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Search
1
《水调歌头·辛丑初春再登允升塔》
504 阅读
2
上海 全球顶级 古董级老六堡品鉴会 2018.12
435 阅读
3
七律· 与友谈史言及近代彭德怀刚猛直言乃唯一者也深夜读史掩卷感赋
406 阅读
4
【定制茶品商城】 lxlb.net 来些六堡
294 阅读
5
六堡茶 槟榔香不是“香” (一) ——透彻理解六堡茶槟榔香及其成因
253 阅读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登录
/
注册
Search
六堡茶·三口居士 彭庆中
累计撰写
19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15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六堡茶茶道美学
六堡茶历史文化
六堡茶核心产区
六堡茶制茶工艺
六堡茶交流茶聚
六堡茶茶品分析
六堡茶诗文光影
六堡茶品鉴审评
六堡茶定制茶品
页面
关于
推荐
来些六堡【三口居】定制茶品交流
搜索到
60
篇与
的结果
味甘性平话六堡
味甘性平话六堡 ——剖析六堡茶优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竞争力三口居士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许多食物一样,中医把茶也分凉性温性,茶有寒凉温热的属性,如同中医一样,已经被大众之经验所证实。 本人多年对各种茶类的广泛涉猎经验和茶友们(特别是女性茶友)平日品饮各种茶类后身体所感来看,茶是有“寒、凉、温、热”之分的,喝多了寒凉类的茶,或是一年四季长期地喝,肠胃受不了,身体也会有明显反应,出现如胃泛酸、或肚子发凉、拉肚等等“状况”。而对一般“性平”、“性温”的茶类,则无此现象,这种类似“经验”相信很多平日喝茶的朋友也会有过。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茶有“寒、凉、温、热”之分吗?这点相信大家早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在长期喝茶的日常感受中得到答案。绿茶对身体有益,被古今医学研究所证实,但常年喝绿茶为什么有人受不了?喝绿茶有很明显的寒凉的症状,这也同样是被大家所熟知的。笔者所总结的各类常见茶品的寒凉温热属性一览。六堡茶优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竞争力何在?笔者认为:六堡茶虽然品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其“味甘性平”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优势,适宜长期饮用。而且,在这个优势之下,在众多保健养生作用之中,其独有的、显著的“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功效,正是六堡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独具魅力并优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竞争力。■ 史料中关于茶的“性味”关于茶的性味,历来茶书医书药书多有论及,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句“至寒”已经是说得很清楚明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茶说》也说: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冷脾胃”把茶“性寒”也说得很透彻。梁代陶弘景《杂录》也说:“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本草纲目》所载是依据当时主流的绿茶性寒而得出的判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解;《本草纲目》改为“味苦、甘、微寒、无毒”。年轻时嗜茶的李时珍在晚年谈及饮茶体会时说:“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泻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介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古人众口一词,说道“茶”是寒凉的。这也是通晓医理的茶友们往往不敢多喝茶,或对茶总带有某种顾忌的原因。 熟悉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朋友知道,自唐以至宋、元、明,这些茶书和医药论著中提到的茶大多是绿茶,因为当时其他茶类还未曾出现,即使在明清两代逐步发展出红茶、白茶、黄茶等,其覆盖面尚未具普遍意义。另,即使是说到白茶,也是“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更是至寒之物,寒凉更甚。黑茶等也多为边销侨销,中原地区少见。因此可以断定上述这些古人对“茶性寒凉”的认识,大多是古人基于绿茶而形成的。■ 喝茶不当也会伤身笔者也是这么一路随着流行之风喝过来的,而且,自小就特别喜欢茶,喝茶的量大,而且偏浓,经常一喝就这么半天或整晚。不过,那时候年少气旺,血气方刚,身体也受得住。回想起来,其实,这样大量喝茶一段时间后,往往一段时间身体就会出现反应,如泛酸、心悸、手脚酸软等。有一位茶友说起他以前长期喝轻发酵铁观音之类的乌龙茶后,发现自己经常会无缘无故“心发慌”、冒冷汗,偶然发现手指会不由自主发抖。有些茶友反映,说喝偏寒性的茶如绿茶一段时间,特别是偏浓的茶,往往会出现腰酸腰胀,有头晕、心悸、手足酸软、头皮发麻等等症状。有的茶友还专门为这种现象起了个名——“醉茶”。醉茶这个词,最早的意义是指在血糖偏低的情况下(如空腹等),大量饮用无发酵的新绿茶、鲜爽的生茶而引致的身体不适如头晕、恶心难受、手足颤抖、站立不稳、心跳加速等等症状的现象。在现在的茶友圈中,也有人把长期(不正确)喝茶导致身体发生某种不适现象,甚至是出现某种症状的情形,称作“醉茶”。甚至笔者所见还有些茶友总结出一些“偏方”“验方”,以服用药片或某种食品缓解不良饮茶习惯所带来的“茶醉”。笔者从多年经验和茶友们(特别是女性茶友)平日品饮各种茶类后身体所感来看,茶是有“寒、凉、温、热”之分的,喝多了寒凉类的茶,或是一年四季长期地喝,肠胃受不了,身体也会有明显反应,出现如胃泛酸、或肚子发凉、拉肚、腰酸背胀等等“症状”。“绿茶偏寒凉”的特点在古代众多中医典籍有记述,也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 这种“体验”在现代对茶叶进行理化分析研究结果也得到支持,由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鞣酸和多酚类物质,能刺激胃黏膜和影响胃酸分泌,在长期连续喝饮或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后,导致身体出现反应,会出现各种状况。而这些物质以未经发酵的绿茶和轻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含量为多。在有适度“闷堆”的黄茶、重发酵的传统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黑茶等,六堡茶由于其经过渥堆发酵工艺,这些刺激性物质相对减少,转化为其他酯类醇类醛类物质,对肠胃黏膜的刺激相对弱了很多。这种“寒凉”的性状得到改变,茶性也变得“味甘、性平”或偏于“温性”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体弱的女性茶友喝不得绿茶,却可以喝性平温和的六堡茶的原因了。■ 饮茶:从口感回归体感茶本来就是一种健康饮品。在日常生活中,喝茶作为人们一项休闲的家居活动,既可以从茶中摄取所富含的利于养生保健的成分,也可以通过休闲品饮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 本着这样的宗旨,越来越多的茶人在实际品饮的选择中,逐步开始“从口感到体感”的转变,从过去追求“艳香奇味”之惊艳、追求茶香芬芳先声夺人、追求茶气刚猛高扬、追求茶味浓洌霸道等等这类“口腹之欲”的口感享受,开始向使人宁静、安神、平和、注重“体感”的茶类方向转变。六堡茶就是这样一类茶,没有一冲泡便香溢四座、闻之动容的异香,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一喝惊叹的滋味,六堡茶,就是这样一道一道地喝,喝着沉静内敛,渐入佳境,喝后感受全身舒泰、身心愉悦畅快,而且,由于茶性平和,适量的前提下,长期饮用也不会出现不适症状,且最终对身体有着很好的调理和保健功效。 熟悉茶、喜爱茶,并且通过书籍等了解过茶的药用功效及保健作用的朋友都会知道,很多茶都会有消脂、减肥、降血压、调降血糖水平等这些作用。古代医书药书也大多有“辟瘴解毒、消食去滞、开郁利气、祛风解表”等论述。■ 长期饮用身体感觉舒泰才是好茶同样是有这些消脂减肥作用,何不选择一些更为明显作用的茶类呢?六堡茶的一项看似平平无奇的“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的功效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它能够兼具这些减肥功效、调降血糖、调降尿酸、防护酒精引起肝损伤、美容抗衰、抗辐射、抗炎症等保健养生功效,而同时非但不“寒凉伤元”,还“味甘性平”、温和祛湿,还可涵养胃气,对肠胃起到调理作用,这就是六堡茶最关键的过人之处了。至为可贵的是,六堡茶有着健康保健作用,而可以长期喝饮用不至于对健康构成影响,这也正是六堡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在哺乳动物肠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动物的健康及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通过外源性食物来调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内的增殖,维持或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菌群向更加有利于宿主健康的生理性组合状态转变,达到增进宿主健康的目的,是目前研究肠道健康的重要方向。在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的研究中,以不同剂量的六堡茶叶提取物为试验材料,观察与研究六堡茶对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探讨六堡茶的调理肠胃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其研究结果证明,六堡茶提取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水平,降低有害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水平(而且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一些),具体的剂量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而定。另外,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判定标准,证明六堡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化学物质组成为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可以对肠道菌群机构进行有益的调控。 据刘教授研究显示,不同黑茶有着不同的优势微生物菌种,也意味着在渥堆工艺、后期存储的过程中,不同的微生物菌群会分解产生出不同的物质,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味。六堡茶的优势菌种是黑曲霉、白曲霉、青霉属菌、冠突散囊菌、灰绿曲霉、酵母属,其中有些优势菌群如白曲霉菌等是其他黑茶所没有的,因此,也决定了六堡茶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口味及保健功效。六堡茶,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化学物质组成,在茶汤的作用下,为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对肠道菌群机构进行有益的调控,从而起到“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的功效,安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要阅读更多精彩六堡茶文章请点击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2022年10月16日
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何为六堡茶之“原种”?
六堡茶之“原种”时近辛丑春社,正是社前茶采制的时节。说到社前茶,说到古法工艺,以及传统工艺跟现代工艺的差异,不得不说一下“原种”。作为原生于六堡茶乡的“原生群体种”六堡茶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特色的六堡茶原种“红芽”“紫芽”。 包括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树品种权威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等都收录了六堡茶乡所栽种的茶树品种,六堡茶乡里面留存下来的茶树群体品种名为“六堡茶”。《中国茶叶大辞典》里面也没有”原种的词条。 说到茶树品种,其实本来是没有“原种”这个词的。在对六堡茶品种研究的过程中,本人为区别于六堡茶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从云南、湖南等地移植过来的大叶种、中叶种等各类茶树和近几年种植的桂绿一号等多个品种,而将原生于六堡茶乡的群体种统称作“原种六堡茶”、“六堡茶原种”、“原种六堡”,往往也简称为“原种”。 当年在六堡茶乡某些村里引种的“桂绿一号”“桂绿一号”的叶片特征六堡茶乡“原种”六堡茶的特征。六堡茶乡山坪所发现的近200年树龄的原种老茶树所呈现出的叶片特征。原种的特点原种六堡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5~6.5);喜雨水充足和具有散射光的环境;可忍耐-10℃的低温,10℃以上开始生长,15℃~25℃时适宜生长。这些形状特征在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树品种权威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里都要详细描述。性状描述非常详细,与现在六堡茶乡核心产区分布的茶树品种基本一致。原种六堡茶由于是群体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种六堡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其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在同一群体种内包括几个不同的类型,当地茶农从芽叶色泽上把这种群体种再分为绿芽、黄绿芽、红芽和紫芽等多种。因发芽期均较早,细分可分为较早期和早期,叶型有长叶、卵叶、普通、笋芽和米碎茶等几大类。原种六堡茶的“红芽”“紫芽”颇有特色。由于六堡茶原种的特征,传统古法所采用的原生群体种凸显其茶树品种特点,所制成的六堡茶其茶色、茶香、茶味、茶气、茶韵乃至风土等都呈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和独有的魅力。这种原生种所体现出来的品质特征是各个名茶所赖以出类拔萃、傲立于名茶之林的根本,也是其传播及流传的品质根基。在中国的很多名茶中,原生群体种风味独特、品质优秀而为人所推崇,包括各地名优绿茶如龙井、碧螺春、西山茶、红心铁观音等等名茶中得到验证。从品质而言,“原种”六堡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茶树品种。“品种优势”是六堡茶核心竞争力之一。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2022年10月16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种质资源是六堡茶发展之根(下)
如何做好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众所周知,六堡茶之远近闻名,兴盛于清代。当年正是由于这千百年来大山里面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原生群体种的特有滋味香气,在特有的土壤栽培出来,再经过传统古法制作而成。正因为当年六堡茶有记载于同治版《苍梧县志》所述的“味厚”的特色,并由于得水路运输价廉之优势,很快在两广形成消费,被真正民间草根消费认可并推崇。这必然要归功于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这个群体种,这个六堡茶原种之优秀,资源弥足珍贵。既为当年扬名而立功,更为近代老茶所验证,为当代茶友实践所体会并推崇备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茶乡里面经验丰富的老茶农往往也总结出,某些品种是特别优秀的,如某些核心茶区的几个紫芽、红芽品种、几个笋芽(紫笋芽)品种、椒状叶品种等等,都比较推崇,知道用这些品种做出来的六堡茶特别优秀,只是苦于这些优秀类型的茶分布分散,难以采摘制作成为商品。所幸,在原种古法六堡茶的爱好者中,出现了一群喜欢原种六堡茶、喜欢探索树种工艺品质的制茶人和爱好者,常常聚一起研究品尝并总结经验。有时候,几株珍稀品种茶树仅仅采摘得几两鲜芽叶,做出来,只是一小撮干茶,或是几百年的老树难得的一泡,一起品鉴,一起研究,更总结出六堡茶原种现有品种的“状元”、“榜眼”、“探花”、“春紫笋”、“山槛紫”等等民间优秀品种。根据六堡茶原生群体种的特点及现状,应加快在原种六堡茶优秀区域内进行选种,对现存的名种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测定 (如基因测定、生化分析等) , 建立六堡茶种质资源大数据和标本室。选出最优质的茶树品种,进行培育、扩种,让茶农们做出滋味最佳、香气最优、茶叶内在品质及外形都最为优秀,且经过仓储后,品质优秀而极具特色品质的六堡茶品种,再通过现代育种手段,对优株进行大量繁育,广泛栽种推广,这是利农利商利民的做法。原种古树“组培”获突破性进展据在六堡茶群体种领域研究多年并在“六堡茶原种组培育苗”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吴老师、覃教授、李教授等专家小组介绍,他们深入到六堡山坪、不倚、大宁以及狮寨的永生、大昌等地,通过寻访老茶农,寻找到当地六堡茶原种古茶树母本。在众多野生资源中筛选出优质种源,已经成功选育出了一部分优秀品种(其中有不少古树),将其中从六堡镇山坪大山深处找到的一个桩径20多厘米古茶树品种,命名为“山槛紫”,这个优选出来的“山槛紫”的品种,经过之前若干年对这棵古树茶所制成品的品质及陈化跟踪,并对其新茶及经数年陈化的“准陈茶”进行审评,一致认定属于非常优秀的品种。以覃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山槛紫”开展了组织培养育苗工作,先采集优株的嫩芽茎尖经过组织培养获得无菌芽、然后经过热处理和微茎尖脱毒相结合获取脱毒的无菌芽,完成丛生芽和生根诱导试验,成功攻克了“褐化”和生根诱导困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可再继代扩大培养后获得较为大量的脱毒组培苗。这棵在深山发现的古树根部直径有20多厘米,中间部分被虫蛀空,现在主要是从边上长出的侧枝。六堡茶“山槛紫”古茶树叶芽。吴老师说,发展六堡茶种植,当前首要解决优质原种六堡茶种苗的问题。六堡茶的离体快速繁育技术,是通过以优株的原种六堡茶的嫩芽、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先获得无菌芽,然后进行丛生芽的诱导,经增殖培养后再进行生根诱导,完成植株再生体系,最后通过炼苗驯化和移栽,从而在较短期内获得与原种遗传一致的生长快、抗逆性强的六堡茶种苗。六堡茶优秀品种的组织培养是获得大量再生植株的最高效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季节影响,可周年繁殖,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培养条件便于调节,可满足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育苗的发展需求,为提高优株六堡茶的种质快速繁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及高质发展保障。六堡茶“山槛紫”古茶树叶芽组培过程。六堡茶优选古树组织培养从生芽过程。六堡茶“山槛紫”古茶树叶芽组培过程的从生芽培育过程。有5年时间作品质跟踪研究确认“山槛紫”这棵古树品种各项指标非常优秀,滋味醇厚、香气愉悦饱满,层次丰富,余韵悠长。吴老师强调,建立六堡茶育种研发中心,既能发挥传统种业优势,又可以积极推广新优良种,实现六堡茶优质原种规模化育种,原种回归原产地推广种植,助推原种六堡茶的高质量发展。覃教授建议,今后要有更多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需要集中种质资源、植物分类、生化检测、生物育种、信息化等多领域的科研人员对古老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对初步判定的优质种源进行全基因测序进行确定判定,从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儿茶素组成及总量进行系统、全面的测定分析、综合分析,形成与六堡茶品质相关的参数,建成六堡茶大数据,寻求和发现更多符合优质六堡茶茶品指标参数的品种,摸清种源家底,再通过精准鉴定后用于育种,进一步筛选并培育出更多适制古法六堡茶的品种,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进种业振兴战略。关于六堡茶区如何做好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吴老师说关键在于我们的选育角度,应该以市场化为原则,从更好的品饮感受的角度、从适合形成六堡茶原有风土特色的角度进行六堡茶原种的选种、培育、扩种、保种、推广。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谁占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品种选育的优势。不崇尚原生原种、不崇尚有个性、有特色的原料,六堡茶就会失去特色;不崇尚特有区域内、特色环境下种植管理,不崇尚六堡茶风土风物、山韵山场,六堡茶就失去了风格,失去了自我。因此,在育种的研发中,应特别注重发掘“深藏闺中”的地方原品种优异资源。通过精准鉴定后,高效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开展古种新育,焕发古种新活力;在育种产业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把资源变成育种创新的宝贵材料,做到育苗“本地化、工厂化、订单化”,减少对原产地以外的依赖,保障六堡茶能够大规模种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实现种业振兴提供支撑保障。在品质挖掘、推广中,以“传承并市场化”为原则,从更好的品饮感受的角度,走以质取胜的发展轨道,走绿色有机等中高端产品路线,同时加强六堡茶的功能性研发,延伸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培育传统品种的品牌优势,挖掘文化内涵,让六堡茶之原种体现其强大的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当地长远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原生群体种是六堡茶之本,种质资源是六堡茶的根。六堡茶的原种是前人留给当代六堡茶人的宝贵财富,必须很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发挥六堡茶的种质资源优势,是六堡茶赖以立足于名茶之列,并能够与其他茶类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全文完)茶乡春来早,期待原种六堡茶这个古老的品种也迎来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春天。
2022年10月16日
1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种质资源是六堡茶发展之根(中)
“品种优势”是品质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名茶,根在于种,而不是工艺。其种质资源的优势决定了其品质、个性、风味及发展潜质,是其赖以傲立于众多名茶之林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是一个数千种名茶荟萃的茶之大国,特别受消费者青睐的,就有几百近千种。一个茶能够穿越历史,千百年流传下来,在今天名茶琳琅满目的茶世界仍有其一席之地,必然有其出类拔萃、优秀过人的地方,关键是你喝到的,品尝到的,是不是能够代表这个茶最高水平?除了个人喜好、欣赏角度不同,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先别说假冒伪劣,在都是真品的前提下,你是不是喝到了最好的龙井,最好的碧螺春,最好的老班章、最好的冰岛、最好的正山小种、最好的顾渚紫笋?原种六堡茶持嫩性强,芽头多,产量并不算低。在中国的众多的名茶中,原生群体种风味独特、品质优秀而为人所推崇,在龙井、武夷岩茶、碧螺春、广西西山茶、红心铁观音等名茶中得到验证。对茶树品种略有认知的资深茶友都知道,在龙井而言,狮峰、梅家坞、虎跑、龙井、云栖这几个核心产区群体种的龙井俨然是皇冠上的钻石,然后下来才是“龙井43号”、再下来是“龙井108号”,其他低端的是用乌牛早、小叶福鼎、竹叶青这些做的所谓“龙井工艺茶”,靠每年开春“赶早市”获得一定的市场。武夷岩茶原生品种也称“武夷奇种”,当地人也称为“菜茶”,是武夷岩茶最早的“土著”品种,在茶人的心目中,奇种的香气、滋味千变万化,是最有特色的一类。桂平西山茶、碧螺春的核心产区的“群体种”所做的茶,也是茶友们孜孜以求的上品。春季,生机勃勃的原种六堡茶园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个名茶,在其“扬名立万”之初,必然有其优势。品种优势和地域优势,是最值得研究和利用的。“名优茶”原来是用什么茶树原料的?教科书很少去关注。计划经济思维下,在“高产”、“良种”的指导下,采用了更高产、更抗病虫害、更易于护理,却不那么好喝的某某茶树品种了,例子并不少见。在上世纪60年代,六堡公社兴办公社茶场。从云南引进了双江(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之后也引入了个别“良种”在六堡某些小区域进行栽培。六堡茶乡有个事件几乎妇孺皆知。某些专家在2008年~2010年前前后后曾多次把其推广的“桂绿一号”免费送给茶农,用车子拉到镇村免费派发。不少地方的茶农(如塘坪大朗甚至包括黑石也有种植)茶农高高兴兴地拿到茶树苗后,栽种出来,发现这种桂绿一号茶树与他们原来祖辈流传下来的茶树不同,嫩芽背后有密集茶毫,做出的茶滋味相差不少,最要命的是辛辛苦苦种植并采摘并炒制出来的茶,没有人要。(或者要了,再要求退货的)真正懂得原种六堡茶的客商和茶人,都不要这种茶。笔者做了跟踪对比,这类茶芽茶叶经过同样的存放没有原种六堡茶越陈越佳的“出香转醇”的过程,完全只是绿茶品质,放久了就是“陈年绿茶”。迫于无奈,很多茶农含泪把这些辛辛苦苦种植长大的茶树砍去。但,事情还没完,很快,人们发现在这些桂绿一号的茶树的周边,因为同样在开花时候被蜂蝶授粉,很多地道原种茶树长出来的茶果,在育种后种出的茶树也开始出现“芽叶带毫”的性状,茶叶的滋味及香气也有变化。这一代的茶树,被认为是优秀品种桂绿一号“杂交”改“良”了!至于,是否真的良,是否真的优,甚至,种植面积多大,影响范围多广,到如今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影响如何深远?还有待调查研究。而尤为令人痛心的事,在这类免费推广桂绿一号在六堡茶乡大量种植却又不得不砍去的事情发生后,还有各地专家指导推广“更高产、成活率高、抗病虫害等等”的“优良品种”茶树在六堡茶乡内种植。也有某位专家说打算将云南大叶种引种进六堡茶乡。近年来,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加速发展,原种种苗的品质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发现,由于茶果、种苗的供不应求,原种茶果和外地品种茶果价格差异较大,出现了某些茶农用如福云六号、桂绿一号、云大种等品种茶果来种植的情况。当前在大力开展六堡茶原种茶园种植之际,必然需要大量的原种茶树苗,但务必严格把好“品种”这一关,杜绝引入其他的茶树品种导致种质资源的破坏,当年“桂绿一号”的教训,足以作为前车之鉴。以品质理解“适制”茶树品种做出成品优良与否,是否适制某种茶,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是各种成分相互协调,以某一种恰当的比例而呈现的,如酚氨比、芳香性物质的协调性等。并不是某茶树制成茶品各指标如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咖啡因、多元酚类、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挥发性成分越多越好。一个茶叶如果真是各项物质越多越好,根本就不用审评了。直接拿去化验,出来数据,各项数据高的就颁发金牌,直截了当、简单客观。而对于六堡茶,因为是后发酵茶,需要时间陈化后再评定其品质。其做好成品之后,短时间内进行审评,其结果还不能真正认定就是最终的品质。六堡茶有着“陈而愈佳”的特性,必须经过“后发酵”,若干年后,品质如何变化?是越陈越佳,还是“越陈越差”成了老绿茶?在不深入了解六堡茶个性品种香、“越陈越佳”等特色之前,还是谨慎地在论文里写上“适制六堡茶”吧。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六堡茶的研究比较缺乏,一则是缺乏考据及科研资料,二则是缺乏实践的认知,缺乏真正对六堡茶特色风味的了解。可以说,没有深入研究原生品种特性、产制实践、品饮过不同年份六堡茶群体种,并形成认知体系概括总结出六堡茶风土特征的,都不算懂得六堡茶。这点,估计比较过其他茶树与原生群体种茶品之差异,甚至是对比过两者有年份的老茶的资深茶人,会更有感受。当然,这个状况也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时代下六堡茶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所导致,甚至出现在仓储及品饮方面,海外茶人比国内研究得更为透彻。一个茶,其种质资源的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决定了其品质及发展潜力,是其立于众多名茶之林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说“群体种”有性繁殖导致匀齐度不如无性系,芽期不统一这类的“缺点”之外,群体种由于遗传多样性,使得口感上层次上的丰富,深受茶友们喜爱。六堡茶的原种,也正是可以媲美外省这些名茶的原生群体种的一种宝贵种质资源,也是六堡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传统古法所采用的原生群体种凸显其茶树品种特点,所制成的六堡茶其茶色、茶香、茶味、茶气、茶韵乃至风土等都呈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和独有的魅力。这种原生群体种所体现出来的品质特征,是一个名茶所赖以“扬名立万”、赖以出类拔萃、傲立于今的根本,也是其品质、口碑传播及美誉的品质根基。不崇尚采用原生品种的树种,不追求有个性有特点的茶青原料,六堡茶就会失去特色。就如威士忌,我们可以有日本威士忌、美国威士忌,但说到艾雷岛,说到泥煤味,我们总会记起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土与魅力。不崇尚在特有的区域内特色的土壤种植管理,不崇尚六堡茶的原种风土风物以及那朴素的山韵,六堡茶就失去了风格,失去了自我。譬如全球消费的葡萄酒,我们可以拥抱红酒“新世界”的丰富多彩,但总有人追寻一级酒庄人文情怀,追寻最传统地道的风土,追溯波尔多产区那别样的风情。赏心悦目的春茶采摘场景。选育方向是一切的关键近代,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看到很多名茶,经过专家的不懈努力(先不说好或不好),很多名茶培育、推广、种植一些“名优”茶树品种取代原有品种,如龙井43号、龙井长叶、龙井108号等等,而群体种据说是“落后”而被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举个例子,专家称:龙井43号的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抗寒性强产量高、成品芽头整齐、美观。更有其他地方专家指导茶农以迎霜、浙农139、乌牛早等,以龙井炒制工艺,做出龙井茶赶早市(因为龙井不“较真”品种的话,就只剩下工艺了)事实上,很多懂茶的老茶客不买专家的账,偏追寻“落后品种”——“群体种”的龙井(也称老茶树龙井),甚至更往往是“高价难寻得几两”。茶友公认的是:龙井群体种所做的成品口感、滋味、香气优于这些以高产、抗寒等指标选育出来的茶树。近代对众多名茶进行了所谓品种“改良”、“优选”、“优育”的改良,在专家的“高产稳产、抗病虫害、抗寒”等指导思想选育出来的“优秀”品种茶树推广下,很多名优茶的群体种消失了。当年大家交口称赞的如XX毛尖、某某名山茶、XX云雾茶,市场上几乎没有了当年的茶树原生群体种,而大量种植如福云六号、桂绿一号作为原料,成品茶让人一尝之后,大失所望,责怪其“浪得虚名”。其实,这些古老的“名优茶”被其他品种茶树替代了,名茶只剩下了“工艺”、剩下了“产地”、剩下了“名”,很冤枉。在有对比、有选择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喜欢吃好吃一点的大米的。茶,何尝不是同样道理呢?回看六堡茶近代发展历史,在抗战1937年前有过很大的发展,并出口港澳及东南亚,闻名遐迩,很受这些海外销售区华人的欢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饱受战火阻扰的茶业发展得到逐步恢复,虽仍然出口不断,逐步开发出新工艺及原料选择更为广泛。万幸,在七八十年代,国内专家对各地名茶的品种改良推广,因为六堡镇不是重点的原料产区,没有统一种植上专家推荐的某某品种,没有波及并彻底改造六堡茶乡的原种群体种。六堡镇里面的原生种茶树虽然受过几次小规模引种品种(云南大叶种、湖南江华地区的品种以及在近年种植桂绿一号等等)的冲击,但优秀的性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当然,即使是近代引种导致了原种也产生了细微改变,只要我们重视,这些问题仍然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我们寻找并选取了一些原生群体中的老树,有的超过一百、两百多年的老树,从这些茶树品种中进行优选,基于“色香味品质”和“存储转化”这些消费者的角度、从品饮的角度以及从六堡茶其特色品质的角度进行优选。(全文共分上、中、下三部分,待续)在六堡镇大中村八集山庄有不少老茶树。
2022年10月16日
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种质资源是六堡茶发展之根(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说的是在一年开始之时,做好开端的工作,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茶乡春早,又是春暖花开时节,在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的盎然春意中,六堡茶的种植,作为开端之首要,又开启了新的篇章。说到种植,不得不说一下关于六堡茶原种的问题。六堡茶的原种是前人留给当代六堡茶人的宝贵财富,必须很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什么是“原种”?六堡茶“原种”是指原产于六堡茶乡种植历史久远的有性系茶树品种,属于六堡原生群体种。按陈宗懋院士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2000年版)《中国茶树品种与品系》一章(第101页):“六堡茶是茶树有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邻近的狮寨、贺州、蒙山、昭平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树姿开张,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百芽重46.O克。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果径1.5~3.4厘米,种子黑褐色,种径1.O~1.5厘米。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O%,茶多酚32.4%,咖啡因4.4%,儿茶素总量14.4%。适制六堡茶,香味纯爽。适宜在广西六堡茶区种植。” 而在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茶树品种权威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里面的“地方品种篇”里(第187页)也有“六堡茶”这个品种的产地分布、特征特性、栽种地区等等的详细描述。而且记述:“特性:芽叶发育力强,持嫩性强,开采期4月初,产量中等……制‘六堡茶’,汤色红亮,滋味醇和爽口,香气纯正,耐久藏,以‘发金花’为优。抗寒、抗旱性较强。抗螨能力弱。结实性强。”图片·《中国茶树品种志》里面的“地方品种篇”第187页的“六堡茶”词条。陈爱新的《广西茶业史》(1992年第一版)中在“广西推广的主要茶树品种”一节中,列数广西如“凌云大叶种”、“龙脊大叶种”、“开山白毛茶”“安塘大叶种”、“南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等的著名茶种,在其第十三项中就有“六堡茶”品种的详细介绍。原种六堡茶是良种从上面节录的资料可见,六堡茶乃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内的一个优秀茶树地方品种,并非移植或引种的外来品种(近代为了“高产”,在六堡某些局部地区引种过一些外地品种,但实践发现,引种的云南大叶种、湖南种、桂绿一号等品种,产量并没有很大优势,品质却远不及原生的群体种)。《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树品种志》权威典籍等都收录了六堡茶的茶树品种,六堡茶乡这个古老群体种的品种名就是“六堡茶”。(不是坊间以讹传讹的所谓“桂青种”)笔者为区别于六堡茶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从云南、湖南等地移植过来的大叶种、中叶种茶树和曾经引入种植的桂绿一号等多个品种,而将这个原生于六堡茶乡的群体种(也别于茶叶成品“六堡茶”)称作“原种六堡茶”、“六堡茶原种”、“原种六堡”。从《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树品种志》权威典籍以及早期对六堡茶研究比较透彻的陈爱新的《广西茶业史》里面对“六堡茶”特性的记述发现,“早生种”、“树姿开张,分枝密”、“芽叶发育力强,持嫩性强”或“持嫩性较强”、“香气纯正,耐久藏”、“抗寒、抗旱性较强”、“结实性强”,基本都是优良的性状,但也都客观地说到“抗螨能力较弱”这个缺点,还有就是“产量中等”这个一致的记述,但在今天的人们对茶品质不断追求的消费认知上,是品质和特色重要,还是“高产”重要?“产量中等”就不是良种吗?过去,茶树良种选育大多都以“高产、抗性、早生”为目标,但以“观音好喝树难栽”著称的红心观音品种(红样观音、魏饮种)属于晚生种,且“树姿开张,分枝稀”、“产量中等”(据《中国茶树品种志》),但以品质取胜,丝毫不影响其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良种”。以品质特征而言,毋庸置疑,六堡茶原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良品种。195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编辑出版的《广西僮(壮)族自治区农作物优良品种志》的“经济作物”类之四“饮料作物”里面就有“2.六堡茶”条目有明确记述,还提到:为区别于大叶茶,曾被周边群众俗称作“细叶茶”或“茶儿”(广东方言,粤语音“茶咿”)。由于是群体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种六堡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原种六堡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5~6.5);喜雨水充足和具有散射光的环境;可忍耐-10℃的低温,10℃以上开始生长,15℃~25℃时适宜生长。可见,在六堡茶乡的整个区域内,得天独厚的原种六堡茶树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全文共分上、中、下三部分,待续)
2022年10月16日
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3
4
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