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63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82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71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342 阅读
5
三口居士:常见茶类寒凉温热属性一览 (2013-04-01 09:53:04)
341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6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195
篇与
的结果
2022-10-15
六堡茶、普洱茶等老茶殊途同归:木香 (2011-05-27 22:20:18)
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四川藏茶老茶的殊途同归:木香 转载请注明作者: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万法归一”现象,六堡茶中的厂家茶、农家茶两大类茶和普洱茶、湖南千两茶、茯砖等众多的黑茶的陈茶中,有一个特征,经过特别长时间的陈放后(超过40年~50年),茶多酚高的茶性猛的,或许会久些。很多茶品往往趋向于体现一个共同的香——木香。当然,不能够说绝对100%的陈年黑茶都是木香,但或多或少都有木香的表现,或者,木香的呈现会明显起来。一款超过基本确认70年的老六堡茶,呈现出很纯粹的木香。经过大量的老茶品鉴试验对比,发现在二三十年的老茶中,各种茶各有其品种香型,风格明显,但再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各自的品种香会逐步地淡化,随着时间愈久远,会从其原有的品种香中逐步体现出木香,这个迹象是很明显的。据研究,茶叶中的木香来自橙花叔醇等一倍半萜烯类、4—乙烯基苯酚。也就是说,很多黑茶,在经历过漫长的岁月,其他的香会慢慢的减弱,而这个木香成分橙花叔醇等一倍半萜烯类、4—乙烯基苯酚较为稳定,并逐步体现出来。一款本人的定制茶,采摘高山的原种六堡茶青,地道传统工艺。明显看出,叶子油亮,茶多酚含量高,味浓厚。这个茶经过存放,会逐步地出现槟榔味,起码超过40-50年,才会呈现木香。茶质厚茶味浓的原种六堡,往往呈现木香的时间会久些。而事实上,由于这类后发酵茶大多采用原料较粗老,其中含木质纤维尤为丰富(因为含梗量大)所以,这些粗老的品种更容易体现这种“木香”的特性。
2022年10月15日
1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苍梧秦汉而兴 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岭南茶文化(二)
**苍梧秦汉而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岭南茶文化(二)** 作者:彭庆中 【三口居士】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从西汉东汉至著名的三国时期、晋、南朝近700年间,中原群雄并起,曾出现了动乱,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繁荣安定,物产丰富,乃名流雅士、经学名家等汇聚之地。在梧州出土的汉墓砖有铭文:“永嘉世,天下灾,倘江南,尚康平。”吸引了大批中原文化名人南迁,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如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这对于汉人中原文化传入交州有很大的助益,也带来了先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著名的经济学家刘熙、程秉,自中原先后到广信,加快了广信的开发。如士燮家族,给西江带来了鲁地的汉族地域文化,因士氏4兄弟分别是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士燮又是“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团结了不少士人在广信传授汉字和中原文化。陈钦父子乃至整个陈氏家族也给广信文化带来郑地(今河南疑川)汉族文化。黄氏(黄万定、黄吴)家族,给合浦、儋耳带来齐地(山东淄博)汉族文化。所有这些,使广信成为岭南首府、岭南文化发源地。中山大学人类学专家张洪指出:“岭南文化之源就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支流西江。”历史地理学家黄体荣在《广西历史地理》一书中说:“现在的梧州市,就是当时所设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首府。”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即今梧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交广一带煮饮茗茶之风便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社会各个阶层竞相仿效,蔚然成风。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当时的苍梧广信(梧州)就是属于吴。《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芼(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桐君采药录》简称《桐君录》,著者桐君,时值上古,尚无文字记载。由于《桐君采药录》一书内容多次被后三国时代的吴普《吴普本草》所引用。其撰写时代应该在东汉之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东汉乃至更早的时候,“交广”之地、古苍梧一带的岭南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并已经形成“客来先设”的民间风俗。而这种“加以香芼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时至今天,在梧州周边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这种最原始的以茶为食“客来先设”的吃茶文化遗存,从中我们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这种吃茶的风俗在今天广西的壮、瑶、侗乃至汉族饮食习俗仍可见到。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客人来时,主人把茶叶用茶油炒香,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或桌上,主妇把碗摆好,碗里放上葱花、香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作为佐料。这种“以茶为食”的做法,称作“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流行,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这种“羹饮法”到了唐代,还有某些地方流行这种饮用方法。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已经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的“吃茶”法,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可见当时的饮茶方法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远在北地边疆或南方的“南蛮”之地外,中原逐步减少。(待续)分享:
2022年10月15日
2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苍梧于秦汉而兴 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岭南茶文化(一)
苍梧于秦汉而兴 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岭南茶文化(一) 作者:彭庆中 【三口居士】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梧州已有人类聚居、生息、繁衍,此得到自上世纪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者在梧州各处先后发现多个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所证实。在金鸡蛋山、蜈蚣岭、低山、崩山、高旺等地,采集了一批打制石器、尖状石器,距今10万年左右。在现在市区大塘附近的位置还发现磨制石器,有肩石斧、石铲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商周时代的几何硬陶,大塘、高旺、螺山均有发现,这些考古发掘,证实了梧州自远古开始出现人类活动,并延续到近代当代。仓吾是中国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颛顼高阳氏时期就生活在这里,过着“刀耕火种”生活。仓吾族是组成“百越”的一支。西周时,仓吾族向周王朝进贡翡翠等,与中原发展关系。秦统一岭南后,汉族开始从桂江进入梧州及周边定居。后来仓吾族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发展为壮、侗族等。据记载“商朝时,‘百越’部族聚居南方,其中‘仓吾’部落,大部分分布在桂江、贺江流域”。春秋战国时,在梧州聚居的原始民族部落称“仓吾”。《逸周书·王会解》有明确记载:“仓吾翡翠。”《越史丛考》有:“仓吾为国,已早见于周也。”徐石松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说:“仓吾乃古代的南蛮。”秦末,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也是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苍梧王城。据专家考证,汉代,梧州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地,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汇重心。“梧州、合浦在汉朝时,已是广西及西南各省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门户”。(见《广西航运史》1991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这点可以从后来梧州出土的大量汉墓得到印证。西汉元始年间(公元1~5年),“苍梧郡治广信(今梧州市),设城东驿,属官办机构,驿路通往洛阳”。“据《汉宫》所列7个州的驿道里程:‘苍梧郡广信刺史治,去洛阳九千里’”。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驿道。梧州成为岭南水陆交通枢纽。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出兵岭南,沿灵渠、桂江南进梧州,过北流江、越桂门关(鬼门关),从南流江至合浦,沟通以梧州为中心的南北交通。到建初8年(83年),零陵峤道(湘桂走廊)开通,从中原到达湖南境后,就可以利用湘江这条水路南行到广西兴安,经过灵渠入桂江(或从陆路)到达梧州。然后,从梧州逆西江上溯藤县的北流河口,再沿北流河南下,进入玉林平原,转入南流江,最后到达北部湾畔的合浦。合浦距印支半岛和东南亚国最近。从西汉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共延续了1600多年,而其开始阶段,即两汉、两晋,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280年的将近400年间,广信成了中外海上贸易的最大集散中心,成为当时货物经广信进出口对接点的最佳选择。史家考证,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这一曲折的历史,成了广信勃兴和衰落的一个象征,它与合浦、徐闻港的盛衰,恰好是同步的。 广信由于其重要的枢纽作用而备受统治者重视:汉首都西安经这条路可达合浦、北流甚至越南,并可至雷州;东南行可到今湛江、吴川之间出海,转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向东可顺江直达番禺。自远古至汉唐,中原及吴、越、楚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水道不断南传。经由南海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进口货物,亦由此线北上。此线曾为古代岭南岭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确认的最重要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之一。货物沿着海路从合浦等港口通当时的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正是地处这样一个沟通南北、融汇内外的重要位置,与北方华夏文化和国外海洋文明的交流使得从两汉到唐代中叶,广信崛起成为岭南文化的源泉,是岭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的代表。(待续)
2022年10月15日
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一篇旧文章:煮饮六堡茶果壳 (2011-04-24 07:44)
煮饮六堡茶果壳三口居士(彭庆中)/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一直以来,听说过六堡茶除了常规的老茶婆、中茶、茶谷之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如茶巴、蜂窝茶、茶花蕾、茶果壳等,只不过,除茶花蕾得品尝过外,其他因甚是少见,一直无缘一饮。 这天,在鸳江丽港的六堡农家茶展示馆,遇上六堡农家茶协会的会长黎坚斌和副会长黄超,有缘一试六堡的茶果壳所泡的茶,也有所收益。煮饮茶果壳的渊源在六堡民间茶果的壳用做饮用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也并非每家每户都用茶果壳饮用。据一些老茶人说,从前,茶农大都很穷,就如《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所说的一样,省俭的茶农大都不舍得将可以换钱的茶谷、中茶等自己饮用,所以,大多都是制作老茶婆或是这种茶果壳来饮用。 据黎坚斌说,六堡民间一直就有用老茶可治病的传统说法,所以,六堡茶农多有在家中存放着一些茶叶的习惯。有老茶婆、茶谷,也有部分的茶果壳,茶果壳耐放,经放置数年,往往更有“沉香”,与老茶婆等都不同,备受到茶客追捧。不过,单纯这样以盖碗或壶泡饮,茶果壳是不会很有味的,是以,必须烹煮才会“出味”,不过,如此“煮茶”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笔者向一些六堡茶发烧友中了解到,口感醇和风味独特的茶果壳的煮饮这两年来颇受一些茶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品质好、存放了一定时间的茶果壳,有着很独特的沉香,汤色红透如琥珀,味道甘醇,韵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据资料显示,茶果壳含有木质素、茶皂甙、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中茶子壳含有28.4%缩戍糖、8.7%茶皂甙是比较高的。煮饮茶果壳有讲究茶果壳的茶好不好喝,茶果壳本身的品质、年份是一个方面,而煮饮的用器、方法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煮饮茶果壳可先用清水将果壳清洗干净,特别是放置了一定年份的茶果壳更须清洗去浮尘,一般可用温水冲洗几遍即可。 据六堡的老人介绍,六堡农家煮茶用的是一种叫“茶急”的粗陶茶煲,现在已难觅踪迹。其外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煮中药的茶煲,但又颇有差异,煮饮农家老茶婆和茶果壳等都可以使用。 平日泡茶用铸铁壶烧水,其水的味道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直接用铸铁壶来煮茶果壳,煮出的茶汤水会偏黑,而且茶汤越煮越深。所以,最好选择陶瓷类的器皿来煮茶,煮饮花茶的玻璃茶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难忘茶果的风味前几天,在一次在近郊农家煮饮茶果壳的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茶果壳独有的风味。 在农家的院子,一个小炭炉,一个瓦煲,一桶山间清水。很朴素的一切,却自有其自然清新之气。炭炉的火不大,煮茶刚刚合适。据有经验的茶友说,猛火煮的茶不好喝,先中火煮开,改文火烹煮,比较合适。 茶果壳是几年的陈壳,比想象中容易“出味”,改慢火后,便隐隐闻到茶香了。而且,通过这次煮茶,发现茶果壳很“耐煮”。 用的杯子也是中等的“茶碗”(较之平时用的小杯而言)。茶果壳茶的汤色红中带褐色,隐约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很内蕴,茶味醇和而回甘。跟平时喝的茶叶茶不同,却又是另一种“茶味”。细细品来,竟是别有洞天的一种新的感觉。不由得想,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茶味”的。 这些天天气较热,试着将煮好的茶,以大碗盛着放温凉了,到村头田间走走之后,回来仰头一口喝干,顿觉全身舒泰清润,齿颊余香,非常爽快。就如感受到六堡农家上山下田回家,喝上一口农家六堡茶那种淋漓、畅快。心底里不由得衷心地赞叹六堡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茶果壳煮茶的聪明智慧。不过,夏季或秋初的茶果,个头小,味道足,如能找到有十多年陈放的那个味道,喝了难忘啊!而且,特别耐泡,喝上一百几十道都可以,很神奇!
2022年10月15日
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0-15
旧作重读,感慨啊!七绝·山间一人 (2011-04-29 08:12)
七绝·山间一人一川烟草一江春,一陌桃红一袖尘。一涧莺声如旧识,一襟花雨去年人。旧作,近日重读,复有所感,并录之于博文。馨罄斋居士一首相和,很好滿川煙雨遍江春,阡陌桃花袖手塵,過澗聞聲時不已,流紅好與客來人。
2022年10月15日
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13
14
15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