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秦汉而兴 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岭南茶文化(二)

三口居士
2022-10-15 / 0 评论 / 5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苍梧秦汉而兴
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岭南茶文化(二)**

作者:彭庆中 【三口居士】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从西汉东汉至著名的三国时期、晋、南朝近700年间,中原群雄并起,曾出现了动乱,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繁荣安定,物产丰富,乃名流雅士、经学名家等汇聚之地。

在梧州出土的汉墓砖有铭文:“永嘉世,天下灾,倘江南,尚康平。”吸引了大批中原文化名人南迁,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如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这对于汉人中原文化传入交州有很大的助益,也带来了先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

著名的经济学家刘熙、程秉,自中原先后到广信,加快了广信的开发。如士燮家族,给西江带来了鲁地的汉族地域文化,因士氏4兄弟分别是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士燮又是“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团结了不少士人在广信传授汉字和中原文化。

陈钦父子乃至整个陈氏家族也给广信文化带来郑地(今河南疑川)汉族文化。黄氏(黄万定、黄吴)家族,给合浦、儋耳带来齐地(山东淄博)汉族文化。所有这些,使广信成为岭南首府、岭南文化发源地。中山大学人类学专家张洪指出:“岭南文化之源就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支流西江。”历史地理学家黄体荣在《广西历史地理》一书中说:“现在的梧州市,就是当时所设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首府。”

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即今梧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交广一带煮饮茗茶之风便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社会各个阶层竞相仿效,蔚然成风。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当时的苍梧广信(梧州)就是属于吴。

《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芼(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桐君采药录》简称《桐君录》,著者桐君,时值上古,尚无文字记载。由于《桐君采药录》一书内容多次被后三国时代的吴普《吴普本草》所引用。其撰写时代应该在东汉之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东汉乃至更早的时候,“交广”之地、古苍梧一带的岭南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并已经形成“客来先设”的民间风俗。

而这种“加以香芼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时至今天,在梧州周边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这种最原始的以茶为食“客来先设”的吃茶文化遗存,从中我们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这种吃茶的风俗在今天广西的壮、瑶、侗乃至汉族饮食习俗仍可见到。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客人来时,主人把茶叶用茶油炒香,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或桌上,主妇把碗摆好,碗里放上葱花、香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作为佐料。

这种“以茶为食”的做法,称作“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流行,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这种“羹饮法”到了唐代,还有某些地方流行这种饮用方法。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已经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的“吃茶”法,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可见当时的饮茶方法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远在北地边疆或南方的“南蛮”之地外,中原逐步减少。(待续)

分享: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