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60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80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68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40 阅读
5
三口居士:常见茶类寒凉温热属性一览 (2013-04-01 09:53:04)
335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6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52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六堡秋茶·制茶之感悟 (2011-09-21 17:26:08)
秉承地道的工艺、传统的做法,才能真正做出传统风味 真正感受到“用心做茶”之含义。 老人相传,虾斗茶之茶谚:火候,乃制茶之本,最为紧要。说得是是拿捏得当、不过不失,多一分则为过,少一分则不足,是谓火候。老人所授一句“手感”,又岂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可尽得的?重要的,是真正的言传身教、是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感悟。
2022年10月15日
3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略谈六堡茶最佳品饮年份 (2011-10-01 07:55:11)
略谈六堡茶最佳品饮年份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2008年的一篇旧文三十多道后的茶汤,香气怡然,汤色呈现出茶人们极为推崇的“金汤色” [彭庆中/摄] 前两天,与朋友一起喝茶,有朋友拿来一些去年的六堡新茶,大家喝着有一股“沤堆”的味,不喜欢,于是三五茶友便探讨起六堡茶最佳的品饮年份。新茶需放一放 从工艺看,必须有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个“沤堆”环节,六堡茶的品质要陈,还必须有“凉置陈化”这个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如普洱熟茶一样,新出的茶品,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沤堆”味。 一直以来茶友们都基本有这个共识,新出厂的六堡茶需放一放再喝,但这个放的时间值得探究一番。放多久?笔者曾做过试验,如果真要十天半月内尽量去除“堆味”来试茶,甚至不妨将其摊晾于通风处,“堆味”会明显减少一些。 至于正常存放于原包装的六堡茶,有茶友试过,有四五年的六堡茶尚有微涩,但“堆味”已经非常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笔者觉得,存放有两三年的六堡茶,“堆味”已经可以接受,入口已经开始变醇滑,“可以”喝了。但要达到较好的转化,估计要等上五六年吧。不过这个也关系到具体茶品生产工艺的发酵程度。工艺中发酵轻重的影响 随着现在生产六堡茶厂家的增多,各种六堡茶“风格”显著地丰富起来,口感也多种多样了。很多茶友也赞同,梧州茶厂、进出口公司、茂圣等公司各自的六堡茶风格颇为显著,几乎都可以用口“辨别”出。一位茶友说,辨别各自风格,其中主要辨别的是发酵和陈放工艺后的口感特点。 这三几年,有些厂家在发酵工艺探索,做出了一些偏轻发酵的六堡茶,入口尚涩,甚至于茶底尚可见绿,这些茶品的最佳品饮期会有别于传统工艺发酵充分的六堡茶。茶友小陈说,这种六堡茶,“可入口”估计要四五年左右吧,要好喝可能要等上十年八年,这跟生普有点相似,可以借鉴,不过这种工艺是否更适合久存尚需时间检验。饼茶散茶有所区别 除了发酵工艺,紧压茶和散茶的最佳品饮时间也是不同的。很多常喝普洱的茶友都有这种体会,即使是普洱饼茶石模压和铁模压茶后期转化都存在着差异。而六堡茶近年出现一些直接用小箩压后出厂的茶品,这类紧压箩与普洱的石模饼茶有点类似,不算很紧,但又比散茶转化得慢。 有茶友说到,紧压小箩适宜品饮时间会延后一两年,但可能茶味会足些。他手头的梧州茶厂的0512六堡茶,茶质不错。但现在喝起来还是有点涩,较之去年初已经有很大转变,是需要多放些时间陈化的。六堡饼茶会较这种紧压箩茶转化得更慢,但如果不是很轻发酵工艺的六堡茶饼茶砖,过三两年等沤堆味散去,口感“圆熟”了,也进入适合品饮阶段了的。茶质、工艺非常重要 人们常说六堡茶可以长时间存放,并且存放后味道相比新茶时少了苦涩多了甜润,多了韵味陈香,所以简称“越陈越香”。但是否所有的茶,经过长时间陈放之后,就成为好茶呢?这个答案是很显然的:不是。 六堡茶存放的时间只是其品质的一个标志,并不能说所有的六堡茶陈放了就会变好,也并不是说六堡茶存放时间越久越好!更并非“一百年比五十年好,八十年比三十年好。”一个六堡茶的茶质与工艺决定了这个六堡茶有没有存放的价值,这两点可以说是六堡茶最为关键的。 茶友孙先生说,现在很多商家一味地强调年份,不提茶的品质,是迎合一部分消费者这种追逐“老茶”的心理,但茶友们应该认识到,如果这些“老茶”的年份也是虚构的话,这些所谓茶质低劣的“六堡陈茶”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关键的,还是茶友们必须清楚,年份在六堡茶中该占的分量。 进入“适合品饮”阶段后,随着时间推移,六堡茶也在不断的陈化中,但到底可以存放多久?八十年?一百年?许多茶友们都认为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 茶友梁先生认为,毕竟,六堡茶不比普洱茶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原料,其内含物质没有普洱丰富,不过这也正体现了六堡茶的清爽口感风格。而且六堡茶是黑茶的后发酵工艺,陈放年份肯定不会是一百年也“越陈越香”,但数十年自然环境下的陈化,口感慢慢醇和陈香而趋于无味,也是一种六堡茶值得期待的风格。 笔者认为,对于“老茶”,在现在的社会来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的,茶质好的厂家六堡茶有八年十年的陈放,已经非常优秀了,很值得品饮了,现在一些梧州茶厂的茶可以作为参照。如果放上三五十年其后续转化,陈香渐渐归于平淡这个过程,应该还是不错的。不过,手头中没有也没有品尝过确证是三五十年的陈茶,所以不敢贸然下结论。 有一位茶友说,谁也没有喝过五六十年的六堡老茶,市场上那些所谓数十年的陈年六堡谁知道到底真正是多少年呢?不过农家六堡茶从其工艺来看,是更能存放久一些的。不过,到底六堡茶适合存放到什么年份,就只有让一切用时间去证明了。
2022年10月15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感悟一段茶缘 (2011-10-01 08:27:42)
【三口居士】彭庆中 文/摄 (2008年一篇旧文) 前些天到六堡镇了解关于六堡茶的“茶船古道”的情况,采访了近90岁高龄的老茶人李旭秋,老人兴致很高,回忆起当年六堡茶鼎盛时期的很多轶闻,说到高兴之处,老人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采访进入尾声,李旭秋老人让笔者稍等,进了里屋,许久之后,老人拿出一小包茶叶说是要送给笔者,老人说,这点茶算什么送礼,是老人看笔者对六堡茶很了解,特地将他自己亲手“秘制”工艺做的老茶婆给笔者品尝一下,坚持让笔者收下。老茶婆也喝过不少,一二两老茶婆的价值也不贵,于是笔者便收下了。“秘制”工艺 接着,老人便说起他这个“秘制”的老茶婆。老人说,他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很少做茶了,这点茶是他自己亲手做的,不多了,所以仅送这么一点。接着,老人很自豪地说,很多人说什么“不苦不涩不是茶”,但他这老茶婆做出来就能够“清甜爽口”,回去品过便会知道,绝对跟别的老茶婆不同的。 老人说起这个“秘制”工艺,还做了个比喻:天地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剋的,就如芋荚(芋的叶茎),吃了脖子会痒,为什么用腌坛制作过之后会不痒了呢?可见关键还是制作工艺的。现在很多名茶如铁观音、龙井什么的,之所以这么好喝,也是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老人还说,六堡茶要发展,也要在制作工艺上,发掘整理传统工艺,改进现代的加工技术,做出品质优秀的好六堡茶。 据李旭秋老人说,他平日在暖水瓶里泡饮,一天下来,下午的时候,茶汤颜色已经是很红很醇厚了,甜爽不涩,非常好喝。记得一次,附近有个村民还问过他,是不是在茶里放了糖啊,茶哪里有这么甜的?说到这事的时候,李旭秋老人爽朗地大笑起来。匆匆一试 回到梧州,笔者便按老人所说,取了一小把茶叶放入暖水瓶中泡着,便忙自己的事去了。 过了半天,差不多都忘记这回事。后来才猛然想起,用杯子盛了一大杯,喝了起来。 这下子才惊奇地发现,这茶汤水橙红明亮,很是惹人喜爱,喝着茶汤,很甜而软的感觉,而且,口感厚实,滋味浓醇,跟之前笔者喝过的老茶婆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明显的是没有其他老茶婆那股“油味”。口感很舒服。 虽是匆匆一试,却也是印象深刻。心想,一定要找个空闲之时,静心细细品尝这个老茶婆。细细品尝 之后,工作挺忙,一直没能静心细品老人的老茶婆。笔者一直认为,要真正品茶,是必须闲暇之时,平和静心才能够用心品茶。 这天晚上,出差近十天回到梧州,身体上辛苦疲累,毕竟工作顺利完成,心情却也舒畅。于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尝老人的秘制工艺老茶婆。 为了了解这个老茶婆的特点,取出一套德化玉瓷的盖碗茶具品尝。德化玉瓷洁白晶莹,温润如玉,比较利于看茶汤颜色。 置茶量不多,大约有5~6克左右吧,毕竟知道这个老茶婆与其他老茶婆不同,还是很容易“出味”的,一般的老茶婆,用盖碗泡几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冲泡第一道,汤色明黄透亮。 看干茶,一些叶子很油润有光泽,一些则没有光泽,不知原因。听老人说那些茶叶都是山上的野茶树采摘的,无化肥农药,很是“绿色环保”。据另一位六堡镇的茶农介绍,茶园里的老叶一般也不会大量采摘来做老茶婆,毕竟,大量采摘了老茶婆之后,会影响来年茶树的萌芽,所以,老茶婆多是采自山上野茶树的叶子。 洗茶润茶,匆匆一道,看见茶汤已经有隐隐的茶色。香不浓,是一股隐隐约约的清香。却没有平时那种老茶婆有股特殊的“油味”。因为是用盖碗泡,水温降低较快,每泡都是闷泡一两分钟便出汤了。 第一道,茶汤色清,黄中带绿,跟前些年的中发酵铁观音汤色较近似(近年铁观音发酵更轻,更绿而淡,就有点不同)。入口清润,微甜爽口,涩度很低,可以说不太感觉得出来。老茶婆的特有香气还是隐约有的。 之后的五六道,汤色都差不多,也没有明显的水味,只觉得甜润,口感偏软,确实是跟平常的老茶婆不同。 为了不浪费老人的好茶,我将泡过的茶叶塞到暖水瓶中泡。一个多小时后,倒出的汤色已经变成为通透澄亮的明黄色了,闻着一缕很舒服的香气,喝在口里,跟用盖碗泡却又有点不同,没有那么清润,却更有一点厚实的口感。 过了三四个钟头,倒出的茶汤已经是黄中带红了,喝着又是另一种感觉。没有了青味,醇滑,香气内蕴,喝着很舒服,心中有一种明净畅快的感觉。 喝着这很朴实无华的茶,就像坐在农家院子,走在田头,晒着和暖的阳光,听老人说起那些尘封的往事一样。 闷泡一小时后的汤色。
2022年10月15日
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从茶气茶韵漫话六堡茶的品鉴 (2012-04-15 13:29:10)
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liubaotea.net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喝茶,简单而言,解渴而已,能愉悦地喝下去,给人以解渴、满足人需要的即是好茶。但如细究起来,就一个“听着音乐边品茶边与茶友聊天交流”的简单行为,已经调动我们人类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听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所有共12类人体的感官感觉。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从人的12种感觉去认识品鉴 这12种人类的感觉是奥地利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在其演讲《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提出的人的12种知觉感觉。这12种感觉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体直接对外感知的,由外界讯息或物体直接刺激而产生的,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温度感、触觉。第二类是主观的,具有认识和意识、依据于思维的感觉,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第三类是无意识的意志、以身体本能作出反应的感觉,有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 笔者认为,了解这些感觉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品茶所感受的几个层次,把一些诸如“茶气”、“茶韵”的概念说清楚,而避免陷入玄虚的范畴。 12种人类的感官感觉中,与品茶之道不直接相关的是听觉、表象言语感、理解意义感这三种感觉,其他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些感觉都和品茶直接相关。就我们品茶而言,看茶汤之“色”、闻茶汤之“香”,品茶汤之“味”,调用了我们视觉、嗅觉、味觉三个最重要的感官。除此之外,易于被我们理解的还有温度感、舌头的触觉。而一泡茶,一杯茶汤的色香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这里我们着重想说说茶气茶韵。 其实,要说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茶气、茶韵,就涉及到我们品茶所动用的其他感觉:包括人体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4大类感觉。而说到茶气、茶韵,更需凭借品茶者的经验和素养,也存在一些故弄玄虚的迷雾,笔者仅就个人理解与诸君探讨。要理解茶气和茶韵,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为轴的概念,在一个品饮过程中理解茶气茶韵。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何谓茶气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神秘,归入气功经脉之类,说得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误人误已;事实上,也有很多资深茶人,是能够体会、能够感悟到茶气,却一直没有系统的论述,也无法以言语讲清,因此也让很多茶友,特别是新茶友无法理解。笔者认为:茶气,就是在品饮过程中,从端着茶汤靠近口、鼻,到品尝到茶汤、到人体口腔及全身心充分感受到这款茶汤所内含的物质、茶汤所表现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汤感,温度、茶香、茶味等诸因素一下子给人的综合感觉。茶气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尝茶汤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尝到茶气足的茶时,有经验的茶友往往会有为之一“振”、为之一“麻”、为之一“震”或头脑“发汗”的感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之所以一直被众人描述得扑朔迷离,是因为感受这个茶气,除了用到我们常常说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等感官外,往往还用到自我意识感、平衡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几种感受。茶气的描述语言,往往是“足”、“劲”、“霸”、“弱”、“强”、“柔”、“顺”、“柔和”、“凸显”、“隐约”、“单薄”、“平淡”等。 一喝到一款茶气“足”、“强”的茶,往往除了给人味觉的冲击外,会在人类其他的几大类感受中有所体现:或会在自我意识感有所反应,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或直冲脑门,如醍醐灌顶,或让人猛醒顿悟,似有所得。又或让人感觉平衡感一下子改变,飘飘然而脚下发虚,茫茫然不知所处。又或在自身身体的动作感上有所反应,或手足似有热流、或大脑变得通明、胸腹涌入气流。凡此种种感觉,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多喝便逐步有所体会。茶气,是衡量一个六堡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茶气,体现出一个茶内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浓度、适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种、种植气候、管理、土壤、采摘季节、茶叶嫩度、制茶工艺不同而异。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何谓茶韵而“茶韵”呢,是指一口茶汤在口中“品”的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阶段、咽下阶段和咽后阶段),茶汤对口腔的刺激产生各种感受,并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会结合环境因素,如光影、音乐等)给人的大脑形成的复合感受,包括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称之为茶韵。茶韵往往跟一个人的品茶经验、学识修养、精神境界等有关联。有的茶友甘、甜不分,其实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从“甘”的感受,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茶韵在品味过程的后半段过程是如何出现的。茶韵中最易于被理解的其中一种,是“甘”,品茶意义上的“甘”与中医和纯味觉上的甜不同。古人云“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一种滞后的反映在咽喉的感觉。甘,其实是苦涩(特别是涩)所引起的收敛感刺激人的舌头、口腔粘膜及咽喉,并分泌出唾液,人所感受到的苦涩之后得到弥补的甜润感受,特别显著表现在咽喉部位。这种感觉尽管出现很快,但毕竟是受刺激后,出现在“品”过程的后半段,因而也称作“回甘”。陆游的诗有“舌本常留甘尽日”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回甘。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习惯上,称作回味。茶韵的常见感官感受部分,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香气留存度)、醇厚绵长(醇厚感留存时间)、清爽度(鲜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润泽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时间)、苦涩回甘(喉韵回甘的持久度)等等。所有的这些感受,在品茶的时候,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诸多感受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的境界,称之为“和”,是茶韵的最高境界。除了这些常见感官部分的感受,体现茶韵的还包括一些前面提到的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这些感受及其通感。通感指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相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感等等各种官能可以互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各自的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而言,这些都属于通感。同陆羽《茶经》齐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最为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描述到的喝茶后的感觉,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看似离奇的感受,其实这里面就包含喝茶余韵中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 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等明显看到是自我意识感和生命意识感的综合,这种感觉一些资深茶友会或曾有所感受。 而“通仙灵”的感受与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动作感等密切相关,其与后面“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仙感觉,更综合了人体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 对茶韵感受之准确描述,卢仝的这首诗可谓神来之笔。茶韵基于茶质、水以及影响到茶汤质量的各种因素,并综合环境、经验与修养等等所有的一切,让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综合判断一杯六堡茶的总体品质。彭庆中【三口居士】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摘自已经出版的《中国六堡茶》茶气茶韵·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昨天,看到萧艺先生的一篇《中国的茶学》有文如下: 坊间所出的茶学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的学说,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和茶的普及相比,茶学实在是太冷清而寂寞的学科。研究与学习茶学的人是如此之少,全中国设有茶学方面的专业与研究机构的大学,加起来也不超过10所。中国的茶学研究中心在杭州、安徽两地,浙江大学的茶学系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是中国国内最权威的茶学基地。茶文化的研究,则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西三地。这里把茶学与茶文化分开说,是因为前者主要是农学领域,而后者是文化学、餐饮领域。在茶学与茶文化的研究著述上,虽然其它地方亦偶有名家,但是档次往往相形见绌。 。。。。。。 茶在学术论领域可分农学、商学、卫生保健学、史学、文化学、多种角度都可自成一体。大致说来,如今的茶学成果,大都集中在农学与卫生保健学两方面。谓予不信,请到各地的书店去找找看,坊间和茶有关的书,往往不是茶树种植,便是药茶保键。 陆羽的《茶经》,可谓茶学的经典代表作。其实,陆羽的茶学研究,就是以人文为主导的,有百科全书的视野与科学态度的。出于种种原因,到了今天,中国的茶学,别说发展与突破,连继承陆羽的传统,都谈不到。 坦白地说,从农学角度出发的茶学,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且也不大感兴趣,但是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我多少有点自信。概括地说,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如今仍处在汇编史料、总结整理的阶段,所出版的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学说的,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二手货极多。有意思的是,二渠道书商对茶学近来很是青睐,短时间内上市了若干种茶艺、茶道方面的书,浏览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全是东抄西凑的杂货铺,作者也尽是些全无根基,既无文字素养,更无茶学造诣的不入流文人。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能不辞劳苦编出一本又一本的茶文化、茶艺知识、茶常识图书,在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饮茶的风气方面,还是有功的。无论如何,茶学近两年急剧升温,成为显学,当然,这一轮的茶学热,茶艺馆与茶叶经济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之谓也。 原载《台商》 2009年第5期 文中多有很犀利的句子,看了,大汗淋漓,回头看看自己所著的《中国六堡茶》一书,不是如市面上那些东拼西凑的茶书,也不是那些追逐畅销而出版的茶文化泛滥之作,总算辛苦没有白费。作为一个六堡茶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本人在书中也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新观点,如这里对茶气、茶韵的个人见解,对品饮研究、鉴茶和六堡茶文化乃至岭南茶文化从一些新的角度来分析,不是二手货,也不是将茶艺茶文化一些文字抄袭、堆砌、转帖,俯首问心,不至于浪费纸张,心中释然。分享:
2022年10月15日
2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三口居士:谈谈六堡茶品质的鉴别 (2012-08-07 22:28:48)
谈谈六堡茶品质的鉴别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堡茶三口居士有外地茶友打来电话问道,怎么在一篇类似笔者的文章(没署名)中有“六堡茶分生茶熟茶”这类说法,到底该怎么去鉴别六堡茶的品质?笔者觉得莫名其妙,上网一搜,果然,在本人所写的一篇文章里,被人在前后各加入几句明显缺乏茶叶常识的文字,冠以六堡茶选购鉴别之类题目广为流传了。对此,笔者觉得很遗憾,也觉得有写一篇如何鉴别六堡茶的品质文章的必要了。审评方法可适当借鉴 一直以来,六堡茶按在生产和消费区域中人们流传的特色有“红浓陈醇”四大特点。这四大特点道出了六堡茶的“色红”、“香陈”、“味浓醇”的个性特质,并广为消费者接受。 六堡茶作为黑茶,品质的审评往往也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进行鉴别。 从前的审评,对外形要求也比较高,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毕竟茶是作为一种泡饮的饮料,即使其外形嫩度、条索、粗老度等往往也关系到原料及成品品质,消费者更关心的还是茶汤口感。当然,传统审评的对外形的要求往往也是考虑到市场销售的因素,外形漂亮的更好卖。这个也是传统审评角度与现代消费关注角度的差异,或者说是关注程度的差别。 六堡茶成品的嫩度、条索、净度、色泽,以及条索的松紧、圆扁、弯直、皱平;色泽颜色枯润、纯杂等等因素,往往跟最终的品饮口味没有很大的必然关系,这点我们在品尝到很多粗老但茶味很好的老茶中,应该有所了解。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对于六堡茶的品质鉴别关键还在于口感、饮用习惯、价钱适合自己。 在黑茶审评方法中的其他内质指标,是可以用来品鉴六堡茶的,如汤色以橙黄明亮好,清淡混浊差。当然,六堡茶的汤色更多是通透红亮、橙红棕红为多。而“滋味以微涩后甜为好,粗淡苦涩为差”是恰当的,而“浓、醇”也应是六堡茶的一个品质因素。叶底的审评,主要看嫩度和色泽,以青褐带青色,叶底一致,叶张开展,无乌暗条为好,红绿色和红叶花边为差,而且可以分辨一下有否拼配,甚至是后期将两种茶混杂的情况。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消费者试茶时分辨鉴别。 黑茶品鉴中,由于茶气和茶韵等因子没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没有作为指标,但往往有一定品茶经验的茶友都可以感受得到,这两个方面作为六堡茶的品质品鉴,也是非常重要的,初学者可以在六堡茶品鉴中慢慢感悟。另外,审评中提到的,有烂、馊、酸、霉、焦和其他异味为劣,这个是肯定的,茶易串味,存放环境格外讲究。归入黑茶审评有失严谨传统的审评是将六堡茶归入黑茶审评中,没有单列出来,也没有太多针对六堡茶特点的审评因子。如在黑茶的审评中,对香是要求不高的。只有从外形审评时“兼顾”闻一下“干香”和茶汤的陈香、松烟香和菌花香(大多是指茯砖等)。在“黑茶审评”的“审评方法”中,对黑茶的香气的理解是“因黑茶经过渥堆发酵堆积没有绿茶清香;又因原料较粗老,工艺特殊,没有红茶、青茶的甜香花香”,因此,对“香”要求不多。可见将历来以槟榔香而著称六堡茶混杂其他不推崇香的黑茶来审评,没有作细分,是很不严谨很不科学的。而且,接下来的一句“六堡茶、方包茶应具松烟香”就很有问题了,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有松烟香,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群体取向和市场趋势,有松烟香的六堡茶已经不是当今主流,更不应作为审评的标准注明“应具松烟香”。 遵循黑茶的审评方法,在以往的审评中,因为没有列出,评委们都没有特别关注到六堡茶所独有的品种香——槟榔香,更别说六堡茶还有其他的木香、藤香、瑶香等细小分类和各种香气强弱轻重的特点了。窃以为,这是很不客观的,也是对规范和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不利的。 固然,对六堡茶的香气“要求”不多,是有历史上用以出口创汇品质需求的原因。但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的增大和市场上六堡茶品类的逐步丰富,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更适合六堡茶审评的规范方法,当然,也可以是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地方性审评方法,与时俱进,更准确更客观地对六堡茶进行品鉴审评,并引导六堡茶多品类开发和研究。也有利于将六堡茶的“槟榔香”等特点作为卖点,推广市场。多品尝地道六堡茶一些接触六堡茶不多的外地茶友,对六堡茶认知不深,常常问及该从何入手了解。笔者觉得,要了解六堡茶,非常关键的是要走对路,少走弯路,更不要走入误区。 要了解六堡茶,要多喝多比较。想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最好先不要一味追老茶陈茶。可从年份浅的六堡茶入手,选一些知名品牌、老牌子的六堡茶,这些茶品,从原料及工艺、口味都比较典型,特别是一些经广大茶友“品鉴”推荐出来的一些经典编号,可作为六堡茶的标杆和代表。 在品鉴、比较了某个厂家几个不同编号的六堡茶,感受其风格特点后,可以横向地对比其他厂家不同风格的茶,然后挑选出一些有特点的、适合自己口味的六堡茶,将这些不同编号的六堡茶进行对比,感受其异同。 品茶,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对比。 通过两者对泡对比,往往两者的优点缺点会一目了然,通过比较,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种风格是自己喜欢的。当然,初接触六堡茶的茶友未必能够一下子辨别出孰优孰劣,也不必强调优劣,但起码哪种口感适合自己,是可以得出结论的。适合自己的,便是好茶。 通过这样的比较,很快会发现一些口味风格适合自己的厂家。对古法六堡茶也是如此,将不同“山头”、区域的六堡茶进行对泡比较,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其中,确保原料必须是原种六堡茶,这点尤为重要。 然后,就到了了解六堡茶的第二个关键点——多交流。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多了解六堡茶制程及原料品茶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可以获知他人对同一泡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一些资深茶友对这道茶的原料、工艺、存储等方面的分析,学到更多的东西。但需要注意,先别忙着对他人品鉴看法全盘接收,最好是多找些六堡茶书籍资料,通过多学习多品尝,掌握一定的六堡茶原料、工艺知识,去分析判断茶友所评所判的准确度。 有茶友觉得,作为消费者,知道这么多原料、工艺知识,是没有用的,品茶无需知道这些,笔者觉得并非如此。品鉴,分作“品”和“鉴”两大方面。“品”茶,固然更着重于“品”茶汤的茶色、茶香、茶味,但形成这种茶色茶香茶味的原料、工艺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制作出这种自己喜欢的茶味茶香?如果通过“鉴”这部分的分析,懂得多一些六堡茶的各种香、味、色和工艺原料之间大致的关系,是有利于寻找自己喜欢的六堡茶类型的。这丰富多彩而隐藏着的内在联系,往往是构成六堡茶文化精彩与深邃的一部分。 通过书籍资料和茶友交流,了解一点影响六堡茶品质的因素,有如茶树品种,种植地势、小环境气候、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后期陈化存放等等,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六堡茶的最终成品品质,而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权重和彼此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每款六堡茶的个性特点中起到的作用、懂得六堡茶区内各个“山头”区域中茶的不同品质特征,会作为六堡茶文化中多姿多彩的一个部分,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被六堡茶友们品茶而论之,也大大地丰富着六堡茶品鉴的内涵。建立正确的年份坐标在多品尝年份确定的近年六堡茶,对六堡茶有了一定认识,也了解一些六堡茶工艺、原料的各时期的特征后,便可以逐步地开始了解老茶,毕竟,越陈越佳是六堡茶的魅力所在。 要买到真正的老茶,你先得学会鉴别老茶。 懂得判断一款老六堡的年份,首先,你必须喝过真正的陈茶。这并不矛盾,因为你可以“蹭”喝,可以找一些信得过的朋友帮你选一些老茶“标杆”。喝到一些年份可靠的老茶在心中作为“标杆”,感受其色、香、味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化,体会旧茶老茶的茶气茶韵之妙。 老茶存世不多,几十年的老茶更是可遇不可求。退一步说,数十年的难找,起码,你应该喝过一些真正有十年八年的老茶,也喝过一些十多年的陈茶,细细体会一下真正老茶那种陈香,平和、从容、沉稳的陈与醇,也感受一下五年、十年、十多年之间有时间跨度的六堡茶变化,了解不同原料工艺的茶其汤色、茶味、茶香和口感上的差异,细细体会茶气、茶韵在不同存储年份的差异变化,这点尤其重要,因为,只有你建立正确的年份坐标,懂得怎么“辨伪”之后,你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老六堡茶。要注意甄别虚假资讯近日与茶友一起品茶,也有几位都说起网上竟然有多篇诸如《如何鉴别六堡茶的品质》《怎样辨别六堡茶的品质好坏?》《如何鉴别不同年份的六堡茶》《常见的六堡茶真伪鉴定方法》为题等的文章里面,开篇即是“六堡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以熟茶为主”等等错误的说法(事实上,按现有六堡茶标准而言,六堡茶并没有生茶熟茶的分类),而这些文章中,大篇幅盗用了笔者发表的《辨别陈年六堡茶之真伪》、《辨伪断代鉴“六堡”》等文的内容,却又混入了不少错误的说法,如文内有“假冒的六堡茶在加工过程中很多没有经过杀青处理,而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随便放在太阳下晒干”等句让人哭笑不得,这明显是缺乏制茶常识的错误说法。事实上,稍有制茶常识的茶友都知道,无论哪种茶,杀青是需要的,不然,茶叶在空气中会迅速红变,即使是“晒太阳”著称的晒青工艺的生普,也必须先经过铁锅或滚筒杀青,之后才进行晒青的干燥工艺的。而即使是传统六堡茶的老茶婆,也是有杀青工艺的。 笔者网络上搜寻所见,这类冠以“六堡茶选购知识”的文章中穿插一些广告私货的网文还有很多,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笔者建议茶友们品茶之余,不妨多了解一些六堡茶基础知识,学会甄别网文茶知识的真假。彭庆中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以正确标杆茶品认识六堡茶有鉴于此,笔者在新浪开设了一个专门交流六堡茶的博客: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六堡茶三口居士”也可),以期给各地六堡茶爱好者了解更多正确的六堡茶资讯,并建立起了一个“中国六堡茶网”,网址:http://www.liubaotea.net 在论坛上,笔者不定期更新一些六堡茶文章,与茶友互动,解答茶友们对六堡茶的一些疑问,期待在这全新的网络平台上,就博大精深的六堡茶文化,与海内外茶人更广泛交流,一起品茶论道。 鉴于六堡茶市场的现状,很多外地茶友想了解六堡茶,想从一些典型的六堡茶品中领略六堡茶的风味,却缺乏比较可靠的渠道去获得一些标杆性茶品。有的茶友甚至是在品尝了一些不具代表性的六堡茶后,对六堡茶大失所望,从此避而远之。有感于此,为了让广大外地茶友正确地、更好地认识地道六堡茶,能够从正确的六堡茶品中获得正确的六堡茶认知,少走弯路,少入误区,笔者愿意免费地为部分茶友按其要求在梧州当地寻找一些他们所需的茶品,发送给他们。如有需要,可通过笔者新浪微博私信留言进行联系。(笔者微博六堡茶三口居士 http://weibo.com/13878483 http://weibo.com/sankoujushi ) 愿以此为六堡茶的健康发展略尽绵力,也希望能通过交流,以茶会友,免费给茶友找到他们所需的六堡茶,给天下茶人认识真正地道六堡茶。
2022年10月15日
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6
7
8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