所谓的“鉴宝”。这类节目一直在各类媒体风行,很受观众欢迎。不过,即使是专家的鉴定结论,亦会受到一些民间人士的质疑。其实,这类鉴定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辨伪”。专家们往往依据材质、器型、工艺及某些特征,判断这些物件属于何朝何代,因为他们研究过历史,深谙各类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加工工艺、器物细节、典型特征等等。懂得这些,是学会鉴别所必需的,但懂得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上,古董的作伪很早就出现了,这些作伪的东西真留到现在,也真的成了文物。而陈年六堡茶的作伪,也有相当的历史了。据笔者考证,从消费群体逐步认可六堡茶有越陈越佳的时候开始,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的茶商就已经开始将六堡茶做旧做陈了。 就古董而言,要真正懂得鉴宝,还要懂得“辨伪”,而要懂得辨伪,必须对怎么“作伪”有深入研究,熟悉所有作伪的手法,知道作伪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辨伪,更准确地“鉴宝”。 同样的道理,在如何判断陈年六堡茶的年份时,须从这两个方面判断——“断代”和“辨伪”。了解一些六堡茶史要懂得鉴识六堡茶,须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抗战前情况详见本刊《漫谈农家六堡茶》之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八年抗战以及后来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由广州经香港再转出口海外。直到1949年之后,六堡茶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和出口。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重新开始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51年公私合营的梧州土产运销公司成立,亦参与了梧州六堡茶的精制加工。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主营广西茶叶,并选址在角嘴路“老虎冲”,设立小型手工生产的茶叶精制工场,这个就是后来的梧州茶厂。据资料介绍,梧州茶厂在1954年对筛分、除杂的工艺进行了改进、1955年对精制工艺流程进行改革。这个时期开始,梧州茶厂出产的六堡茶特征是条索更为匀整,发酵比较充分。 1954年开始,由于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区域内茶叶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从这个时间开始,毛茶原料开始出现变化。也在这个时候,国营横县茶厂成立。之后在1966年国营桂林茶厂成立,这几个区域内毛茶各自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六堡茶的毛茶原料有了更大变化。 在1958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梧州茶厂开始工艺革新,试产现代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进行量产,从这个时期起,采用现代工艺的六堡茶正式开始出现。 1976年,苍梧县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在1976年至1979年5月该厂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生产,据苍梧县土产公司茶叶组的资料记载:从1979年5月下旬开始,到1982年10月底,苍梧六堡茶厂考虑到“目前六堡茶生产周期长,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制耗较大,因此,对六堡茶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开始试产即所谓精制“冷发酵”工艺,进行“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加工生产。 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也几起几落,除了农户自己饮用和留存防病治病用的少量之外,基本由供销社收购作精制厂加工。在后期,由于市场、产量及成本的考量,位于六堡镇中心不远的苍梧六堡茶厂,也拉来部分外地毛茶加工六堡茶,原料毛茶不再全是原种六堡茶。断代重要,辨伪更为关键熟悉了六堡茶工艺、原料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了解其特征,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老六堡茶年份的准确而客观依据。原料及工艺不同反映其在产品的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干茶、茶味、茶色以及叶底上。 判断一个老六堡的年份,首先,你必须喝到过真正的陈茶。喝到一些有据可考的老茶在心中作为“标杆”。不过,要喝到真正几十年的老茶还是要有一定的茶缘。退一步说,数十年的难找,起码,你应该喝过一些真正有十年八年的老茶,也喝过一些十多年的陈茶,细细体会一下真正老茶那种陈香,很平和、沉而稳的陈和醇,也感受一下五年、十年、十多年之间有时间跨度的六堡茶变化,了解不同原料工艺的茶其汤色、茶味、茶香和口感上的差异,感受其茶气、茶韵的变化,这点尤其重要,在下面“辨伪”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基于这个标准,综合这些原料工艺因素,来判断一个茶大致的年份,除了靠口感辨别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外观辨别来确认是否真正的老茶。但不可以单凭这些外观加以认定。毕竟,现在很多“做陈”的手法就是冲着外部感观而做的。单纯凭这些辨别,特别容易上当。一、可以先从外包装分辨生产的年份,这种做法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易于做伪。很多做旧的茶就是通过做旧外包装或者仿冒以前的老包装来欺骗消费者。 厂家六堡茶的生产经过这么几十年,其外包装也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变化,一些很有时代特色的包装可以作为茶年份的参考。如黑盒六堡茶曾经有过写作“六保茶”的包装,但茶友们应该知道,这个“旧”的外包装并不说明里面的六堡茶就一定是“旧”的茶。二、可以从干茶入手,看干茶的蓬松度。拿一些不同年份的六堡茶比较一下,十年以上的六堡茶,会感觉到随着时间的长短,会变得松、散,变“轻”,手上感觉明显轻于较新的茶。由于长期存放其自然陈化发酵,导致老茶会越陈越“泡”,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自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市面上可看到的做旧普洱“老砖”茶面一层白的痕迹可以借鉴。)干茶颜色会偏褐红,甚至棕色,干茶外观应该干净、无霉变的痕迹。三、闻干茶的气味。一般有“哈气之后闻干茶”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很不卫生,建议不使用。而且,这样哈气后闻到那股“陈味”,很多时候容易被故意做伪,不太准确。而且,真正这样闻干茶都有所谓“陈味”的茶,就越要多加小心。相反,甚至有明显刺鼻的“陈味”的茶,更应该引起警惕,不喝为好。四、看茶汤颜色。一般而言,六堡茶由于原料和工艺原因,某些茶新茶时候较浑浊,或者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色。如果是后期储存湿度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者是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甚至浑浊,一般茶友称之为“酱油汤”,碰到这样的“陈茶”,就要加倍小心了。五、细品茶汤的陈味。一款真正陈年且非常好的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杂味,没有“坑”味,带陈香,陈香不会太霸道,但会很持续,很沉稳,入口有软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明显涩感,茶味醇厚,于醇厚中体现出一种沉稳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品种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隐回味,茶韵纯正,余韵悠长,这点对辨伪尤其重要。 而做旧的陈茶,肯定会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现问题,现在的技术还没能够完美地“做”出辨别不出的陈茶。如有的做旧的陈茶闻之一股“陈味”,但几道茶汤后,涩味明显;有的是看干茶很陈,品茶汤也不涩,但茶汤色浊,叶底发黑、霉烂、无弹性,很明显是做旧做陈的茶。这个茶汤的“陈味”是很容易被做伪的,而且某些不良茶商更喜欢“指鹿为马”,将“坑”味说成“陈味”,很多接触陈茶不多的茶友往往会受到误导,更以为陈年的六堡茶就是“坑”的。而做旧的陈茶,除了一股“坑”味外,往往就没有陈茶哪种醇厚和顺和的口感,而且,往往喝了之后,喉头会感觉有点紧,有点不舒服的感觉,茶友们称之为“锁喉”,这也是辨别假陈茶的一个手段。六、看茶底。看茶底很重要,一个可以辨别这个茶的工艺和原料,不用说,就是年份造假了。如早期的老茶,出现机采或机械切叶的迹象这些跟年份明显矛盾之处,发酵工艺不对的或毛茶原料不对的,都应引起警惕。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手法是人为加大湿度加速六堡茶的后发酵,以达到“陈”的效果。但这样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本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这种“陈茶”就需要格外小心了,一款存储良好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绝对不会是霉烂发黑的。
2022年10月15日
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谈谈存放六堡茶 (2011-03-26 18:34:37)
六堡茶存储过程中其品质仍然不断变化,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光线等因素直接影响六堡茶品质 谈谈存放六堡茶 文/彭庆中(三口居士)有经验的茶友都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六堡茶越陈越佳,所以很多茶友都喜欢多买些存着,边喝边放,感受六堡茶随着岁月慢慢老去所带来的变化。六堡茶该如何存放呢?家庭中存放六堡茶须注意些什么呢? 从主要因素而言,影响茶叶存储、导致其发生变化、陈化的四大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再有就是陈放环境的干净、气味等。六堡茶的存储,需将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其中恰当的温度湿度等为利于陈化的因素,阳光直射、杂味串味等为劣变因素则须注意避免。书上的方法并非都正确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书上都有关于茶的存储的方法,比如常见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真空贮藏法”等。这些方法对不对呢? 客观地说,这些方法都正确,只不过不适合我们常常说到的六堡茶存储而已,或者可以说,对于六堡茶或者是普洱茶而言,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一直以来,平常看到的很多茶书都会说到茶的存储,而且这类茶的普及读物多半不会针对不同茶的分类而提出不同的存储方法,而单一地介绍一大堆“抽真空”、“密闭”、“低温”等措施,往往会误导很多新茶友。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品种非常多。茶行业中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确实,中国茶叶种类很多,权威分类中基本大类就有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等,其在种植、加工、品饮、存储等都各有其特性,不可一概而论。 由于过去绿茶是主要消费的品种,所以,很多普及类茶叶书籍介绍的常识多是以绿茶为主。而书中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气贮藏法”多是指绿茶而言的,而“抽真空”、“冷藏”等做法,也常见于闽南乌龙茶如铁观音、本山等。因此,新茶友必须了解这点,存茶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容易踏入误区,“尽信书不如无书”了。锡罐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从前,很多茶客认为,储装茶叶以锡器最好,至今仍有一些老茶客有这样的看法。还有书上说从古至今已被公认为保存茶叶的最佳器皿。现在,市场上好的锡罐还非常昂贵而畅销。 锡罐的兴起应该是在陶罐、瓷瓶、漆盒(漆器的茶器具由于其难以消除的油漆味道而没有太流行)之后。锡罐流行始于明清两代,一则金属制品罐口紧密,而锡又较软而密封功能不错,二来质地光泽明亮,表面很容易做上精美的浮雕,造型又可多变,一经出现,便迅速风行。清末之后,随着手工业、现代工业的逐步发展,饮茶之风兴起,居家必备各式锡罐。纯锡熔点低,不需高温便可熔解,锡版成型之后镌刻容易,加之能工巧匠各出奇技,雕刻繁复精美的花纹,而更为盛行。 在明清两代,粤东潮汕各地陆续发现锡锌等混生的矿脉,潮汕即成锡矿产区。后来,马来西亚也发现了锡矿,开始了开采。潮汕盛行喝茶,将饮茶之风带到马来西亚的也有潮汕、闽南及两广人,他们对茶也是情有独钟,一时间,生产加工锡器皿的锡罐的行业配套便因应市场需要迅速跟上,并向各地推广,清末至民国期间锡罐一时风行各地。 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锡罐并不是特别适宜用来贮藏东西。因锡极易氧化,虽然新品出来,令人眼前一亮,但时间长了,都会氧化发灰发暗。不过,即使现代工艺逐步解决了锡罐易于氧化变暗的问题,但由于其质地软、过于密闭等特点,锡罐还是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的。因为,六堡茶的陈化需要氧气、适合的温度湿度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 有一些茶友提出,用玻璃瓶或玻璃罐来存储六堡茶,其实这个做法欠妥。在茶的存储中,避光是一个很重要的要求。 在茶叶中,光照会加速茶中芳香类物质的分解,促进脂类化合物的氧化。光使茶叶中的脂肪酸氧化生成了反-2-链烯醛和庚醛,使原有的香气变坏,形成强烈杂味(有人称之日晒味),有资料表明,贮藏在透光玻璃瓶比贮藏在木盒中的干茶变质更快。 记得小时候,印象中我们梧州很多茶叶店在售卖茶叶的时候,大多曾采用过玻璃坛罐装着茶叶。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做法,毕竟商家要向顾客展示所售茶叶的色泽和形状。不过,据向一些年老的茶商了解,按他们的经验,这类“露光”展示存放的茶叶,必须尽快清货,快则半月,多则几月茶就会慢慢劣变、色泽变得暗哑,香气变弱甚至变异。 梧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冬春空气湿度较大,夏秋高温干燥,是比较理想的存放气候。而在北方,在秋冬季节往往会过于干燥,春季也不如南方潮湿,没有南方地区典型的每年干湿冷热循环一次的气候变化,而这点对于六堡茶的陈放是很有利的。就如同过去曾经将搬进搬出防空洞作为六堡茶的工艺流程的效果一样。 六堡茶对存放地点并不挑剔,不论是空间大或小,是阁楼还是专有茶仓库,只要不受阳光直射,不受雨淋。基本是适宜存放。 存放六堡茶器具的材质有瓷器、陶器、竹篾编织物、竹木器物等几大类。用瓷瓮放置六堡茶得留心,厂家茶特别是带略带酸气的新茶,偏于潮湿不宜放入这种容器,还是放入竹编箩筐或陶瓮较好。瓷瓮以存放陈茶为宜,特别是已经非常完美的老茶,用瓷质的容器放置,更为适宜。陶罐细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上釉的陶瓮保湿度较佳,活性适中,同样适合放置陈茶。不上釉的陶瓮、竹编箩筐、竹木器物以及葫芦等,透气性好,有温湿度变化,利于茶的转化,一般的六堡茶都可以放置。 竹木器物(或者是漆器)的话,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新的竹木器具往往还有一些气味,漆器也是,衡量这些器物是否适合存茶,还是以其是否有异味为前提了。假如是经过长时间的晾放或采用工艺去除异味,这些竹筒、木盒、漆器之类存放茶叶,还是可以的。 放入这些容器前,六堡茶可以先用纸包好。纸的选用,最好是透气的无异味的玉扣纸、砂纸、生宣(不宜用熟宣,熟宣多有矾的气味)、棉纸、毛纸等,不宜使用塑料袋。一般家庭中如果放不了这么多坛坛罐罐,也可将六堡茶用纸包好后,存放于干净无味的装食品用的纸箱中。正确把握通风和透气 一般茶书上,说到茶叶存放,大多都会写着“放置在阴凉通风之处”,对于六堡茶而言,此说值得商榷。尤其是梧州的冬春季节空气湿度很大,这种做法就必须小心,因为茶叶,容易吸潮。春季,如果增加了通风相反会令茶品很容易受潮。 六堡散茶可用纸包好或放入陶罐中,箩装茶、饼茶等可放入无味的纸箱中,并封好,做到“透气”就可(在春季“回南天”这点尤为重要,包装纸和纸箱有调节作用,可以挡住外界过多的湿气。)。可以封好度过春天雨季的茶品本身所含水分也不能太高,如果是新茶,本身含水很高,就在无雨的秋冬季就应该适当晾开透气,使其干燥。在春季湿度大的季节,不宜频频翻动纸箱,以免六堡茶受潮。 不过,也无需过于担心,即使是天气潮湿,对于存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你做到了上面几点,用包装纸和纸箱营造一个“湿度缓冲区”,就很足够了,建议不要使用除湿机或是空调的抽湿功能长时间“吸干”茶的水分,而以自然状况下的湿度存放为最佳。 即使是空气湿度不大的季节,也应该慎重看待这个“通风”,按一些茶人的经验,存放六堡茶的地方,不需要空气流动过快,也就是说不需要太“通风”。一般而言,经过充分沤堆发酵,发酵比较完全的六堡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放置,去除堆味后,不宜存放在过于通风的环境中。甚至,如果是一定年份的发酵充分的六堡陈茶更要避免通风,基本保持透气即可,过于通风相反是对存茶不利的,这里须把握好这个“通风”的度。农家茶、厂家茶宜分开放 茶很容易吸味,有一定经验的茶友都知道这点,有的茶友更有一些教训。所以,我们存放茶叶的地方都必须远离污染和味源如化学品香精、香皂、檀香、香木、樟脑等气味浓厚的物品。而且一旦染上杂味,是很难去除了的。花茶的窨制也是利用了茶易于吸味的原理生产出来的。六堡茶中,六堡农家茶(即传统工艺的六堡茶)以有其独特的风味,受到很多茶友的喜爱。但很多茶友同时也觉得困惑,农家茶、厂家六堡茶这两种茶一起存放,可以吗? 一般而言,很多农家茶品有其特有的松烟味、炭火味,与厂家六堡茶(后期渥堆发酵)气味有很明显不同,混放在一起,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窜味”,是不适宜混放的。不过,由于茶友们手中的茶,往往都有各种独立的包装,不会真正“混”放,因此觉得“问题不大”,实在是没有分开存放的空间,这样的做法也未尝不可。不过,假如家里空间许可,还是分开存放为好。 说到这个包装,尤其需要注意异味,一些厂家商家往往会忽略了这点,在此提醒茶友们的注意。一款六堡茶拿回家中,请首先检查一下现有的包装是否有异味,特别是一些印刷的油墨味、锦盒包装味等等。如果发现有异味,请尽快地将茶取出,用干净砂纸简单包好,放置在通风处摊晾一段时间,或能补救。千万不能直接放置在有异味的包装内存放。 最后,强调一点,存放六堡茶温度和湿度是关键,根据季节变化和存放地点因地制宜,务实、灵活,个中既有效果又有乐趣。
2022年10月15日
3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古法六堡茶 (2011-03-26 18:26:34)
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特色品种,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漫谈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说到农家六堡茶的由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 据笔者的考据研究,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分多个阶段,从六堡茶乡开始有零散茶树种植到唐宋为肇始阶段;唐宋始至明清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六堡茶的初级生产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所影响,自宋元开始以当时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当时制作的是茶饼,继承了唐宋代制茶的基本工艺,并将工艺大多保留至清代中期。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的时候,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至清朝嘉庆道光开始,由于产量逐步扩大,出现原始焗堆做法,但未形成工艺。当时,六堡茶同时有散茶、饼茶和花卷茶(柱状的茶柱,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产品。 就在中国的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六堡茶产量和出口量得到飞速发展。这个阶段直至1937年,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一次大兴盛时期。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次蒸焗压箩成为标准工艺。出现用大箩筐运输,在香港或马来西亚分装的做法。这个阶段,茶的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顶峰,茶的品种均采用六堡原种品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六堡茶的前身。可以说,六堡茶能够成为一代名茶而扬名海外,很重要取决于这个时期六堡茶的生产和品质优秀。 1937年以后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经广州到香港再转口海外。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再发展到后来的梧州茶厂改进工艺,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传统工艺做法的六堡茶在1976年至1979年5月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之后,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进行精制生产。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几经起落,在土改之后获得一大发展,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衰落。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再起再落,原有的生产工艺也缺乏承继,茶树种植也零零落落了。 不过,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六堡人也一直有把六堡茶当药用,以防不时之需的习惯,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很多农家也在屋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己饮用和药用,一些六堡老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至今。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自2004年开始,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农家茶叶的分类 农家六堡茶也有茶友称之为六堡农家茶。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不够准确,不利于其推广。溯其根源,建议这种继承古代制茶工艺,采用原种六堡茶所制作的六堡茶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其作为现代六堡茶在历史上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也应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得到重视、开发和宣传。六堡农家茶除了应该规范名称之外,其选用品种、卫生监管、制茶工艺等都应该予以规范,以利于这个特色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很丰富,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的茶的各个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按采摘时令划分,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原种茶在当地种植量不多,农家一般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拿去卖,换点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在秋季霜降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老茶俗称“老茶婆”,是六堡茶特有的特色品种。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农家古法所制工艺就是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在历史上曾经普遍采用过的古老工艺,精制工艺是后来逐步形成的。传统茶文化有待传承 古法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 古法六堡茶里面的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也是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茶花则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更有人用之泡酒,确实别出心裁。六堡传统更有将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也堪称是六堡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六堡镇各个茶区,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煮茶的习俗。茶选用的是老茶婆或中茶,而茶壶则有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的是用瓷碗和大的瓷杯,不过到了现代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据当地老茶人介绍,现在六堡人敬神的时候,还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流传下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围坐茶桌,煮茶喝茶也固有一套规矩,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茶急洗涤干净,把茶放入冲洗干净,放在风炉上煮,等到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须先敬神,专门有个杯子,是不喝的。接着,先敬座位中老人长者,长幼有序,递茶者须双手为敬,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古老的茶艺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文化也逐渐失传,到了现在,问起六堡的年轻人,这些煮茶敬茶的礼节大多都不知道了,颇为可惜。许多六堡茶的历史掌故包括六堡茶中著名的品种,如清同治版《苍梧县志》里面记载的“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埇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中提到的虾斗茶,其实是六堡里面的一代名茶,更有着一段传奇的掌故和辉煌的历史,也几因乡里口音所误,以讹传讹,险遭埋没了;更有现在已经变身为一个老旧民居的茶亭,历百年风雨,记载着多少六堡茶的兴衰沉浮和风起云涌。这些与古法六堡茶一同传承下来的,除了其古老的制作工艺,还有其深厚的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煮茶茶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据查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医学研究》,该书是2005年11月出版的,关于茶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该书介绍了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关于茶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原来,一些粗老的农家茶,如中茶、老茶婆这些,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茶友们都知道,六堡农家的茶大多“粗枝大叶”,较为粗老,很多人因此觉得“端不上台面”,却往往因此“走宝”(错失好东西之意)。 资料显示,茶多糖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类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的混合物。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叶多糖复合物。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研究系深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了用冷开水泡茶治疗糖尿病的做法。”资料显示,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中低档茶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古法六堡茶特别是当地人称之为“中茶”和“老茶婆”的,一直以来以粗老为显著特征,如何冲泡饮用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我们平时的几种泡饮方法,不妨试试加盖闷泡,时间可以适当长些。 古老的六堡茶是先辈们留给了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如何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将古老的六堡茶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历史赋予六堡茶业界人士的使命和责任。
2022年10月15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4
5
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