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茶船古道(二)

三口居士
2016-08-19 / 0 评论 / 10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l9altnv6.png
有了发达的水运作为基础,我们接下来说说为什么六堡茶会兴盛起来,以及为什么说茶船古道是六堡茶文化里面最为亮丽的一笔?

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六堡茶传播

 从明清起,岭南文化区域特别是广府文化圈中,民间形成了喝饮六堡茶的习惯,直接拉动了近代六堡茶的大规模生产和运销。
 说起六堡茶,大都会说起“在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位列全国24个名茶之一”的辉煌过去。不过,要说起六堡茶的传播,更早在明代清代便已经开始在珠江流域的沿江传播了。
 岭南特别是广西,名茶众多,但为什么这广府文化区域,偏偏当时流行起的不是其他名茶,而是匿藏在封闭山区交通不便的六堡茶呢?其实,而正是这匿藏在很“山”(山做形容词,在粤语里是很多山的意思)的特点,才是最初六堡茶流行起来的原因。

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名词“榷茶制”,这个名词看起来很艰深,不好理解,但说白了就是茶叶专卖制度,也就是说,从唐代武宗时期“禁民私卖”,榷茶形成制度。就是说政府对茶征收税负之后,才允许出售。一直唐宋元明清,这历代名称虽变但“专卖”性质没改变过,还一直以来不断增加。从宋元到了明代,不仅榷茶制仍在实施,而且税赋也急剧增加。规定招商中茶有引,每蒸晒1簏(即竹箱),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府分得的茶叶用来换马,商人分得的茶叶才可用作出售。还不算完呢,官府再向商人收税茶30%。可见负担非常沉重。茶农种茶,按窝计算,官府十个取其一,并按旧制征茶。同时,茶农产茶由官府定价,全部收购。若茶树枯死,则按茶折钞。每斤茶税钞一贯。若茶园无人经管,则由守城军士经管和采制茶叶,守城军士采制的茶叶80%交官府。

l9alu5h1.png
而到了清代,仍沿用明末制度,商人请引纳税,自行买卖。清顺治时,商人向官府申领引票,然后才可买茶。买的茶要先交茶马司,一半入官易马,一半给商人发卖。到清嘉庆年后,茶税更加沉重。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官方的资料典籍中,从宋元到明清,对广西的茶资料甚丰,如唐代容州、柳州产茶;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宋代的融水、静江府的临桂、灵川、兴安、荔浦、义宁、永福、古县、修仁等地以及郁林州、南流、兴业、昭州、立山、浔州、平南等,均记载有产茶,连领方(今宾阳境内)产700斤的地方也记载其中,却极少提到苍梧六堡所产的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l9aluj2i.png
民国时期的书籍资料以及调查茶区分布的示意图都显示六堡茶乡以及周边所产的茶已经很具规模。

原来,这里文献记载所依据的,正是榷茶制下当时茶作为商品输出而在官府所缴纳的税负而统计出来的,而苍梧特别是六堡茶乡,当时由于地理偏僻而且作为“自产自用”而不被记录在案。陈爱新在他的《广西茶业史》一书中也提到过这种现象。

l9aluyyq.png
陈爱新的《广西茶业史》提到农民自产自消耗的做法没记录在案。

而事实上,六堡茶这种“产于桂而销于粤”的特点,以及他独特的山区、偏僻的地理环境,以及茶船古道一出梨埠木双在东安江这段就开始进入广东并沿着贺江、西江直下广东了,这样以广西土产茶而在粤地沿途贩售,避开了沉重税负(巧妙地避开了桂江及西江梧州所设各个关卡,从水路直接进入到广东),品质优秀且兼得“水路运输价廉”的优势,而得到西江珠江流域广大民众的青睐,极为畅销。对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价廉”是至关重要的。

l9alvjo2.png
这本书里有梧州当时的西江水道非常利于航行记载。
l9alvx63.png
这幅是我所绘制的“茶船古道图”,现在被很多书不告而“借去”用了。而这张图,除了能够明了茶船古道全貌及沿线船舶停靠站点及传播路线以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这里我们截取前面出发段的图,另行详述。

l9alw852.png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茶船古道将要进入大洲时,已经是进入了广东省的区域了。

早从宋元及明代起,天气炎热的岭南就已经有喝茶的习惯。特别是广府文化圈中,价廉物美促使民间形成了喝饮六堡茶的习惯,在普罗大众中大量地消费,直接拉动了近代六堡茶的大规模生产和运销。

广府民众茶楼文化促进茶叶消费

依托于珠江流域,两广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依水而居的广东人的饮茶习惯非常悠久而且普及,在宋代的史料中,有潮汕人“善茶”的记载。在宋、明两代,随着茶馆文化的普及,地处岭南、天气炎热的广东,饮茶消费早已深入到劳苦大众阶层。明代,乡村集市已经出现专门为劳苦大众解渴歇脚的茶寮茶馆,饭馆食肆更是必备茶水供应。而集市及街头巷尾的类似于凉茶的茶水摊档,在很早的时候因应着需求而产生,这些熬煮的凉茶,包含着各式不同的中草药根茎、干叶,茶树的功效,使得人们不可避免地利用起茶树的根茎、叶芽,熬煮凉茶汤水,供消暑解渴。

l9alwoi5.png
靠水而居,以江水作饮用,使得民众更喜欢滋味浓厚而且耐泡的六堡茶。

家父彭耀光早年从事西江航运工作,在水面上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说起两广特别是广东人在梧州以下一直到三水一带,靠着西江生活,取用饮用西江水的风俗习惯非常清楚。他本人也常年生活在江上,说起来往客货船或两岸民众,在从前没有自来水的明清乃至民国,都是直接从江上取水,煮水饮用。(拿两个木桶挑水回家,倒入大大的水缸,静置半天即可使用)他回忆道,过去,人们从江河里挑水,回到家里用水缸静置待煮沸饮用,由于江河水煮开饮用往往并不好喝,粤语里面早有“清水白‘霎’(煮的意思)”的说法,可见大家对白开水的不认同。大多数人们是不太喜欢的这样直接饮用白开水的,只要不是太过穷困、身体也能喝茶的话,一般都喜欢买点茶叶,泡茶喝。

而且一般都是大壶冲泡着,晾得适合温度即可,待客自用,都是一样。因此,茶在岭南一直很受追捧,消费量非常大,而很多家庭都会备上一个或陶或瓷的大壶,用作闷泡茶及晾置茶水。

而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岭南民众使用上了自来水,才结束了到江河挑水饮用的做法(不同地区时间略有差异)。但很多人对于自来水煮沸后那种味道更不认同,所以,很必要用茶来掩盖这种喝开水“不愉悦”的感受。从前到梧州探亲的广东人带回家的手信多有“桂青茶”、砧板和蜜枣。

更早的时候,村镇集市上的茶水摊档开始出现。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已经出现一种叫“一厘馆”的茶馆,设备很为简陋,一张木桌,四条板凳,提供茶水,也供应糕点,门口挂一个木牌子,写个大大的“茶”字或写“茶话”两个字。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茶馆出现,“饮茶”更为普遍,茶楼饮茶的习惯开始逐步形成。

可以说,正是广东人的这种爱茶、嗜茶、饮早茶等等大量消费茶水的生活习惯,促进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也促成了后来的六堡茶大兴盛。广东民众的大量消费,吸引了精明广东商人进入六堡茶的营销环节,甚至最终进入种植生产环节。

l9alx5x7.png
老字号生茂泰茶庄 位于广州浆栏路。1826年由孔宪勋创办,由于地处清末时期进出口茶行的聚居地十三行路旁,为当时国内出口量最大的集散地。1949年后划归广州土产公司,以经营茶叶、蜜糖为主。前后经历170年,1994年停业。

(待续)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