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对六堡 喝懂六堡 喝好六堡
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岭南民间日常之“祛湿”
在传统的南方家庭,大多比较关注“湿”这个概念,甚至时时处处从食疗的角度“祛湿”,比较著名的是“祛湿粥”或者在煲老火靓汤的时候,加入淮山、莲子、芡实,或是加入赤小豆、扁豆、薏米等等祛湿的中药材,以达到祛湿的效果。或在夏季,煲个冬瓜老鸭,或煲个祛湿凉茶(常见的方子多有金银花、夏枯草、棉茵陈、白菊花、木棉花、槐花、金钱草、车前子、扁豆、枳壳、土茯苓等等),都是很常见的。
食疗茶饮,乃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只是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老火靓汤也因为所含嘌呤等等问题而渐行渐远,更少有时间专门有针对性地煲祛湿粥、祛湿茶进行调理,也有部分是因“是药三分毒”这个理念使得很多人在调理方面,更倾向于食疗食补,而不是药疗。毕竟,凉茶方子是固定的,人各自“湿”的成因不同、症状不同、程度不同,更何况,各人的耐受力、温凉寒热的体质属性差异很大,同一款凉茶,真的能人人有效,很好地祛湿吗?
旧时在两广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如没煲凉茶却偏遇上“湿滞”、“热气(上火)”,可浓浓地泡一壶六堡茶,同样起到“清凉”、“祛湿”的功效。而六堡茶性平而温和,不寒不燥,可以长期饮用以祛湿健脾,调理肠胃、调理身心。
据说,早期在马来西亚矿区有很多“琉琅婆”“琉琅妹”,每天顶着烈日双脚泡在水里,在近打河边或溪流里“洗琉琅”(淘洗锡米),日晒雨淋、暑热蒸腾、外湿侵体,她们赖以与湿邪对抗的,是每天带一壶六堡茶“祛湿”解渴,而“驱风除湿”靠的也是来自广西梧州的“三蛇酒”。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有大量三蛇酒出口大马。
当年很多“琉琅婆”“琉琅妹”靠六堡茶祛湿、消暑,每天辛勤地工作,在异乡拼搏谋生。
在岭南在民间,或在马来西亚华人当中,六堡茶祛湿的功效可谓人人皆知,也被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应用着。传统医学,特别是在民间对中草药的应用,很多时候可以看作是一种经验科学。近代数百年以来,六堡茶先后在海内外各个地区被广泛消费,时至今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所使用,并通过长时间的体验,验证着其显著的祛湿功效。
马来西亚一本茶业刊物中关于六堡茶的插画,描绘当年矿工们饮用六堡茶的情形。
探究六堡茶之“祛湿”机理
何为“湿”?
湿,乃是中医概念。
千百年的流传,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而且流派众多,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师承关系,使得传统医学学说广博而深邃,思想多姿多彩,流派灿若星辰。著名的伤寒学派认为广义上的伤寒均由外感“寒毒”所致,兼受四时不同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不同有所不同。而临床中发现因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反映,出现类似风、寒、湿、燥、火特征的证候,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合称为“内生五邪”。由此,湿,可分为外感六淫的“湿邪”与“内湿”两大类,乃为病之因。
在通常的理解,中医所指除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暑证等。是以,我们常常说到的“湿”其实更多是“湿证”。是指因身体上的“湿”而导致的某种症状。
总的来说,南方人比较容易理解湿,因为日常生活常常遇到,并且对身体出现某些症状便知道是“湿气重了”必须“祛湿”了。事实上,南北一视同仁,特别是现代都市人,都容易出现“湿证”。
传统医学的病机理论认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称为内湿。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负责提取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平常所说的“脾虚生内湿”,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时就会显得“湿气重”了。
传统医学总结出四大特点作为“湿”的特征:
1,湿为阻滞,表现为留滞于经络,则出现肢体困重、屈伸不利等;如留滞于脾胃,则会消化不良、腹胀、大便不爽等。
2,湿为重浊,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浑沌、关节痹痛、分泌物与排泄物秽浊不清等。
3,湿性粘滞,表现为舌苔粘腻、小便涩滞不通、大便粘腻不爽、病情缠绵难愈等。
4,湿性趋下,表现为下肢肿胀、泄痢等。
在南方,民间传统对“湿”的症状描述,常见的表现为“全身困顿、四肢倦怠、关节痹痛、舌苔粘腻、食欲不振、胃脘饱胀、大便粘连、小便涩滞、下肢肿胀、下痢溏泄、病情反复。”
煮饮药茶,包括煮饮茶叶的尝试,是“交广之地”最早出现煮饮茗茶的开端。
随着现代都市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大家开始逐步留意到一个新的名词:“亚健康”,笔者搜索相关资料,其症状大多描述为“四肢困倦、疲劳乏力、精力不足、胸闷气短、头脑浑沌、饱滞无食欲、记忆衰退、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免疫低下,反复感冒等。”可见,其症状与中医“湿证”有着相当大的重叠度。可以说,现代都市人的亚健康,在某个角度来看,与传统医学所说的“湿”有着密切的关联。
现代人的“湿”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现代都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很大,空气污染、不健康食品以及不规律生活,暴饮暴食、肉食偏多、营养不均衡、睡眠不足等等。是以,很多人开始出现亚健康的状况,大部分,其实就是类似于湿的症状。
一年有四时之变化,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或生活习惯,或过度劳累,或情绪所引起的脾胃之伤,颇为常见。于春天,肝火旺盛人易怒。脾胃失调,则春困乏力、倦怠无神,手脚冰凉,偶然会引致肠胃紊乱而下泻,脾胃由此受伤,五脏也会受影响;于夏季,贪图口腹之欲,生、冷瓜果之食易于致脾胃虚寒,贪图空调、冷饮之爽快,内外温差及骤冷骤热,胃肠易出现痉挛性收缩导致腹痛,致外邪伤及脾胃;于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外邪湿热最易终归脾胃;于立秋之后,虽秋至而余暑未消,秋临夜雨,导致湿气积聚,秋风萧瑟,易外感于物,郁结于气侵于体,尤易伤及脾胃。
以上这些,都易于伤及脾胃,导致脾虚胃弱,伤及根本。
六堡茶“祛湿”的中医机理
传统医学讲求的是“辩证施治”。湿在人体所体现来的证,或许有很多方面:全身、四肢、关节、舌苔、食欲、便秘、小便涩滞、下肢肿胀等等,这些症状表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甚至也滞留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假如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指引去治疗,会发现“全身是病”,无所适从。亚健康就是这样,看起来每个方面都不是很严重,却又严重地影响着生活品质。
马来西亚的广府文化圈中,华人后裔依旧保留着以茶养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依照传统医学的病机理论,都市人当前很多出现亚健康状态,真正的问题确实是在“脾胃”,是我们的脾胃出了问题。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在中医里,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而我们平日所说的“湿”,概由此而来。所以,一切的根本,还是归于需健脾养胃,固本培元。
传统医学病机理论认为,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时各种“湿”的症状就出现了。而以健脾养胃著称的六堡茶正是直接奔着最重要的“脾胃”而来。实验室的多项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六堡茶汤对平衡肠道菌群的双向调控原理,以及在日常喝茶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健脾和胃”的亲身感受和应用。六堡茶,简简单单以一招平衡肠道菌群的“对因治本”的办法,从根本上把人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到一个菌群平衡消化吸收正常状态,恢复脾胃的运化之功,以不变之策应万变。从而解决了由于脾虚胃弱而引发的一系列“邪湿”外侵、“内湿”伤身而引发的各种“湿证”。(待续)
古人崇尚道法自然,调养身心。
评论 (0)